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顺导性情,鼓舞兴趣
关于儿童教育,王守仁的基本思想是:教育儿童应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从积极的方面入手,顺导儿童性情,促其自然发展。他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意思是说,儿童性情好动,喜欢嬉戏玩耍,而害怕受拘束和禁锢,就像草木刚刚萌芽,顺其自然就会使它长得枝叶茂盛,摧挠它则很快会使它衰败枯萎。因此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注意顺导儿童性情,不宜加以束缚和限制。
王守仁认为,顺导儿童性情进行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兴趣在提高儿童教育质量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他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意思是说,儿童如果对学习兴趣盎然,则学习时必然心情愉快,能生动活泼地学习,这样进步自然不会停止。就像时雨春风滋润草木花卉,没有不生机勃发,自然而然地一天天长大的。反之,如果忽视了儿童兴趣的培养,则会压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使儿童的学习很难进步,如同遭遇冰霜的花木,“生意萧索,日就枯槁。”
王守仁对当时的儿童教育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指出当时的训蒙稚者,违背了儿童教育规律,“近世之训蒙稚者,日为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囚。”他认为这种儿童教育的结果与施教目的相反。儿童“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遇见”,常常借故逃学,“以肆其顽鄙”“以遂其嬉游”,即放肆地从事各种顽劣活动,以达到嬉游的目的。久而久之,“偷薄庸劣,日趋下流”。因而,他深刻地揭露道:“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把他们当作小大人,这是传统儿童教育的致命弱点。王守仁的揭露和批判可谓入木三分,切中时弊。王守仁从他的“致良知”说出发,认为“乐嬉游”是心中本体,教学必须引起儿童的乐学情绪,从积极的方面入手,用培养、诱导、顺应儿童情绪和鼓舞儿童兴趣的方法进行教学。接着他提出要“顺导其意志,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以达到“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人于中和而不知其故”的效果。王守仁提倡顺导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的教育方法,是与传统教育方法根本对立的,在当时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二)循序渐进,量力而施
王守仁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注意“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在他看来,任何人的认识水平都有一个由婴儿到成人的发展过程,譬如“婴儿在母腹时只是纯气,有何知识?出胎后方始能啼,既后能笑,又既而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卒乃天下之事无不可能”。教育者必须根据儿童这种“精气日足,筋力日强,聪明日开”的成长过程,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不可躐等。
在教学程序上,王守仁主张要动静结合,体脑交叉。为了能够有条理、有步骤地进行多方面的教育,他还在《社学教条》中拟定了一个比较详细的日课表,规定“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这样的课程安排,除了读书、习礼、歌诗之外还增加了考德和课仿,内容相当全面,同时在顺序上注意到动静交错,张弛结合,有一定的科学性。此外,王守仁在教学方法方面也有一些创造,如歌诗,他规定“每学量童生多寡,分为四班,每日轮一班歌诗,其余皆就席敛容肃听。每五日则总四班递歌于本学,每朔望,集各学会歌于书院”。习礼也规定了类似的程序。这种多少带有比赛性质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具有积极意义。(www.daowen.com)
(三)因材施教,各成其材
王守仁认为:“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中人以下的人,便与他说性、说命,他也不省得也,须谩谩琢磨他起来。”因此教育者对儿童施教,不仅要考虑儿童认识发展水平的共性特征,而且还要注意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针对每个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就像良医之治病要对症下药,他说:“夫良医之治病,随其病之虚实、强弱、寒热、内外,而斟酌、加减、调理、补泄之,要在去病而已。初无一定之方,不问症候之如何,而必使人人服之也。”
王守仁认为,因材施教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各成其材”,他说:“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归于善。”他认为每个儿童都有其长处,教育者如能就其长处加以培养,就可以使他们某一方面的才能得到发展。他举例说:“譬如有三人习射,一能步箭,一能马箭,一能远箭,射得到俱谓之有力,中处,仅可谓之巧;但步不能马,马不能远,各有所长,便是才力分限有不同处。”这是就才能而言的。针对儿童性格方面的不同,他要求教师应根据儿童各自的特性,采取不同方法,分别予以适当的陶冶,促其成长。他说:“圣人教人,不是束缚他通做一般,只如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人之才气,如何同得?”
王守仁的因材施教、各成其材的思想,承认了发展个性的必要性,有力地批判了传统教学抹杀儿童个性的存在,以一个模式培养儿童的教育方法,同时也体现了他思想的进步意义。
(四)全面诱导,不执一偏
王守仁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应当是多方面的。他说:“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为此他对教育者提出了通过习礼、歌诗和读书对儿童进行全面诱导的要求,并对习礼、歌诗和读书的教育意义和作用分别做了说明。他说:“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其屈伸而固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意思是说,诱之歌诗,不但可以抒发其志向意愿,还可以用歌咏和音节宣泄其跳跃呼啸和忧郁积滞的情怀;导之习礼,不但可以养成其庄重的仪容举止,还可以通过周旋揖让、拜起屈伸的活动震荡其血脉,坚强其筋骨;讽之读书,不但可以开启其智慧,还可以通过反复体会和抑扬讽读存其心志。在他看来,如果能通过上述这几方面的内容和途径对儿童进行教育,就可以收到“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的良好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