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和田玉中阳起石的比例与玉质变化的秘密

和田玉中阳起石的比例与玉质变化的秘密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通常说法都是和田玉中含有少量的阳起石,但是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准确。通过这两种元素之间的置换,和田玉中透闪石和阳起石的比例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和田玉中所含的透闪石和阳起石的比例,由于成因和种类的不同其实会有较大的差异。阳起石比例的增加就会使白玉转变成青白玉,甚至是青玉,而在碧玉中阳起石的占比更是高于透闪石。

众所周知,和田玉的主要矿物组成是透闪石和阳起石,甚至经常听到人们称和田玉为透闪石玉,这也说明了透闪石在和田玉中占据主导。而通常说法都是和田玉中含有少量的阳起石,但是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准确。

对于和田玉的标准定义是:由微晶体集合体所构成的单矿物质岩,其主要组分为角闪石族中透闪石、阳起石类质同象系列的矿物,化学通式为:Ca2(Mg、Fe)5(Si4O11)2(OH)2,其化学成分中Fe和Mg之间可以进行完全类质同象代替作用,也称为相互置换。通过这两种元素之间的置换,和田玉中透闪石和阳起石的比例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和田玉中所含的透闪石和阳起石的比例,由于成因和种类的不同其实会有较大的差异。而随着Mg元素不断被置换成Fe元素,透闪石逐渐转变为阳起石,也同时导致了玉质、颜色的变化。阳起石比例的增加就会使白玉转变成青白玉,甚至是青玉,而在碧玉中阳起石的占比更是高于透闪石。也就是说,和田玉中铁元素含量的增加,导致了玉的颜色不断变深。

两张碧玉打光图对比之下,左图可以观察到玉质的内部结构,这主要是由于碧玉本身的成分复杂,晶体细度不够均匀所至;而右图是顶级的鸭蛋青碧玉,其颜色呈现青绿色,结构几乎不可见,质地均匀,细腻程度也更胜一筹。

阳起石的晶体为长柱状、针状或者毛发状,集合体为不规则的块状、扁条装或柱状,其所具有的颜色由带浅绿色的灰色至暗绿色,组成矿物具有玻璃光泽,呈现半透明状。除了颜色之外,阳起石对玉质本身也有一定的影响。通常情况下,白度上佳的玉料往往晶体的细度不足,究其原因正是受到阳起石的影响,如果和田玉中阳起石的比例较高,不仅颜色偏青,而且玉质往往均匀细腻。因此,优质和田白玉经常会出现“闪青”的特点,而白度非常高的白玉也常伴有“十白九松”的情况。

仿乾隆碧玉西番莲薄胎梅瓶(www.daowen.com)

规格:230mm
重量:560g

此器由碧玉制成,为梅瓶经典的造型与“薄胎工艺”柔美与气度的极好融合。薄胎工艺在学术上被称为“痕都斯坦工艺”。通过细腻的掏膛工艺,将玉料掏空,纹饰以茛苕、西番莲和铁线莲为主。除了这些装饰手法,还采用消磨技术,胎体透薄,玉壁最薄处厚度只有一二毫米,有“玉工巧无比,水磨磨玉薄如纸”之说。由此可见其工艺价值之高。

自明永乐时期郑和西洋开辟了海上航路,使得海上交通快速发展,也使东西方的文化往来更加紧密和频繁。西方传教士涌入东方,将西方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传播开来。作为艺术文化的一部分,西方的建筑雕刻和装饰艺术也逐渐为中国所融会贯通,这其中,西番莲纹则备受青睐。西番莲为西方的一种花卉,其花色淡雅怡人,花朵犹如牡丹一般,花季从春天至秋天连绵不绝,又称“西洋菊”。西番莲代表华丽、富贵,在制作装饰纹样时多用其形态作缠枝花纹,纹样秀丽,寓意美好。梅瓶是出现于唐宋时期的经典器型,也称“经瓶”。其造型为: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梅瓶既是一种实用酒器,又可作为精美的观赏品。因此,梅瓶多以材质考究、制作精美、造型优雅而著称。西番莲纹饰和梅瓶的造型合二为一,是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经典代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