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夸美纽斯认为教育应是成年以前的事情,“学习从婴儿期开始一直继续到成年;这24年的光阴……对于人生的责任有所准备”。也就是说,教育应是24岁以下的青少年对于人生所做的准备。
1.教育的目的
夸美纽斯认为“今生只是永生的预备”“人的终极目标在今生之外”“人的终极目标是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既然今生只是永生的预备,而成年以前要为人生做准备,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为永生做好准备。那么,人究竟该为永生做怎样的预备呢?夸美纽斯认为“永生的预备有三个阶段:知道自己(并知万物),管束自己,使自己皈依上帝”,也就是说,人必须熟悉万事万物,成为万物的主宰,使万物为我所用,拥有良好的德行并笃信上帝,三者共同构成永生的基础。即为了永生,今生必须培养“博学、德行或恰当的道德、宗教或虔信”。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夸美纽斯的教育目的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一方面,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使人为永生做好准备;另一方面,教育渗透着世俗化的色彩,认为应通过教育,使人享受现世生活。
2.教育的作用
受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和人文主义学者伊拉斯谟等人的影响,夸美纽斯高度评价了教育在社会生活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对社会生活的作用。
夸美纽斯高度评价了教育对于社会生活的作用,认为“教会与国家的改良在于青年得到合适的指导”,他希望通过教育改变社会道德普遍堕落的现象,从而得到光明与和平。他坚信受过良好教育的民族将善于利用自然力和地下宝藏,扫除愚昧和贫困,把土地耕种得像在天堂里那样好,从而使人们过上富足、幸福的生活。总之,夸美纽斯把教育当作改良社会的一种重要手段,并为之奋斗、奉献了一生。
2)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夸美纽斯高度评价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在他看来,“知识、德行与虔信的种子是天生在我们身上的;但是实际的知识、德行和虔信却没有这样给我们。这是应该从祈祷、从教育、从行动中取得的。实际上,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他把人的心灵“比作一张白纸”或“一块蜡”,因此“什么都没有写,但是什么都能写上”,而且可以不断地书写。他还把人的心灵比作园地里的泥土,可以栽种各种花木。因此,只要教师像高明的画家和辛勤的园丁那样既努力又讲究工作艺术,那么人的知识和智慧可以得到无限的发展。
夸美纽斯同意昆体良的观点,认为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世上找不出一个人的智性孱弱到了不能用教化去改进的地步”。他满怀信心地说:“我们差不多找不到一块模糊的镜子模糊到了完全反映不出任何影像的田地,我们也差不多找不出一块粗糙的板子粗糙到完全不能刻上什么东西的地步。”而且就算如此,镜子还可以擦干净,木板也可以先刨平。同样,只要教师肯下力气,人都是可以教育好的。他告诫教师,不要对儿童的发展失去信心,更不要轻易武断地给儿童下一个难以教育的结论而放弃自己应有的努力。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借助狼孩的例子来说明,人不论先天素质如何、聪明与否,后天的良好发展都要依靠环境与教育。他还进一步论述了不论后天的社会地位如何,要过理性的生活就离不开教育,凡是生而为人,为一个真正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
(二)儿童观及学前教育的意义
在西欧中世纪,基督教以悲观消极的态度看待人生,儿童被看作与生俱有原罪的生灵,他们只能历经磨难,不断地赎罪,才能得到上帝的原谅及拯救。在这种观点的支配下,儿童缺乏快乐的童年,其个性受到压抑,身体遭受摧残。文艺复兴以后,人文主义者努力改变这一传统观念。在《母育学校》中,夸美纽斯指出,儿童是无价之宝,是“上帝的种子”,在上帝的眼中他们具有不能估计的价值,他们是清白无罪的。“不仅如此,上帝还警告那些要欺侮儿童的人,哪怕是最小限度,命令这种人尊敬他们像尊敬他一样,并且用严厉的惩罚谴责任何人对儿童的最小的一个冒犯”。在他看来,儿童比金银、珍宝还要珍贵。儿童“是上帝生气勃勃的形象”“是上帝指定给父母的独特财产”,永远在上帝的保护之下。他还把儿童比作一面镜子,“人们可以从中注视谦虚、有礼、亲切、和谐及其他基督徒的品质”。
由此可以看出,夸美纽斯充分认识到了幼儿的价值,他对儿童的认识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原罪论”认识下的儿童观。尽管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那也正说明他对儿童的无比尊重与热爱。
夸美纽斯学前教育思想的另一个出发点,是他对于学前教育重要性的深刻认识。从他关于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出发,他把儿童比作一株嫩芽、一块木头,“任何人在幼年时代播下什么种子,那他老年就要收获那些果实”。为此,夸美纽斯呼吁父母们都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人比其他动物更高贵,不能像动物那样只注意身体的养护和外表的装饰,更要注意人的灵魂;要以教育去滋补、抚爱和照管他们,对他们施以包括虔信、德行、知识和体育在内的全面训练,把他们培养成忠实的,能够智慧地管理自己的各种事务的有才能的人。
(三)论母育学校的教育
1.母育学校的意义和任务
根据其民主信念和适应自然的思想,夸美纽斯构建了一个适用于一切男女儿童的4级单轨学制:(1)从出生到6岁(婴幼儿期),儿童在母育学校接受家庭教育。(2)6~12岁(童年期),儿童由设在每个村落的国语学校进行初步教育。(3)12~18岁(少年期),由设在每个城市的拉丁语学校实施教育。(4)18~24岁(青年期),在省城或王国的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在夸美纽斯构建的学制系统中,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母育学校。他在教育史上第一次从普及教育的角度以及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角度,提出学前教育阶段教育的重大任务。他认为,在母育学校里,应当把“一个人在人生旅途中所应当具备的全部知识的种子播种到儿童的身上”,奠定儿童体力、道德和智力的初步基础,为其将来进入学校学习做准备。在他看来,每一个家庭都可成为一所学校,孩子的父母(特别是母亲)便是教师。他认为上帝既然把儿童赐给了父母,那么父母就要承担起对他们的教育,如果父母在孩子6岁以前就将他托付给别人,那就是对上帝犯了罪。
2.母育学校的教育内容
夸美纽斯认为母育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保育、德育和智育。夸美纽斯提醒父母们首先应关注的事情是儿童的身体健康,从胎儿时期就应注意保证其子女的健康。他提出孕妇的心理状态会对胎儿产生影响,指出如果孕妇不注意控制自己的感情,经常处于恐惧、愤怒、怨恨或伤感等不良情绪之中,就可能生出一个怯弱的婴儿,严重时甚至可能造成死胎。他还提出孕妇的饮食应富有营养,生活应有规律,行动应谨慎。夸美纽斯非常重视新生婴儿的锻炼和娱乐,认为要使婴儿的生活有规律,为婴儿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使其保持愉快的心情。他还主张不要让儿童习惯于用药。
夸美纽斯十分重视儿童的道德教育,因为儿童生下来不是要做一头小牛或一头小驴,而是要成为一个理性的人。他强调教育必须在幼年生活中的头几年,在邪恶尚未占据心灵之前及早进行,为他们的良好德行奠定基础,“成年时还未受过管理的,到老年就会没有德行”。在道德教育的内容方面,夸美纽斯强调儿童应学习有关德行的初步知识:一是自幼培养儿童节制、整洁、爱劳动等良好的生活习惯;二是教育儿童要懂礼节、尊敬长辈、诚实、落落大方、不嫉妒、不损害他人等。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有训斥、榜样和练习三种。他对中世纪以来家庭教育实践中广泛采用的体罚持反对态度,主张在万不得已时才可使用。
智育是夸美纽斯早期教育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他还将泛智教育思想贯彻到学前教育中,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为学前儿童拟定了一个广泛而详细的大纲。夸美纽斯为母育学校制订的智育计划包括自然、光学、天文学、地理学、年代学、历史学、家务、政治学、算术、几何学、音乐、语言等学科,并确信通过这种启蒙性的教育,可以为儿童奠定各门科学知识的最初步的基础。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他认为这一时期智育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幼儿的外部感觉、观察力并获得各类知识,同时发展他们的语言、思维,为他们以后在初等学校里的系统学习做准备。除此之外,夸美纽斯还认为感觉是知识的主要源泉,主张通过观察自然来促进幼儿感觉的发展。
3.父母教育指导书及教材
在西方教育史上,夸美纽斯所著的《母育学校》是一本专门为父母所写的学龄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南,《世界图解》(1654)是世界上第一本有插图的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教科书。
在《大教学论》第28章中,夸美纽斯专门讨论了有关幼儿父母教育指导书和儿童读物的问题。他认为要帮助父母或保姆有效地教育好孩子,就必须考虑为他们编写一部手册,主要应包括的内容有:(1)父母及保姆的教育责任。(2)儿童所学各科的教学大纲。(3)教学方法,主要是指出教授每一科目的最佳时间以及所应采用的最佳言语和姿态。夸美纽斯的上述思想在《母育学校》里有详尽阐述。
夸美纽斯认为应当为儿童编写一本可直接供其观赏的图画书,把各门学科中最重要的事物以图像形式输送给儿童。这本书应包括物理学、光学、天文学、几何学等知识,还应画出高山、低谷、树木、鸟、鱼、马、牛、羊和不同年龄、不同高度的人等。总之,图画书中的内容正好和《母育学校》中提出的教学大纲相对应,可以配套使用。夸美纽斯不仅注意到图画书对发展儿童感觉的作用,而且注意到它能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他提出在每张图画的上端应写出它所代表的物体的名称,如“牛”“狗”“屋”“树”等,这种图画书有三个用处:(1)可以使事物在儿童心里留下一个印象。(2)可以使孩子形成一种观念,认为从书本上面可以得到快乐。(3)可以帮助儿童学习阅读,掌握语言文字。上述原则都体现在他后来出版的《世界图解》一书中,全书共计150课,由187幅插图及对插图加以解说的拉丁语、民族语的基本词汇组成。(www.daowen.com)
4.母育学校中的幼儿游戏及玩具
夸美纽斯对于学前儿童的游戏、玩具和作业也有许多宝贵的意见。在西方学前教育思想史上,夸美纽斯是第一个从幼儿的年龄特征来论证上述诸方面问题的教育思想家。他认为,儿童天性好动,血气旺盛,所以,对他们不应加以限制,而规定儿童应常常有些事情可做。他甚至规定了这样一条原则:“凡是儿童喜欢玩的东西,只要对儿童没有什么损害,那么就应该让他们去玩而且得到满足,而不应该阻止他们,因为儿童不活动比起不得闲对身心两方面的损害更多。”他认为给儿童以活动的自由有三大好处:一是锻炼身体,增进健康;二是运用和磨炼思想;三是练习四肢、五官,使其趋于灵活。至于活动方式,夸美纽斯认为,游戏这种活动方式最适合幼儿。因为游戏时,人的精神专注于某种事物,而这种事物又经常磨炼人的能力。用这种手段,儿童可以受到一种积极生活的锻炼而没有任何困难,因为自然本身在激发他们去做事情。他号召父母们积极行动起来,帮助和指导孩子玩游戏,陪着他们玩游戏。
夸美纽斯进而对玩具提出了详细的、切实可行的意见。他认为,真的工具常会给孩子带来危险,所以必须找些玩具以代替真的工具,如小的铁刀、木剑、锄头、小车、滑板、踏车、建筑物等,儿童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泥土、木片、木块、石头等搭建小房子,这样可显示他们建造房屋的一种初步建筑术。我们可以把夸美纽斯关于游戏及玩具的思想划归关于游戏的“劳动准备说”。因为在他所述的游戏的形式和手段中,有许多反映了狭义劳动的过程与结果。我们可从中看到某些“能量散发说”的因素,因为夸美纽斯强调儿童之所以需要游戏,是因为富有活力的儿童为了散发多余的能量。夸美纽斯还提议要为儿童的眼、耳及其他感官提供一些小的作业,认为这些作业对增强他们的身心力量将大有裨益。
5.儿童进入公共学校前的准备工作
在《母育学校》一书中,夸美纽斯详细论述了儿童何时入小学,以及入学前应做些什么准备的问题。他认为,儿童6岁之前不应当进入公共学校,因为这时的儿童自理能力不强,需要更多的照顾和监护,同时其思维发展还不足以去学习公共学校的课程内容。但是,儿童到达一定年龄后,就应当离开母亲,进入学校接受教育。他说:“当幼苗从种子长大后,就必须把它移植到果园内,以利于成长和结果。同样,儿童在母亲关怀中长大,现在他们的身心既有了力量就应该按权宜之计把他们交托给教师。如此,他们便可以顺利地成长。”
在幼儿入学前,夸美纽斯要求父母必须认真做好入学前的准备工作。他要求父母鼓励儿童入学,告诉儿童上学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情,就像赶集或收获葡萄一样令人快乐;在学校里会有其他孩子同他们一起学习和玩耍;可以给儿童看看为他们准备好的学习用品,赞扬未来教师的善良与博学,引起儿童对教师的信任与热爱的感情,如此等等。他告诫父母,千万不要用学校和教师来恐吓儿童,使儿童心怀恐惧,不愿入学。同时,夸美纽斯还指出,只有把握好入学时机,才能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好的时机”(即儿童进入小学的能力标志)主要表现在:真正获得在母育学校所应学会的东西,对问题有注意、辨别以及判断的能力,有进一步学习的要求或愿望。
(四)论教学
1.泛智教育思想
1605年,培根在《学术的进展》中提出了建立一个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夸美纽斯的泛智教育思想受到其深刻的影响。夸美纽斯在《泛智论》中以百科全书的形式概括关于上帝、自然和社会的普遍知识,形成了一个“泛智体系”。他在自己的另一本书《泛智学校》里希望设立一种对儿童进行广博教育的新式泛智学校,共设立7个年级,学习所需要的一切知识。他曾在匈牙利进行相关实验,但由于种种原因,计划未完全实现,只办成了前3个年级。
“泛智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将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不仅有钱有势人的子女应该进学校,而且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分富贵贫贱,同样都应该进学校。”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广博的知识,把一切知识领域中的精粹的总和灌输给他们,使其知道一切必须熟悉的东西,理解一切事物的原因并学会运用。(2)所学的东西一定要对生活有用,“为生活而学习”。(3)基于学习有用知识这一原则,把对自然科学的学习提到重要地位。(4)训练学生的行动能力,为其将来的生活做准备,把青年培养成有活力、勤奋而又机敏的人,能胜任任何委托给他们的事情。(5)强调各种语言的学习,如拉丁语、希腊语、本民族语等,目的是使学生的语言达到完善的程度,并使这些语言成为学习相关知识的工具和与各族人民交际的手段。
2.教学原则
夸美纽斯以教育适应自然原则为指导,以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为基础,建构了一个相当庞杂的教学原则体系。他所揭示的一些基本原则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教学工作的客观规律,对后世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1)直观性原则。
夸美纽斯认为直观性原则是教师教学必须遵守的一条金科玉律。“在可能的范围以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感官跟前。”他深信知识来源于感觉,因为“知识的开端永远须来自感官(因为所有的悟性都是先从感官得来的,没有别的)”“科学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依靠感官的证明多于其他一切。因为事物自己直接印在感官上面”“感官是记忆的最可信的仆役,所以,假如这种感官知觉的方法能被普遍采用,它就可以使知识一经获得,就会永远记住”。因此,夸美纽斯认为教学中应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际事物进行学习,“一切看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到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到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件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他便应当和几种感官去接触”。此外,如果找不到事物本身,则可以利用模型图像制造成范本或模型,代替实物以供教学之用,而无论实物还是图片模型都应本着先整体后部分的规则呈现给学生,在呈现之前必须首先引起学生的注意。对于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要重视参观、实验等活动。学校的教室要布满图画,教科书要配有插图等。
2)循序渐进原则。
夸美纽斯认为,自然界的发展和人类许多活动的进行都是井然有序的,因此,学习也必须循序渐进。所谓的“序”有三层含义。
(1)学习过程之序。“假如能使孩子们先运用他们的感官,然后运用记忆,随后再运用理解,最后才运用判断,这样才会秩序井然。因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然后才由想象的媒介进入记忆的领域,随后才由对具体事物的探讨到普遍理解,最后才有对于业已领会的事实的判断。这样,我们的知识才能牢实地确定。”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按其认识活动的特点,首先从感官的活动开始进行观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去记忆,最后才是进行实际运用的练习。
(2)学习材料之序。要安排好教学科目的顺序,每一学科的内容要仔细分成阶段,材料的呈现要本着先易后难、从简到繁、由近及远、从一般到特殊的原则,“务使先学的能为后学的扫清道路,务使每年、每月、每日、每时,都有它的指定的工作”。
(3)学生的能力之序。教学一定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教学所运用的材料要按学生的年龄及其已有的知识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导,“无论什么事情,除非不仅是青年人的年龄与心理的力量所许可,而且真是他们所要求的,都不应该教他们”。
3)巩固性原则。
夸美纽斯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巩固性,他将学生是否巩固掌握的知识,并达到随时可以应用的程度作为衡量教学是否彻底的标准。他认为学了知识而没有巩固,就如同把流水泼到筛子上,是不会使人增长智慧的。他要求教师授课时要讲清原因,在理解的基础上知识才能被牢固掌握;同时,多做练习并经常复习,“通过实践把知识固定在记忆里面”,这样还有益于掌握书写、唱歌、谈话和推理的技能。为此,夸美纽斯建议,每个班级将所学书本的内容做成提要挂在教室的墙上,使学生的感觉、理解与记忆能力能够天天得到锻炼,从而巩固所学的知识。
3.教学组织形式
在夸美纽斯看来,妨碍学校成功的原因在于工作的无计划性以及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他以太阳为参照物,结合前人的经验,在《大教学论》中第一次从理论高度详细论述了教学组织形式——学年制、班级授课制等学校管理问题,后来在《泛智学校》《创建纪律严明的学校的准则》等著作中又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
1)学年制。
中世纪时期的学校组织十分松散,学生入学或离校停学的时间都没有统一规定,为改变这种混乱无序的状况,夸美纽斯提出学校实行学年制的要求。他要求全体公立学校在一年里同时开学,同时放假,每年招生一次,秋季开学,学生同时入学,其他时间不应接收任何儿童入学,以使全班的教学进度一致,能同时升级。学生一经入学,必须坚持完成学业,不允许中途辍学或逃学。他将整个学年划分为月、周、日、时,教学科目要按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识的发展规律合理安排。他建议,每天保证8小时睡眠;每天有4小时用于上课,在学习1小时后要休息半小时;周三、周六下午是学生的自由活动时间;每年有4次较长的休假日,每次8天。此外,宗教节日的前后一周、葡萄收获季节的前一个月也是学生的休息时间。
2)班级授课制。
自宗教改革以来,班级授课制逐渐发展起来。夸美纽斯从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他认为,“一个教师同时教几百个学生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要紧的。因为对教师、对学生,这都是一种最有利的制度”。在教师方面,学生的人数越多,他的工作兴趣就越大,教学效率也就越高。具体来说,教师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将其分成不同班级,每个班级有一个专用教室,安排一位教师,他同时去教所有的学生,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单独走到他面前。教师要利用技巧,吸引学生注意听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