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来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上,我们可以借鉴新课标的模式,对不同阶段进行有重点的突破。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检测,以发现薄弱和遗忘的知识点,于下一次讲解中进行重点补充讲解。要做到这些,教师可以在课上对阅读方法进行集中指导和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整个小学涵盖六个年级,年龄跨度较大。新课标中分成了1—2年级,3—4年级,5—6年级这三个阶段来对阅读教学目标进行阐释,每个阶段都有所侧重,并逐步加大难度。面对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来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上,我们可以借鉴新课标的模式,对不同阶段进行有重点的突破。

(一)低学段:我要“读懂”

低学段的学生(1—2年级)刚刚进入学校,也刚正式开始接触较系统的语文阅读学习,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最大的学习障碍是语文基础知识,例如字词、阅读方法等,是“读不懂”阅读文本。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读不懂阅读文本,也不知要如何去进行阅读学习,这不但会严重影响阅读教学的进程,还会让学生产生挫败感,打击学生的积极性,那么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无从谈起。所以,这个阶段的阅读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字词,把握阅读学习的基本方法。教师要不断充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让学生“读懂”,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字词、阅读方法,让学生“读懂”是低学段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保证中学段和高学段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在这个学段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准”“细”“补”。首先,在阅读教学前,一定要仔细研读文本和学生学情,发现阅读文本中学生可能不认识的生字、标点符号和阅读方法,找准学生的需求。其次,在教学中,对知识的讲解要“细”,对语文知识进行重点讲解,尤其是在刚开始的时候,要不厌其烦地在黑板上展示写字的规范,对读音进行示范,直到学生知道和熟悉基本的写字方法顺序和基本的发音原则。再次,在教学后,对学生知识的巩固要“补”。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检测,以发现薄弱和遗忘的知识点,于下一次讲解中进行重点补充讲解。在《小小竹排画中游》阅读教学时,可以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等方式,多次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正音;通过在黑板上对“游”等生词进行分解和慢动作书写示范,让学生在座位上进行跟写或摹写,帮助学生掌握生词。

(二)中学段:我要“读好”

中学段的学生(3—4年级),经过了一年级和二年级初步的阅读学习,已经基本熟悉了阅读教学,也掌握了基本的语文阅读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在这个阶段,学生阅读学习突出的障碍是阅读方法和能力,是能不能“读好”文本,这里说的“读好”强调的是又快又准地获得阅读文本信息。教师应该敏锐地抓住这个契机,对学生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进行巩固和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能“读好”。要做到这些,教师可以在课上对阅读方法进行集中指导和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师可以花一节课甚至多节课的时间,以某一篇特定的阅读文本为依托,按照学习的一般进程,有系统、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集中训练。那么,我们要如何判断学生掌握了哪些阅读方法,对哪些阅读技巧有欠缺呢?教师不妨采取以下几步:①先以自读文本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自读阅读课文中体会阅读的方法;在自读课文中,教师进行从旁引导和观察,及时发现学生阅读学习中的不足并进行及时的指导。②用课外阅读来进行训练,在学生了解了阅读方法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以检验和巩固所学。③通过阅读讨论、阅读成果展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阅读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下面是笔者在执教《给予是快乐的》来进行说明。

第一步,在自读课文中体会阅读方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给予是快乐的》,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同学们今天自己来读一读,好不好。

生:好!

师:那今天老师就以提问为主。首先,我们来略读。同学们请用5分钟快速浏览一下课文,做两件事:在浏览中标出不认识和不理解的生词;借助字典和参考书,把它们的拼音标出来,把它们的意思弄清楚。

(学生们开始浏览课文,并时不时地拿出字典进行查阅,五分钟很快过去。)

师:五分钟过去了,同学们把生字词都标注好了吗?

生:标好了!

师:你们说标好了就标好了,我可要考察一下你们的!(生哄笑一堂。)

师:请同学们齐读一下课文,给予是快乐的,预备齐!

(在朗读中,偶尔有几位同学拿起笔对遗漏的生字进行补充注音。)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同学们读了之后,发现这篇课文是什么文体?

生:记叙文!

师:那记叙文的要素是什么?

生: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师:现在请同学们一边仔细阅读课文,一边思考黑板上右下角的几个问题:1.请找出文章的要素,并进行说明。2.这篇课文采用了什么记叙方法?3.保罗“想错了”几次,为什么?4.这篇课文的主题是什么?5.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可学到什么?

学生开始对照黑板上的问题对课文进行精读,精读后学生踊跃举手回答问题,以下是学生大致的回答。

1.文章要素和说明

时间:圣诞节前。

地点:办公室门口、小男孩家门口。

人物:保罗、小男孩和他的弟弟。

事件:圣诞节前,保罗在办公室门口遇到一个小男孩,并被小男孩感动,打算开车带他兜一圈,小男孩却要求把他送到家门口,然后背着弟弟出来了,告诉身有残疾的弟弟,以后也会送他一辆车。保罗再次被小男孩感动了,主动把他弟弟抱进了自己的车里,就这样他们共同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2.记叙手法:顺叙。

3.保罗“想错了”几次和原因:两次。第一次是他以为小男孩想要一个像他哥哥一样的哥哥,结果小男孩却说自己想成为那样一个哥哥;第二次是保罗以为小男孩是想拿自己的新车去跟小伙伴炫耀,结果小男孩却只是想告诉自己残疾的弟弟,以后自己也会送他那样一辆车。

4.主题:给予是快乐的。

5.学到:乐于助人,无私奉献。

师:我们在阅读中,共读了几次课文?

生:三次,略读、朗读和仔细读。

师:我们共读了三次。第一次是略读。在略读时,老师的要求是什么?

生:找生字词,对照字典查读音和意思。(师写上:找出生字词并注音查意。)

师:第二次是大家一齐朗读,在朗读后老师问了什么?

生:文体和文体的要素。

师:在朗读中,我看到大家也做了一些事,你们做了什么?

生:(不好意思)给没有发现的生字注音。

师:能通过别人的读来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勇敢地承认和改正,这是好事,你们应该为自己骄傲。(边说边写上:明确文体和文体要素,查漏补缺)

师:除了大家齐读,我们还可以自由朗读和默读。刚刚大家说的“仔细读”,我们用两个字概括,就是“精读”。在精读时,你们做了什么?

生:找出重点要素并加以说明,确定了写作手法,还找出保罗想错了几次并加以解释,另外我们还思考了主题和学到了什么。(www.daowen.com)

师:在精读时,我们做了很多事,概括地说就是:

①分析文章要素;②分析文章写作手法;③分析文章重难点和关键内容;④探讨文章主题和值得学习的地方。(老师在黑板上写上“精读”。)

师:从黑板上我们发现,在阅读中,我们采取的步骤和方法是……

生:略读—朗读—精读。

师:具体的内容是……

生:第一,略读,找出生字词并注音查意。第二,朗读,明确文体和文体要素,查漏补缺。第三,精读,①分析文章要素;②分析文章写作手法;③分析文章重难点和关键内容;④探讨文章主题和值得学习的地方。

师:在阅读时,同学们可用这几个步骤。今天讲的阅读方法,你们领会了吗?

生:领会了!

师:你们读了一遍步骤就领会了?(学生笑了起来)我要考察一下你们,回去之后,同学们在课文后面的“选读课文中选一篇课文,用我们刚刚的方法来进行阅读,并写一篇阅读心得。下次上课的时候,进行展示。

第二步,学生根据之前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巩固和练习阅读方法,并写了一篇阅读心得。

第三步,阅读讨论,在交流中提高自我。

师:我们上次一同学习了阅读方法,课后同学们进行了课外阅读,并提交了阅读心得。在批阅中,我发现很多同学都做得很好,现在我们四人一组,进行交流。(学生们四人一组,就课外阅读情况进行交流,老师走动听取大家讨论。)

师:大家都很积极,有哪些同学愿意向我们展示阅读心得或者讨论结果?

生1:我读的是《一个苹果》,这是一篇记叙文,时间是黄昏,地点是防炮洞,主要人物是火线运输员、“我”和“我”的战友。事件是在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一个火线运输员给了“我”一个苹果,“我”舍不得吃,给了其他战友,战友们互相推让,苹果最后还是回到“我”手里,最后“我”决定一人吃一口,可大家都舍不得大口吃,这么多人咬了,苹果还剩大半个。主题是战友之间相互关心爱护。通过这篇课文,我学到了同学之间相互关心爱护。

师:说得很好,要素和主题都有,说明你确实认真读了,还有其他读了这篇的同学,有不同的想法要分享吗?

阅读讨论结束后,笔者把批阅的阅读心得发了下来,要同学们对比其他同学分享的心得,互相改进。

学生的潜力是无尽的,只要给他们一个方向,再给他们一个舞台,那么他们所展示出来的将会大大超出你的期待。在整个阅读活动结束后,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一定的巩固和提高,在接下来的阅读课中,也十分积极地参与课堂,使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大大地提高了。

(三)高学段:我要“乐读”

在掌握了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的阅读方法,并养成了一定的阅读习惯后,高年级学生的阅读学习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学生可以自己查字词,自己进行一定的阅读活动,甚至可以自己归纳文意、品味文章。这个时候影响学生学习最突出的问题不是“字认不认得”“词明不明白”,而是“愿不愿意读”“喜不喜欢读”了。教师此时的主要任务便是在巩固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乐于阅读,学生才会主动积极地参与阅读教学活动,并主动进行课外阅读,让阅读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教师教的部分,而且可以获得尽可能多的阅读教学效果。

高学段的学生之所以在课堂中“走神”,缺乏学习的兴趣,无法真正体会文中语句的含义和文章的思想感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没有进入阅读教学的情境中。要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阅读学习中去,就必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合理设置情境,必须先明确一点:情境是以“情”动人。所以情境的设计一定要围绕“情”展开,引导学生“入情”。

情境的设计可以安排在导入,也可以在课中,甚至是课后。导入是展开教学的第一步,把情景设置在导入部分,能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进入与文本相关的学习情境中,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课中的情境设计能及时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灵活调整,保证教学有效展开。结语部分的情境设计留给学生无尽的思考空间,使文本内容在一次升华,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和知识。要让情境的创设取得预定的效果,必须满足以下两点:①教师要先“入”进去;②导入要切合文本内容和学生学情。

首先,教师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课堂上,无论是教师的言语信息,还是肢体语言等非言语信息都会影响到学生。如果教师都在情境的门外,那学生又如何进得去?所以,要让情境有效,教师必须先“入”进去。教师可以通过自己有感染力的语言、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向学生传达信息,让学生受到感染,跟随教师的步伐,步入情境之中。

其次,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是有意义的,情境的设计是为了服务于阅读教学的,所以情境的内容必须要切合文本,不能脱离文本;否则,无论情境设计得有多好,学生有多投入,都是没有意义的。情境的设计对象,主要是学生,能让学生进入的情境才是有效的。在情境设计中,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学情,明确哪些是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哪些是学生易于接受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被拒之门外。

最后,情境的创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教学资源来为学生创设情境,力求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让学生从多方面感知情境。教师的语言、多媒体的展示、课文的图片,甚至窗外的鸟叫声,都是可以利用的课内外资源,而且应该用来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

李吉林老师是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她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育实践和研究中,创立了“情境教学”。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李吉林老师在《桂林山水》导入、课中、结语中是如何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激起学生学习热情的。

导入部分:

师:同学们,如果有人到我们南通来,问你们,南通哪里好玩、美?你怎么回答?

生1:我们家乡的崂山挺美的,从上往下看,还能看见长江呢!

生2:我们家乡的濠河也很美,濠河的水碧绿碧绿的,像一块翡翠!

师:同学们,我们小小的南通居然有这么多的美,那么我们的祖国有哪些美的地方,有同学去过哪些名山大川也可以讲一讲。

生3:我去过杭州西湖

生4:我去过高耸入云的黄山

师:我们说了西湖、黄山、黄河,还有桂林山水你们听说过吗?你们去过吗?(学生摇头)老师去过,桂林的山水可美了,我看到,很多外国朋友不远万里也来到了这里。(教师PPT展示)桂林在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很美,那么美在哪?同学们先到课文中来找一找。

《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没有去过桂林,学生很难凭空想象出具体的模样,也就很难达到教学效果。李老师先让同学们思考自己家乡的美,然后推及祖国河山的美,再交代自己去桂林的所见,一步一步,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美,学生虽未置身其中,却感受到了桂林山水的美,引发了要去探寻的激情,成功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整个导入虽然只有5分钟,但通过李老师的这一段导入,学生积极性很高,学习情绪高涨,这为接下来的内容讲解有效性提供了一定的情绪基础。

课中体会漓江的“静”:

师:那么漓江的水到底有多“静”?(展示一幅漓江的图片)同学们看,漓江上面飘着几只小船,现在李老师和你们一起坐到这船上,我们一边在船上欣赏着漓江,一边哼着《让我们荡起双桨》。(音乐悠悠地响起,同学们闭上了双眼,甚至有些同学跟着音乐摇摆了起来,仿佛真的是在船上。音乐结束后,同学们还沉浸在李老师描绘的美好画面中,久久不能忘怀。)

师:同学们感受到了漓江的“静”了吗?

生1:漓江的水太静了,我坐在船上哼着歌,好像整个漓江就只有我一个人!

生2:我觉得漓江的水太静了,静得一点水痕都没有,除非我们的脚或者微风拂过去,才会有波痕!(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性非常高,而且回答得都很到位。)

为了引导学生体味漓江的“静”,李吉林老师通过图片、音乐等元素,引导学生“坐”上小船来欣赏漓江,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对漓江的“美”有一个全方位的感受。进入情境之后,关于“静”教师就不用再花时间为学生去解释,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真正体会了漓江之“静”,对《桂林山水》的学习热情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就愿意和乐于去进行学习,大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很多时候,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爱学习,课堂发言不主动,主要原因是自己“无话可说”。造成这种局面,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文本内容,尤其是一些带浓厚感情色彩的词。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才有可能“进入”课文,深入体味课文。让学生“乐读”,这样才可以让学生真正领会文本内容,并“有感而发”,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