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1472—1529)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他18岁时拜访“程朱派”学者娄谅,娄谅向他介绍了朱熹的“格物致知”说和“圣人可学而至”的思想,使他很受启发。他21岁中乡试,遍读朱熹著作;28岁中进士,任职于工部,后又担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
正德元年(1506),明武宗朱厚照继位,太监刘瑾弄权,王守仁因抗疏救援戴铣等人,称刘等为权奸,被刘瑾廷杖,后系狱,不久贬谪为贵州龙场驿丞。正德三年,他发生重要的思想转变,以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于是突破朱熹格物穷理的“格物致知”说,认为所谓“理”就是人的心理,并在当地建立龙岗书院。贵州提学副使席书聘其主讲贵阳文明书院,他在此首次演讲“知行合一”说。
刘瑾伏诛后,王守仁历任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文选清吏司员外郎、考功清吏司郎中等职,后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他与弟子徐爱等人讲述他的“大学格物”新说与“知行合一”说,后经徐爱记录整理,成为《传习录》。正德八年(1513),他官至滁州督马政,讲学规模渐大,一度强调静坐,要求就思虑萌动处省察克治。正德十一年(1516),他升任南赣佥都御史,奉命镇压赣南农民起义。在军事镇压取得成功后,他强调思想统治,重视教化,提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思想,使赣南的统治秩序得到恢复。这期间,他在赣县修建濂溪书院,刻印古本《大学》,印发《朱子晚年定论》,其弟子薛侃出版了《传习录》。正德十四年(1519),他升任都察院右都御史;六月,他奉旨督兵讨伐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的叛乱,仅用35日即生擒朱宸濠。他从自己的经历中总结了经验,提出“致良知”的学术宗旨,认为这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的,若信得这三字,譬之操舟得舵。
明世宗继位后,他被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参赞,封新建伯。此时,王守仁因遭到反对派的攻击、排挤,疏乞归省,从正德十六年(1521)到嘉靖六年(1527)过着退隐生活。其间,他续刻增订《传习录》,修建稽山书院,其弟子创建阳明书院。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为“拔本塞源轮”和一系列重要书信及《传习录》下册。其弟子还为他刻印了《阳明先生文录》和《居夷集》等。(www.daowen.com)
为加强思想统治,王守仁兴办南宁书院,建立思田学校,推行儒学。在出征广西之前,他记录下了全面阐述自己哲学思想的《大学问》。
嘉靖七年,王守仁病重,上疏请求回乡养病,翌年初卒于回归途中的江西南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