目前,我国居住区的建设规模占到整个房地产开发规模的80%以上,本节只讨论居住区的规划和技术经济指标。居住区是具有一定人口、用地规模,并为城市干道或自然界线所包围的相对独立的居住用地区域。
(一)居住区的组成
居住区由用地和工程组成。
1.居住区用地按用地性质分类
(1)居住建筑用地,是指住宅基底和住宅前后左右的用地,包括住宅前后左右的分户小路、院落、绿地等用地。
(2)公共建筑用地,是指居住区为小区居民服务的各类公共建筑和各类公共设施建筑物基底占用的用地及其周围的专用地,包括专用地中的道路、场地和绿地。
(3)道路广场用地,是指道路红线范围内的用地以及回车场、停车场、居民活动广场和人行道。
(4)公共绿地和体育场地,是指居住区内的各类公共绿地,如居住区公园、休憩园、林荫道、公共专用绿地、运动场、老年人和儿童活动场地等。
(5)其他用地,是指居住区内不属于居住区用地范围的专项用地、地区、市级的公共建筑、工业或专业单位用地以及不适合建筑的土地等。
2.居住区的工程构成
(1)建筑工程,主要包括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生产性建筑、市政公用设施建筑等。
(2)市政基础设施,包括地上、地下设施两部分,如道路工程、给水、污水、排水、供电、燃气、供暖等市政等工程。
(3)环境工程,是指住宅外环境工程项目,如绿化、园林小品建筑、休憩园、儿童游乐场等。
(二)居住区的规划结构
影响规划结构的两个重要因素是居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方式、规模和城市道路规划。我国居住区的规划结构通常分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和住宅组团三个级别。
(1)居住区,这是城市的基本居住用地单元,居住人口为3万~5万人,占地50~100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服务半径为800~1000米,由若干个居住小区组成。
(2)居住小区,居住人口在1.0万~1.5万人,用地12~35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服务半径在40~800米,由若干个住宅组团加上基本商业服务、托幼、小学等公共建筑组成。
(3)住宅组团,这是相对独立的居住群落,相当于一个居民委员会的规模,居住人口在0.1万~0.3万人,服务半径一般小于40米。(www.daowen.com)
(三)住宅的选型
(1)住宅层数。要综合考虑土地价格、住宅造价、建设工程、人口密度、施工周期等确定住宅层数比例。一般来讲低层造价较低、居住舒适,但占地面积大;多层造价也较低,施工方便,用地较低层节约;高层可以节约土地,但结构较复杂、含钢量高、施工机械化要求高、单方造价也较高,就目前管理水平而言居住高层还是不太方便。一般而言,较大的居住区应当采取高低层结合、错落有致的方法来确定各类建筑的层数比例。
(2)进深和面宽。一般来讲,进深与面宽成反比,如每户建筑面积不变,住宅进深大,则面宽小、外墙小,可以节省用地、节约投资,并减少经营性采暖费用;如住宅进深小,则面宽大、采光好,但外墙多、用地大、造价高。因此,进深和面宽应有适度的比例。
(3)长度和体型。一幢住宅楼的长度大,可以减小山墙数量,并可以减少墙端头的部距,节约土地和投资。但长度过长就要增加伸缩缝和防火墙,且对抗震也不利。因此住宅的长度要适当,住宅体型以条式和塔式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4)层高。降低住宅层高可以降低造价,也可以缩小阴影区范围。目前住宅净层高多取2.7~2.8米,比较经济。
(5)户室比。为了满足不同人口组成的家庭对户型的需求,要确定不同的户室比。
总之,对住宅的选型应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来确定。
(四)公共建筑规划
规划设计应当满足适当集中、缩短服务半径、符合人流走向、不干扰住户的基本要求,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和布置方式。
(1)文化教育:中学、小学、托幼、文化站等。
(2)医疗卫生:医院、门诊所、卫生站等。
(5)文娱体育:电影院、青少年活动站、老年活动中心、运动场所等。
(6)行政经济:街道办事处、派出所、房管所、银行、邮局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