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特点:《中外学前教育简史》成果

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特点:《中外学前教育简史》成果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办园主体多元化民国时期,很多爱国教育家在科学的教育观念指导下纷纷办园。(三)积极探索中国化办园方式在民国初期大量学习西方学前教育思潮的同时,办园方式上出现了机械模仿的弊端。这些教育家积极探索学前教育中国化的途径和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的幼稚园教育实验,并创办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幼稚园,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特点:《中外学前教育简史》成果

(一)政府重视学前教育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政府重视学前教育,在教育制度上先后进行了两次学制改革,推动了学前教育制度的发展。

1.建立了蒙养园制度

1912年,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制定并公布了壬子癸丑学制,将蒙养院改为蒙养园,收未满6岁的儿童。同年,教育部还公布了《师范学校令》和《师范学校规程》。随着民国初年(1912)这几项法规的颁布,蒙养园制度得以确立。

2.确立了幼稚园制度在学制体系中的地位

1922年11月,教育部通过《学校系统改革案》,即新学期,又称“壬戌学制”。此学制规定:幼稚园招收6岁以下的儿童。至此,正式将幼稚园列入学制系统。(www.daowen.com)

(二)办园主体多元化

民国时期,很多爱国教育家在科学的教育观念指导下纷纷办园。公立幼稚园和私立幼稚园并存,形成了一个参差多态而又富有弹性的“差序格局”。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相比灵活自由,社会上对于私立学校也没有偏见,这一方面得益于当时的文化生态,另一方面得益于民国教育家的胸襟。

(三)积极探索中国化办园方式

在民国初期大量学习西方学前教育思潮的同时,办园方式上出现了机械模仿的弊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陶行知、陈鹤琴等人对已经实施了的幼儿社会公育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写出了一批有分量的文章,揭露了当时幼稚教育不适合中国国情、不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情况。这些教育家积极探索学前教育中国化的途径和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的幼稚园教育实验,并创办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幼稚园,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