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的优化处理主要表现在对子料的“美容”、用山料仿子料和仿古玉三个方面。
1.对子料的“美容”
和田玉子料一直是市场的宠儿,价值居高不下,但是子料的品质其实也是参差不齐。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给子料“美容”的手法就应运而生。由于一些和田玉子料的皮色暗淡质感差,于是就用化学颜料上色处理,使其皮色变得鲜艳、亮丽,行内称为“加强色”;还有些子料的形态不佳或者有部分浆石皮的存在,就用切磨的方法进行“整容”去掉一部分,使其变得更加美观,从而提升价值。藏友在选购的过程中,遇到上述情况一定要仔细地观察鉴别,加强皮色总体比较鲜艳均一,颜色相对呆板,过渡也不够自然;而经过切磨整形的子料看不到表面的结构特征,仔细观察甚至可以找到人工磨制的痕迹。
这块和田玉子料的皮色为二次上色,看起来不够自然,其做色的主要目的是迎合现在人们的喜好。其实如果不进行二次上色这算是一块不错的子料,有着天然的外形和裂隙,只是密度和白度一般。通过图片希望大家能明白并非所有子料都品质上乘,这正是现在人们对和田玉的一个普遍误区。
左侧三张图片展示了用和田玉的山料磨圆、染色,做成的山料仿子料。
在新疆和田的实地考察中,让我感受很深的就是这里的市场真是假货横行,每每收玉都是小心再小心,谨慎再谨慎。而在这过程中,我的心情也得到了缓解,是因为我在收玉的过程中结识了一位新疆兄弟。这位兄弟为人很是实在,对我们也都格外的友好,他自己有一个小摊位,东西都不贵但全是真货。为人老实,东西天然,这些足以成为吸引我的理由。我在他家淘了几块子料,纯天然子料没有上过色。虽然不是特别贵,也非顶级,但都是原汁原味,可以作为标本。如今天然的子料已是日渐稀少,能够买到真货也是实为不易,我买这些子料绝非为了经济利益,仅仅是为了留个念想,数年之后或许它们就真的要消失殆尽了。借此机会,结合实物图片给大家做个对比参考。
天然子料
2.用山料仿子料
由于通常情况下和田玉子料价格不菲,且要明显高于山料,所以市场中仿制、造假的子料不在少数。即将山料加工磨成卵石形状,然后用黄色、褐黄色、褐红色等染料进行局部性染色仿冒天然子料的皮色。在鉴别的过程中要遵循几点基本技巧。
① 看形
天然子料整体呈自然状的多变卵石状,面上经常有低凹的条坑。而用山料人为加工的子料,其形状基本上是单调的浑圆状,表面缺乏高低起伏的变化,或者有比较明显的棱角。当然,没棱角不一定就是纯天然,有棱角也不一定是人为后期加工的,还是要结合其他因素综合判断。
② 看表面
仔细观察,天然子料表面会具有“汗毛孔”这一典型特征。而所谓“汗毛孔”,是指子料在经过长期的河流冲刷、砂石撞击和侵蚀后在表面所呈现出的无数细小砂眼以及凹凸不平的坑洼状质地,就像是人皮肤上的汗毛孔,故形象地称为子料的“汗毛孔”。当然利用人工滚筒进行滚磨的假子料,通过加入不同的“磨料”,如橄榄核碎块、石英碎块等,因为硬度的不同,也会产生类似真子料的表面肌理。虽然两者的原理有相似之处,但机械加工出来的假子料,再怎么做还是生硬不自然,藏友们在选购时需放大观察、仔细鉴别。
上图是用和田玉山料机磨做皮染色后制成的仿子料,由于是机器滚磨而成,其各个截面过于平整,棱角分明,与自然状态下形成的卵石形态相距甚远。
图片为山料机磨成的仿子料,可见其形制非常规整,缺乏自然的过渡,表面相对光洁,不具有天然子料的特征。
③ 看皮色
天然子料的皮色通常色调自然、有层次感,变化过渡有迹可循。而假子料的皮色是使用化学方法沁染致色,颜色过于纯正鲜艳,且显得呆板不自然。皮子的颜色是先有石皮,后有颜色的,颜色的沁染主要由三价铁离子形成,在分析皮子的时候,要注意因果顺序,一块子料的形成一定是有先有后的,要看这一过程是不是符合逻辑。一块子料上的皮色和皮的形成是相对同步的,由于长时间受到沁染和风化,再经过数次的搬运,皮质很可能呈现出几个阶段,但如果皮色单一,没有层次、浓淡之分,那很大可能是后期上色。
④ 看裂纹
通常说“十子九裂”,表明子料裂纹比较发育,这是长期在河水中摸爬滚打相互撞击的结果。如发现没有裂纹的子料就要提高警惕,看是否为山料磨制而成。不过从美的角度来考虑,一些又脏有杂有裂的天然子料是真不美,所以适当地去除糟粕、取其精华是对的。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既然天然的玉石无法达到人们心中的完美,经过雕琢加工使其变成理想的美玉,也就无可厚非了。但销售的时候,一定要和顾客说清,是不是完全纯天然没动过手,因为有些藏家对此比较重视,也比较介意,但有人觉得无所谓,这就不好说了,属于行业的潜规则。优质商家和普通商家的区别就是会把潜规则告诉消费者,让消费者买得放心。
和田玉红皮子料福禄寿把件
此件福禄寿把件尤为难得,其以和田玉子料制作,皮色艳如鸡冠,紫红如凝血、光下似朱砂,皮色与玉质浑然一体。把件之上雕刻福禄寿,将此物馈赠予父亲,不仅满怀笔者的孝道之心,更承载着美好祝福,自留珍赏。
这是我在考察期间看到的一块玉料,已经被切开,典型的新疆料,肉质不是很白,但是很润,玉质细腻,有一定的质感,但是皮色明显是人工上色。从图片中可以看出,皮色过于均匀,颜色非常一致,略显呆板,没有变化。
真假皮的鉴别,目前主要还是依靠个人的经验进行辨别,没有十分有效的科学鉴定手段。因此实践中针对皮色的真伪,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法不一,各执一词。特别是做成雕件后留下的一小块“皮”,真假更难判断。上图就是用和田山料染色仿的子料,可以看到现在的染色、上色技术已经很成熟,几乎可以做到以假乱真。此图为山料磨皮加色仿子料。
和田玉子料原石
天然的子料原石存在裂隙是很常见的情况,如果不做任何加工,就如上图一样可作为摆件观赏,如需加工,就要求匠人对原石巧妙设计,精心雕琢,挖脏去绺。
3.仿古玉
当前,在古玩市场上,各种各样的仿古玉器也是随处可见,其数量之多可以说是铺天盖地。在全国出现了多个古玉仿制中心,早自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玉器,晚至明清时代的玉器,无不仿制,上当受骗者比比皆是。古玉埋藏地下年代久远,最大特点是形成了风化侵蚀程度不同的“沁色”,如土黄色者称为“土沁”,红色者称为“血沁”等。“做旧”处理仿古玉就是在仿形和纹的基础上仿出沁色。传统方法由于费工费时,现代已经基本不使用。目前仿古玉做旧主要是用强酸、强碱等化学试剂和高温高压等现代技术方法,时间短、效率高,制作水平大为提高。
白玉松林策杖图方斗
器作平底方斗形。外壁两侧浅浮雕一老者策杖行走于山石、松林之间。玉石褐斑处大部分被巧妙地处理成松针或岩石。另两面阳文草书七绝一首:“策杖穿林路几重,禅家清磬隔云封。再来只恐无寻处,好记悬崖一古松。”末署“梅道人戏作”。内壁光素,底部阴刻楷书乾隆御题《咏旧玉斗》:“亚父撞之后,重为玉斗谁。连成双面画,接刻七言诗。迥异俗之态,依然古作师。藉瑕绘松鬣,思已渐邻奇。”末署“乾隆癸卯御题”,并篆书“几瑕怡情”方印。癸卯为乾隆四十八年即1783 年。玉斗为古之正器,据以造律以及度、量、衡,因此对于国家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传世玉斗实物前仅见此一件,也是宋以来复古思潮下的产物,加之琢刻精巧,诗、书、画及乾隆御题相得益彰,因而弥足珍贵。清宫旧藏。
考古出土的玉器对鉴定真假古玉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具体鉴定内容应当从材质、器型、雕工、纹饰和沁色五个方面着手,同时鉴定者要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并结合实物来进行判断。一件器物究竟老不老,最最重要的是做工,因为以前的工具和现在不一样,古时使用的是水床、陀具,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圆片顺时针逆时针交替来磨玉,所以线条只能是直线,弧形的非常不好做,需要用多个直线来组成弧线。另一点就是包浆,老物件有一层氧化层,因为年头长,平时盘玩摩挲进行日常抛光,会比较亮,这些亮光在老货中不仅仅在表面有,阴刻的花纹中也有,可谓无处不在。但是做旧的东西核心就是经过腐蚀,这些包浆几乎是不存在的,腐蚀会造成表面形成深浅不一的大小坑洞,用显微镜观察还会有蛛网纹,因为玉是集合体,里面是由无数个矿物颗粒或者矿物晶体组成的,这些晶体之间的缝隙就会被腐蚀,或者不同种类的矿物的耐腐蚀性是不一样的,有些薄弱的就被腐蚀了,形成坑洞。包浆的主要成分是固化的油脂,遇到酸遇到碱直接就给分解了,就好比用洗涤灵洗碗能有效去油渍是一个道理。
所以,对古玉的真假判定是很难的,首先得知道什么是老的,我在故宫工作过几年,也上手过一些老玉,有一些基础的了解。其次要知道什么是新的,如果做旧怎么做旧,用什么方法来做,为什么要做。正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我目前对于各个朝代的古玉还不是非常有把握,古玉比较复杂,所以一直还不敢染指,这是专门的一个门类,待以后再研究。(www.daowen.com)
黑皮嵌玉
清代,櫜长38厘米,宽21厘米,鞬长83厘米。
故宫馆藏藏品,櫜鞬皮质,呈黑色,绿边,嵌铜镀金饰件,饰件随形包嵌和田白玉,附纱带一根。
① 器型鉴别
在我国,玉器从旧石器时代发展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玉器在随着社会文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记录并承载了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变迁。在文化历史长河中,每个时代的玉器都有着自身的特征,这些特征之中器型最能代表玉器的时代风格。掌握这些具体特征和风格对确定玉器的时代至关重要,同样,对鉴别真伪也非常之重要。造假者一般根据出版物上的古玉照片来进行仿制,由于照片只有一面,如有正面,没有反面,侧面也不清楚,有些大小尺寸也未注明,因此仿制品往往走形,破绽较多,与真品不符。
明·和田玉蝉形佩
② 纹饰鉴别
古玉器上所雕琢的纹饰种类繁多、风格多样,或简练质朴,或精美繁复,可以简单地几条线条就勾勒成形,也可以繁缛到无以复加的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各类纹饰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也有一些则被取而代之,其创新和演变不仅仅带有鲜明的古玉器特征,同时也反映出了时代当时的特征和人们的思想意识,这也是当代的鉴赏家为之痴迷之处。总体来看,古代玉器的纹饰比较繁杂,变化较大,仿制者往往仿不到位,甚至将不同时代的纹饰相混,不伦不类,据此可辨其真伪。
宋·青玉鹿纹八角杯
青玉,八角形,对称几何形双耳。杯身每面纹饰大致相同,均阴刻,近口沿处饰回纹一周,其下为主题纹饰卧鹿及卷草纹,近足处为云纹。器足表面阴刻“人”字纹。八角杯、盏为宋代流行的器型。其设计意匠与本品相同。宋、元时期金银器造型对玉器的影响,实在不容忽视。清宫旧藏。
③ 雕工鉴别
玉器行里有句俗话叫“三分料,七分工”,其所表达的意思就是玉器的价值高低很大程度上是雕工所决定的,这句话虽然未必准确,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雕工对于玉器的重要性。所谓工料对半,好料上好工,这一定是相符的,否则不好的工艺则会糟践了良玉。玉雕是做减法,雕去了可就补不回来了,相反,不好的玉料如果碰到大师,则会巧夺天工。现在好料越来越少,工艺水平却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而越来越高,是件令人欣喜的事情。
在过去的历史时期,由于受加工工具和技术水准的影响,每个时代的玉器加工都有一定的方式方法,形成一定的特征,但总体上说都是手工作业。由于人力手脚操作的工具运动速度很慢,节奏不均匀,运动的轨迹不稳定,时而出现偏心和游移于线外的加工痕迹,而现代工具用的是电动机器工具,具有固定的运动频率,而且精准度高,加工出来一般不会出现图案之外的线条。因此根据微痕分析法,可以有效地区分古代工艺和现代工艺,但这需要大量的接触实物,通过不断的观察和对比,积累一定的经验方可有所成。
白玉夔凤纹卮
白玉,有糖色并有褐色沁斑。器作圆筒形,单鏊耳,耳上阴刻龙首纹。盖顶中心高浮雕作柿蒂形,中心饰勾云纹,边缘透雕。柿蒂形周边等距高浮雕三个几何形捉手。器身于勾连云纹地上浅浮雕四只夔凤,两两相对。凤勾喙,杏眼,眼梢细长,颈部长发后扬。凤身作风格化的几何形,阴刻网格纹及两两成组的平行短阴线为饰。器身下承三兽蹄足。筒身下缘浅浮雕三兽面与足相对。卮是汉代常用饮器,多作直筒形,单鏊耳或无鏊耳,以前者居多。清宫旧藏。
④ 材质的鉴别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玉石使用情况,主要体现在对和田玉的开发利用上。不同的时代各个地区所使用的玉石也各有不同。新石器时代多为就地或就近取材,各地区用的是各地方的和田玉,我国有和田玉产出的矿点就多达百余处。比如,红山文化出土的玉器,所用的就是岫岩产的和田玉,而良渚文化是以苏浙一带的和田玉制作玉器,齐家文化所用到的玉料则是源于甘肃青海一带,三星堆文化玉器用的是四川龙溪所产的和田玉。从商周到汉代,随着新疆和田玉逐渐进入中原,可以说进入了地方玉与和田玉并用的时代。而自唐代以后则基本上以新疆和田玉为主流。据此如遇到与此种情况不符时,肯定是造假无疑。
清·黄玉龙凤纹双联璧
黄玉,有赭红色沁斑。双联璧由一块整料雕刻而成,一侧相对出夔龙形方环,两环以扁方圆环相连。两壁一面均管钻排列有序的乳钉纹。另一面于云纹地上分别装饰行龙、翔凤。双联璧配有紫檀木座,木座表面装饰嵌银丝凤、螭图案。两壁中心透雕云纹、太极图及“亚”字等。本品设计巧妙,碾琢精美,取璧之形而加以变化,是不可多得的清代玉雕佳品。清宫旧藏。
白玉羊首瓜瓣形壶
白玉。圆体瓜棱形,羊首式流,铜胎掐丝珐琅提梁。足底镌刻隶书“嘉庆御用”款。此器造型颇为独特,作壶形而无执手,类似军持。军持为首先流行于印度的净手之器。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唐至明时均有军持形式的陶瓷传世。此玉壶借鉴了莫卧儿王朝玉器的一些造型元素,但羊首肥硕,瓜瓣敦厚,表面抛光类油脂,具清中期玉雕之特征。为把持之便,加设掐丝珐琅提梁。此器选料精美,造型别致,表面抛光细腻、温润,是不可多得的清中期玉雕佳作。清宫旧藏。
⑤ 沁色鉴别
所谓的沁色就是指一种物质沁入、渗透进入另一种物质中的现象,通常以物理现象居多,和田玉自然也不例外。在自然环境中有很多物质,在合适的条件下,都可以渗入到玉质中,常见的有土壤、矿物有机物、金属等各类物质。这些种类众多的沁入物,通常呈金属离子状态围绕在玉的周围,并沁入玉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变成了另一种物质,这就是沁色。另外有一定酸碱度的土壤环境也会腐蚀玉质,从而改变玉的外观,产生沁色。
多数的沁入物质都会带有颜色,沁入玉质之后使玉石呈现出了丰富的色彩。而玉石受沁的程度则由土壤、气候、温度、湿度、压力等多种条件所决定。通常情况下沁色自玉石表面扩散开来,颜色自外向内逐渐变化,有着自然的过渡和层次感,是一种化学变化,而颜色则是物理性质的体现。如果沁入物与玉质产生化学反应,则导致玉质被侵蚀,形成的新物质往往会脱离玉质本体,使玉质本身出现缺损,导致凹陷现象。通常重金属或重金属盐沁入玉质内,就可能使沁入集中部分产生上述变化。
青玉鸭式杯
青玉,圆雕卧鸭形,鸭身作杯,鸭回首搭于背,自然形成圆环。杯身表面阴刻鸳鸯嬉戏于荷塘。塘内荷花盛开,荷叶田田。本品的造型与唐代流行的三彩象首、龙首杯颇为相似,龙首、象首亦卷曲搭于杯壁形成圆环。而唐代的兽首杯,其形制来源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流行的金属酒器。辽代壁画中即有腰际悬挂玉天鹅形容器的人物形象,天鹅反搭于背的弯曲长颈,成为穿挂之环。其设计与本品有异曲同工之妙。清宫旧藏。
而作为仿古玉来说,其沁色是用各种人工方法在短时间内完成的,用的是人工合成的各种化工染料,其颜色单调、死板,没有过渡、渐变等自然变化,仅仅是依附在玉质表面上,内外两张皮,没有任何的层次感。在色调上,沁入深度上和扩散规律等方面的特征与真正的古玉是有一定差别的。
清代和田玉一路连科挂坠
规格:75mm×60mm×9mm
重量:69.84g
一路连科的图案常以鹭鸶、莲花构成,其画面清新风雅,是常见的一种装饰纹样。一路连科是对科举时代应试考生的祝颂语,寓意仕途顺利、平步青云等美好含义,清代瓷器上多见,是吉祥图案,具有相当的观赏价值。此清代一路连科和田白玉子料挂坠,原为腰带扣,子料油润细腻,镂空精致,浮雕秀美,工料俱佳。这种老玉的润劲儿,经过岁月的磨砺,尤其是传世佳品更为难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