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张雪门学前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中外学前教育简史

张雪门学前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中外学前教育简史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论幼稚教育的目的20世纪30年代,张雪门在对当时学前教育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教育目的的不同,将中国当时的幼稚教育分为以下四类。

(一)论幼稚教育的目的

20世纪30年代,张雪门在对当时学前教育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教育目的的不同,将中国当时的幼稚教育分为以下四类。

1.以培养士大夫为目的的幼稚教育

张雪门认为,清末仿效日本创办的蒙养院就属于这一类。这类蒙养院以“陈腐的学问,忠孝的道德,严格的管理,再加上劳心而不劳力的培养”对幼儿进行教育。在1933年发表的《我国三十年来幼稚教育的回顾》一文中,张雪门对这类日式蒙养院做了描述:“他们将谈话、唱歌、识字、积木等科目,将每个科目的时间规定在功课表上,不会混乱而且也不许混乱,教师高高地坐在上面,蒙养生很端正地坐在下面。教师教一样,学生学一样,全部活动不脱离教师的示范,儿童不能自己别出心裁,也不许别出心裁。至于各种工具和材料,如果教师不给儿童,自然不能自由取用,且放置的地方很高,儿童虽欲取而不得……在这种教育下……儿童是被动的,双方都充满了压迫的苦闷。所学的都是零零碎碎的知识技能,都是负面的、虚伪的,日子稍久就立刻忘怀了。”他指出了以培养士大夫为教育目的的蒙养院在管理、课程和教学上存在的诸多弊端。

2.以培养宗教信徒为目的的幼稚教育

张雪门认为,外国教会在中国所办幼稚园属于此类。教会幼稚园主要以培养宗教信徒为目的。他对教会幼稚园教育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指出,教会幼稚园虽然有“美丽的教室,小巧的设备”,可“所授的材料都是从西洋直接翻译过来的,……教法,也是向西洋局部的模拟。这种教育多半操于一知半解西洋传教士的太太们,并利用国内教会出身年轻的女子”。张雪门认为,这类幼稚园都是以宗教为本位,以培养宗教信徒和帝国主义温顺奴仆为目的,它们的保姆只是为教会尽职,她们关心的是宗教而不是孩子,她们根本不顾儿童的天性,只是把儿童当作宗教信徒来培养。张雪门在其许多著作中都抨击了这种奴化教育,并尖锐地指出教会幼稚园作为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工具,它所起的作用“消极的是在减弱中华民族的反抗,积极的是在制造各国的洋奴”。

3.以发展儿童个性为目的的幼稚教育

张雪门认为,当时中国受意大利蒙台梭利和美国杜威教育思想的幼稚园就属于此类。他说:“我们幼稚园教育的目的,应完全以儿童为本位,成就儿童在该时期内身心的发展,并培养其获得经验的根本习惯,以适应环境。”他认为,这类幼稚园通过教具对儿童进行生活、感官、知识的训练,将生活环境中的事物作为教学的教材,按照时令、季节、儿童的动机和需要设计、编制课程,并给儿童一定的思考机会,可以促进儿童个体的发展。后来,他逐渐认识到儿童本位的思想不适合中国当时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认为幼稚教育就应该考虑社会、国家和民族的需要,而不是仅仅注重儿童的个性本身。

4.以改造中华民族为目的的幼稚教育

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张雪门逐渐意识到“中国社会的贫、弱、愚、私则在于国内封建的势力未曾铲除,而国际上帝国主义的侵略日益加深”,要改变这种状况,应通过教育“培养国民生产的习惯与兴趣、团结的能力、客观的态度、自动的精神,并唤起民族的意识及反帝国主义的情绪”。教育是改造国家的关键,教育可以唤起国民的民族意识,激发国民的反帝国主义情绪,因此,要加强对幼稚阶段儿童的教育。因为儿童是民族未来的栋梁,凡现时代中华民族应负的使命,儿童虽小,也绝不例外。他还提出了改造民族幼稚教育的四项具体目标:铲除民族的劣根性;唤起民族的自信心;养成劳动与客观的习惯态度;锻炼民族为中华之自由平等而同帝国主义做斗争之决心与实力。在此基础上,张雪门主张幼稚教育必须遵循三条原则:一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二是国家民族的需要,三是儿童的心理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儿童的伦理观念、民主生活和科学头脑。他认为,要创造中国自己的幼稚教育,就应适应国家和民族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改变幼稚教育的目标、课程内容和组织方法。

(二)论幼稚园的行为课程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原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教授董任坚就翻译了《行为课程》一书,当时正值行为主义学说在我国传播。张雪门也在此时开始了他对幼稚园行为课程的研究,曾先后在《幼稚教育概论》《幼稚教育新论》《新幼稚教育》等著作中对幼稚园的课程问题进行专门的探讨。1946年,张雪门去台湾后,仍继续致力幼稚园课程的研究,并于1966年出版了《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一书,初步形成了他的“行为课程”理论体系。随后在20世纪70年代初,他又出版了《中国幼稚园课程研究》一书,对幼稚园的课程问题做了进一步探讨。

1.幼稚园行为课程的含义

早在1929年,张雪门在《幼稚园的研究》一书中就提出:“课程是什么?课程是经验,是人类的经验,用最经济的手段,按有组织的调整,用各种办法,以引起孩子的反应和活动。”同时,他明确指出:“幼稚园的课程是什么?这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欢喜做的经验的预备。”此后不久,他在《幼稚教育概论》一书中又指出:“课程源于人类的经验,只为这些经验对于人生(个人和社会)有绝大的帮助,有特殊的价值;所以人类要满足自己的需求,充实自己的生活,便不得不想学得这些经验,学得一些又想学得多些,而且把学得的再传给后人。”因此,他认为不应当把课程仅视为“知识的积体”,而应当是把“技能知识、兴趣、道德、体力、风俗、礼节种种的经验,都包括在课程里。换一句话来说,课程是适应生长的有价值的材料”。不过这时他还没有明确提出“行为课程”的概念。直到1966年他出版了《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一书,在书中才明确提出了什么叫行为课程的问题。他说:“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他认为这种课程“完全根据于生活,它从生活而来,从生活中开展,也从生活而结束,不像一般的完全限于教材的活动”。它首先应注意的是实际行为,凡扫地、抹桌、熬糖及养鸡、养蚕、种玉蜀黍和各种小花等,能够让幼儿实际行动的,都应该让他们实际去行动。因为“从行为中所得的知识,才是真实的知识;从行动中发生的困难,才是真实的问题;从行动中所获得的胜利,才是真实的制驭环境的能力”。同时,幼儿只有通过这种实际行为,才能使个体与环境接触,从而产生直接经验,这种经验也可以说是人生的基本经验。他还特别说明,“幼童一定先有了直接经验,然后才可以补充想象”。至于游戏、故事、唱歌等教材,虽然也可以给予幼儿模仿和表演的机会,然而并不能代表人类实际的行为。所以,他要求教师一定要注意儿童的实际行为,要“常常运用自然和社会的环境,以唤起其生活的需要,扩充其生活的经验,培养其生活的能力”。他认为“若教师真能做到这样,这便是行为课程了”。

2.幼稚园行为课程的组织

如何按照上述行为的要求组织幼稚园的课程呢?张雪门认为幼稚园课程的组织与小学、中学大学各级学校的课程不同,它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其特点有三:第一,“幼稚生对于自然界和人世界没有分明的界限,他看宇宙间一切的一切,都是整个的”。所以编制课程时如果分得太清楚、太有系统了,反不能引起儿童的反应。第二,“当幼稚生的时期中,满足个体的需要,实甚于社会的希求”,所以编制课程时,应兼顾社会和个体两方面的需求。第三,“幼稚园的课程,需根据儿童自己直接的经验”。虽然这种经验不如传授式的经济和整齐,但对于幼儿来说,意义重大。

张雪门于20世纪70年代初出版的《幼稚园课程研究》一书中,在总结40年研究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组织幼稚园课程的一些标准和要求。例如,“课程须和儿童的生活联络,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事前应有准备,应估量环境,应有相当的组织,且需要有远大的目标。各种动作和材料全须从儿童直接的经验中获得”。在这里他不仅提出课程要与儿童生活相联系,须合乎儿童的能力、兴趣和自由发展的需要,还特别强调了课程须有目的、有计划、有远大的目标。他在实践中还曾指导幼师生根据上述标准,拟定《各月活动估量表》,即全年的课程表。这些估量表都将活动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儿童环境三大类,其中,自然环境包括节气、动物植物和自然现象;社会环境包括节令、纪念日、农作、家庭、店铺、职业、风俗、公共机关、学校;儿童环境包括游戏和疾病,并规定了每月的中心活动。

3.幼稚园行为课程的教学方法

张雪门指出行为课程的要旨是以行为为中心,以设计为过程。只有行为没有计划、实践和检讨的设计步骤,算不得有价值的行为;只有设计没有实践的行为是空中楼阁。所以行为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当是起于活动而终于活动的有计划的设计。行为课程既经设计,则应根据设计精选有助于幼儿生长进步的自然的良好行为,指导进行。同时,行为课程在进行中须把握住远大而客观的标准,并注意劳动中亦须劳心的原则。由于行为课程的教学方法系采取单元教学,他一般是先根据幼儿的学习动机,决定学习目的,再根据目的估量行为的内容。行为课程的内容可以包括幼儿的工作、游戏、音乐、故事、儿歌以及常识等科的教材,但在实施时,则应彻底打破各学科的界限。在活动进行中,教师应在各科教材中选择与学习单元相关的材料,加以运用,适当配合幼儿实际行为的发展,使各科教材自然地融入幼儿生活,力求做到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发展,在生活中结束。采用行为课程教学法,教师在课程进行前要准备教材、布置环境、详拟计划;在课程进行中,教师要随时巡视指导,不重讲解,而着重指导幼儿行为的实践,使幼儿在活动中养成负责守法、友爱互助等基本习惯。行为课程的教学结束后,评量与检讨也是重要的一环,教师可以通过评量与检讨了解幼儿在知识、思考、习惯、技能、态度、理想、兴趣等方面的成就,作为改进教学的参考。至于单元的选择,则须配合教育宗旨、教育政策、社会需要及幼儿的能力。

(三)论教材

张雪门关于幼儿园教材的思想是与他“行为课程”的理论紧紧相连的。

课程是经过选择的有价值的经验,是儿童直接的、实际的行为和活动,但儿童不仅是自然人,也是社会人,因此,为儿童发展所选择的经验既要具有社会意义,又要适合儿童发展需要,这首先应从儿童的生活环境中搜集材料。张雪门认为,可以构成儿童课程的直接的活动有四种:儿童自发的活动;儿童与自然界接触而生的活动;儿童与人世界接触而生成的活动;人类聪明所产生的经验而合于儿童的需要者。

教材是课程的支柱,是课程目标实现的具体手段。张雪门认为真正适合儿童发展的教材应该符合以下四个条件。

1.教材必须符合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

儿童必须学习人类积累下来的经验。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人类积累经验的价值也是变化的。从古代遗传下来的有价值的经验不一定符合现代生活的需要,有的甚至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为儿童选择的经验,应该适合现实生活的需要。

2.教材必须符合社会普遍生活的标准

我国幅员辽阔,从城市到农村,从沿海到内地,从北到南,各地差异比较大,所编写的教材不能把全国各地的所有情况都照顾到,而且各地的情况是时刻在变化的。因此,教材应该符合社会普遍生活的标准,只能注意大多数的普遍要求。(www.daowen.com)

3.教材必须符合儿童目前生长阶段的需要

进幼稚园的儿童,他们非动作无以促进生活的健全,也非动作无以满足好奇的欲望。动作是整个的,其流转演变,无痕迹可分,知识技能仅为动作的结果而已。所以,教材要适合儿童生长阶段的需要,就得看能不能抛开分类的抽象知识,变成直接的、具体的行动。

4.教材必须符合儿童目前的学习能力

教材应适合儿童的学习能力,诸如摇船、荡秋千等,可以用来训练儿童的平衡感;抛球可以发展儿童的投掷能力;堆积木、修铁道、盖楼房、种玉米等可以培养儿童合作精神与能力……。

上述四种标准不是各自分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的。选择教材时,应该进行全面的思考。

(四)论幼稚师范的实习

幼稚师范教育思想是张雪门幼稚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研究幼稚教育如仅限于研究幼稚园教育,抛弃了师范教育,这无异于“清溪流者不清水源,整枝叶者不整树木,绝不是彻底的办法”。张雪门非常注意实践,认为“骑马者应从马背上学”。对于幼稚师范的实习,张雪门做了系统的论述。

1.关于实习的场所

幼稚师范生的实习场所应包括以下四种单位。

(1)中心幼稚园。幼稚师范设立的中心幼稚园是供师生获得教育幼儿的实际经验的重要实习基地。中心幼稚园的教师,既是幼儿的教师,也是幼师生的导师。幼师生通过在中心幼稚园的实践,可以奠定学习幼稚教育、从事幼稚教育、热爱幼稚教育的基础。

(2)平民幼稚园。这是幼师生第二学年实践的主要场所。当时北平幼稚师范校内外共有平民幼稚园五六个,它们均是借用正规幼稚园的园舍设立的,于是幼师生的实习活动便从商借园舍开始,然后进行生源社会调查,宣传动员经济贫困的家长送幼儿入园免费接受教育。在幼儿入园后,幼师生则在园内轮流担任园长、教师、会计、采购人员等,通过这种实习,幼师生能培养独立从事幼稚园各种工作的能力。

(3)婴儿教保园。当时,香山慈幼院的婴儿教保园收托从出生到4周岁的儿童,规模较大、设备讲究,对婴儿的保健、营养、教育都很重视。在这里,幼师生通过卫生保健、儿童营养、膳食烹饪、婴幼儿服装裁剪制作等方面的实习,可以了解婴幼儿的身心特点及婴儿保教的基本常识。

(4)小学。通过在小学的参观和实习,幼师生可以了解幼儿在入小学前在知识、行为、兴趣、态度等方面应做好哪些准备,为入学打好基础。

除以上几种实习之外,张雪门还主张组织学生下乡举办乡村幼稚园,使学生了解农村幼稚教育的情况,进一步体会幼稚教育的社会价值,从而坚定其百折不挠地为幼稚教育事业献身的决心。

2.关于实习时间的安排

在三年的学习中,他规定第一学年每周实习时间为9学时,分3次进行。首先,参观本校中心园的园址、园舍、设备、教具,观摩各科教学、游戏,学习教师的态度、技能、兴趣、习惯、仪表和教师对幼儿发生问题的处理等,使幼师生对幼稚园有一个基本概念。其次,参观各类型的幼稚园,使师范生开阔眼界、扩充知识,研究、比较、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幼稚教育。最后,参与实习,每周有三个上午到中心园参加教育教学活动,以形成幼师生的基本观念和锻炼教学能力。第二学年的实习时间则主要由学生自己支配。在平民幼稚园里,从建园到管理,都让幼师生独立完成。第三学年的第一个学期,一半时间在婴儿园实习,另一半时间到小学实习,使幼师生对幼稚园的两端都有所了解,知道如何使各阶段教育相互衔接;第二学期则全班下乡,开办农村幼稚园,使幼师生树立为城市平民及乡村农民的幼稚教育献身的志向,忠诚于贫苦的劳动人民的教育事业。

3.关于实习的组织

张雪门把上述这种实习计划称为“有系统组织的实习”。他认为这种有系统组织的实习必须符合以下条件:“第一,有步骤;第二,有范围;第三,有相当时间;第四,有适合的导师与方法。”同时,他指出这种实习的进行步骤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参观阶段。

参观,旨在培养学生对幼稚园的基本观念和总体认识。他把参观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第一学年第一学期,活动地点主要在自己的中心幼稚园。第二阶段是第二学年第二学期,但是时间不能超过这一学期的2/5。在学生对幼稚园有了基本认识后,为了使之更坚定、更充实,就要扩大活动范围。参观的范围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对于幼稚园行政管理及教学的参观;二是对小学、托儿所及其他机关的参观。他认为“师范生更应该参观社会……以增进社会的知识,明白社会的真相,唤起改造(或建设)社会的兴趣与决心”。

(2)见习阶段。

见习设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如果说参观主要是“看”和“记”,那么见习主要就是“做”,但是也会包括一些参观活动,把参观中所记的一切都应用在见习中,这样会使得师范生的认识更加清楚,观念更加坚定。他强调对见习的准备,认为见习必须有步骤地进行。见习地点以自己的中心幼稚园或者附属幼稚园为宜。见习内容具体分为两大部分:幼稚园行政和事务的见习以及教导见习。行政与事务见习的时间多选择师范生自习的时间。在见习中最重要的应该是教导见习,也就是做实习老师。在这个环节中,幼师生可以深刻体会到选材及预备的必要、儿童的个性及学习能力、教学技能,同时还能获得儿童的敬爱,为将来试教打下稳固的基础。

(3)试教阶段。

试教,设在第二学年。这一阶段是帮助他们的学识发展到更高一层的阶段,也是为他们提供一个独立负责的机会。同时,张雪门特别提倡师范生办不收费的平民幼稚园,不仅对师范生自身有利,也使平民有受教育的机会。平民幼稚园的一切工作由师范生承担,让学生独立管理和负责,教师起指导和监督的作用。试教的活动事项包括招生、开学、编制课程、课程实施、月中实施、月中报告、学期终了,并下设具体安排。

(4)辅导阶段。

辅导,设在第三学年。前三个阶段都是为了这一阶段打基础。但是他认为,这个基础是脆弱的:教育情感不深厚,教育态度不够积极,所以只有经历辅导这一阶段,才能使理论变成实践,了解教育真正的价值,才能促使社会进步。辅导的范围可大可小,他提到的有妇孺保健、亲子教育等。不论活动大小,都是从研究儿童出发,向广大社会展开的一条路。辅导在纵的方面是从儿童队伍出发,向儿童家庭、亲子教育深入;从横的方面看,是与广大社会相联系,包括社区调查、营养站、卫生站等。在这一阶段,师范生不仅要了解儿童,还要了解社会,从事整体的社会活动。辅导阶段的设立反映了张雪门把幼儿教育事业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大幼儿教育思想,反映了其对师范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殷切希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