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外学前教育简史:蔡元培学前教育思想详解

中外学前教育简史:蔡元培学前教育思想详解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蔡元培认为,尽管以上“五育”各自的作用不同,然而均是培养“健全人格”所必需的,是统一整体所缺一不可的。蔡元培这种崇尚自然、尊重儿童,让儿童自由发展的主张,也是学前教育领域内批判封建儿童教育观的思想武器。可见,蔡元培是试图通过在贫儿院的试验和推广,逐步以学前公共教育代替家庭教育,最终实现儿童公育的理想,这在当时无疑是办不到的。

中外学前教育简史:蔡元培学前教育思想详解

(一)“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论

1912年,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的重要文章。他在批判封建主义教育宗旨的基础上,根据资产阶级的需要,为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军国民教育,其社会意义是“强兵”,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说就是体育,它是养成完全人格的基础;实利主义教育,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说就是智育,其社会意义是“富国”,可以发展经济,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公民道德教育,对个人而言,是构成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关键,是完全人格的根本,也是造就民族素质的关键。世界观教育是最高层次的教育,也是知、情、意、智、体诸者的统一体。世界观教育不是通过一般说教就可以完成的,它是一种超越型的精神境界的修养,对这种说不出具体方法和内容的教育,最好的途径是通过美育来实施。所以,五育中可以具体实施的只有德、智、体、美四育。美育,即“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的思想,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摒弃了清末“忠君、尊孔”的教育宗旨,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1912年9月,民国政府正式公布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方针。“五育”并举的思想对近代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具有指导意义。蔡元培认为,尽管以上“五育”各自的作用不同,然而均是培养“健全人格”所必需的,是统一整体所缺一不可的。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体现了辛亥革命以后资产阶级改革封建教育的需要,反映了发展资本主义而对人才提出的要求,顺应了当时社会变革的潮流,为中国资产阶级创新教育体制提供了思想武器,是改革学前教育的指导方针。

(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

1918年,蔡元培发表了《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他认为新旧教育的不同在于:昔之教育,是儿童受教育于成人;今之教育,乃使成人受教育于儿童。他对违反自然、约束人个性自由发展的旧教育深恶痛绝。他主张新教育应反其道而行之。蔡元培这种崇尚自然、尊重儿童,让儿童自由发展的主张,也是学前教育领域内批判封建儿童教育观的思想武器。

(三)学前儿童的理想

蔡元培是我国最早倡导现代平民教育的代表,所称的“平民教育”,即现代所说的公民教育。

儿童教育是平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蔡元培认为,社会要设立专门的机构由专业人士对儿童实施教育,如设立胎教院、育婴院、幼稚园等。1919年,蔡元培在《贫儿院与贫儿教育的关系》演说中,针对封建家庭教育的弊端提出了学前儿童公育理想。他认为,“教育是专门的事业,不是人人能担任的”。他主张不论哪个人家,要是妇女有了孕,便进胎教院;生了子女,便迁到乳儿院;一年以后,小儿断乳,就送到蒙养园接受教育,不用其母亲照管。同时,他还提出这些学前教育机构都要由专门的卫生家管理,其设备如饮食、器具、花园、运动场、装饰的雕刻与图画、陈列的书报,也都要有益于孕妇或乳儿的母亲的身体与精神。但是,他也清楚地看到当时还没有这种组织。于是,他便想先从贫儿院入手,认为要是贫儿院试办这种事情很有成效,那就可以推广到不贫的儿童了。可见,蔡元培是试图通过在贫儿院的试验和推广,逐步以学前公共教育代替家庭教育,最终实现儿童公育的理想,这在当时无疑是办不到的。

(四)倡导学前儿童的美育

1.美育思想的要点

蔡元培一生倡导美育,在美育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大量探索。他的美育思想主要有以下两个要点。(www.daowen.com)

(1)审美活动不同于科学活动,它是建立在人的情感基础上的,并以审美对象自身的具体形象对审美主体的激发产生感染力量来打动人心。美育是诉诸人的情感活动的,以感情的激发和陶冶的方式进行,与科学活动的理性思考与概念是截然不同的,这也是美育的根本特点。对此蔡先生说道:“哲学之理想,概念也,理想也,皆毗于抽象者也。而美学观念,以具体者济之,使吾人意识中,有宁静人生观,而不至于疲于奔命,是谓美学观念唯一之价值。”在这里,蔡元培为审美教育寻找了一个情感上的落脚点和依据。审美教育不能用抽象的枯燥简单的说教,必须通过感情活动的陶养作用才能达到。只有真正关于心灵的学问、诉诸感情的学问,才会完善人格、美化人生。蔡元培把美育叫作“美感教育”也正是基于这个根本特点。

(2)美育的根本宗旨在于拓展主体、完善人格、美化人生。蔡元培针对当时社会不正当娱乐风气盛行的状况而提倡以审美活动充实精神生活,完善个体人格。他认为当时社会上盛行的不正当消遣和娱乐是极端有害的,会妨碍健康、消磨意志,以致道德堕落,因此主张把人的精神寄托于审美中,涵养审美情感,塑造健康心灵。他曾说:“所以吾人应急提倡美育,使人生美化,使人的性灵寄托语美,而将忧患忘却。与学校中可实现者,如音乐、图画、旅行、游戏、演剧等,均可去做,以之代替不好的消遣……大家看看文学书,唱唱诗歌,也可怡情悦性。人是感性动物,感情要好好涵养,是活泼而得生趣。”这正触及了审美教育的根本宗旨,通过美育塑造人的健全心灵,怡养超越精神。审美活动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通过在审美过程中情感的激发和自由活动来怡情悦性,产生高尚的精神,从而进一步培养审美主体的健全人格。所以,进行高尚的审美活动,有助于减少、冲淡私有欲,改变狭隘自私的观念,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提高人的情趣和精神境界,“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实现“美育之目的”。

2.美育的倡导

蔡元培几乎终身都在倡导美育,并身体力行,努力实现着传统美育的现代性转换。因此,美育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独立地位才得以逐步确立。

蔡元培发现,中国古代的艺术,尤其是民间艺术与美育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中国古代的艺术在近代日渐衰落。对此,蔡元培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缺乏专门的艺术教育机关,二是中国艺术的研究和创造缺少科学的方法。为此,蔡元培非常重视对现代艺术教育事业的培育扶持,呼吁要吸收西方艺术教育的长处,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

20世纪初,中国的现代艺术教育事业几乎一片空白。对于西洋乐和绘画艺术,国内尚处于在黑暗中摸索的阶段。由于现代新的艺术思想对传统保守思想进行了突破与冲击,因此遭到了封建卫道士和思想保守者的非议,以至于受到排挤与打击。在主持北京大学期间,蔡元培为了丰富学生课外活动,也为了推广他的美育主张和实践,在北大发起了各种文艺研究的组织,画法研究会、书法研究会和音乐研究会相继成立。他汲取近代欧洲美育的积极成果,扩大了我国传统美育实施的范围。在他多年来的倡导和影响下,许多具有现代美育意义的建设,诸如博物院、展览会、摄影术、演奏会、戏剧、公园等都从无到有,这为中国未来美育事业的普及与发展立下了开创之功。

蔡元培兼收并蓄,在批判继承传统美育思想的基础上,吸收西方近代教育的优点,摈弃传统美育思想中偏重伦理教化的弊端,主张启发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个性和自由创造能力,还美育以独立的品格

从本质上讲,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是现代教育之道、育人之道的时代张扬。以蔡元培对待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育思想为例,蔡元培明确反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但是他对儒家中庸之道所倡导的“和合”精神却是极为赞同的:他反对“尊孔”,却并非反对孔子。他将孔子的精神归纳为仁、智、勇三个方面,并特别指出,除此之外,孔子的精神还有两个特点:“一是毫无宗教的迷信,二是利用美术的陶养。”因此,他认为孔子的“以智、仁、勇为范围,无宗教的迷信而有音乐的陶养,这是完全可以为师法的”。

3.美育的实施方法

对于美育,蔡元培不仅从思想上积极宣传,从理论上反复阐释,而且还系统地提出了实施的方法,在美育实践上取得了很大成果。蔡元培把美育实施的全部内容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尽可能多地创造美的对象,包括艺术美、自然美及生活环境美。美的根本标准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即在美的形式中能充分体现出理性精神,寄托着人生理想,才足以实现美育的崇高目的。徒有美的形式,而没有多大的社会意义,他是不提倡的。形式粗劣、趣味低下,他是坚决摒弃的。因此,在美育的实施中,他特别重视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文学艺术的创造和与人民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城乡环境的美化,认为这才是实施美育的中心和普及社会美育的关键。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审美能力而进行美学知识、理论的普及教育,为此就要创办学校和学术团体,培养艺术创作人才和普及美育人才。由此观之,蔡元培对于美育的实施方案在我国美育发展的早期是较为详尽的,不仅内容上涵盖自然美、现实美和艺术美的三大领域,主张综合利用一切美的对象实施教育,而且贯穿了个体生命的整个生活历程,大大拓展了个体的美感教育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