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让教育激情燃烧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让教育激情燃烧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学不讲方法,不留余地,呈现一种“零思考”状态。课程标准要求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应引起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全体语文教师的重视。(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在这方面,主要应体现在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遵循汉字、汉语自身规律上。此外,为了有效推动学习方式的改革,课程标准要求积极提倡语文综合性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让教育激情燃烧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其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还有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综合素养。

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这一点极为重要,它可以涵盖听、说、读、写诸方面,是作为“工具”的准确内涵,也是长期以来语文界学术研究、实践经验的结晶,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总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认认真真地记。以讲读为中心,要讲深讲透,不留盲点。而且只讲知识,讲现成的结论,甚至不问结论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小学语文教学不讲方法,不留余地,呈现一种“零思考”状态。不给学生思考的机会,不营造思考问题的情境气氛,怎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课程标准要求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应引起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全体语文教师的重视。“培育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是人文方面的内容。这些目标,应在理解和运用语文,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中潜移默化,逐渐养成,从而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在这方面,主要应体现在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遵循汉字、汉语自身规律上。

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

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

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培养。以往我们有一种失之偏颇的认识:小学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统地讲授语文知识,要靠在严整体系指导下的语文训练。我们忽略了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这一基本事实,忽略了母语教育的诸多特点。母语教育与外语教育有本质的不同。母语教育有基础、有语境、有资源,这些是母语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学习母语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二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渐渐习得语文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还体现在遵循汉字、汉语的自身规律上。比如:利用汉字形声、象形、会意等特点识字,利用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指导写字。

利用汉字感情色彩强烈的优势,重视语感的培养,加强感悟和情感体验;利用汉语文化沉淀丰厚的优势,丰富语言积累,增加文化储备。总之,语文教育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www.daowen.com)

(三)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小学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是这次课改的重点之一。改变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改变学习方式,实际上是改变一种习惯,是学习领域的“移风易俗”,当务之急在于建立教学新理念。由过去的传授式学习变为自主、探究式学习,应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总之,要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语文学习实践的主体,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必须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与运用语文的能力为中心。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可让学生去阅览室或图书馆自修;允许学生自主选修课程,除必修课外的活动课、选修课,应让学生自主选修,即使是必修课,它的部分内容也应允许学生自主选学;对于优秀生和学有特长的学生,应允许他们自主作业或选做作业,以使这些学生能自主发展自己的特长;提倡自主思维、独立思考,具有个性特色的思维特别重要,因为这样的思维往往具有创造性的成分;提倡一文多问,提倡求异思维,培养批判精神和质疑品质,培养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

此外,为了有效推动学习方式的改革,课程标准要求积极提倡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乃至学习成果的重现,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有更大的创造空间。学生学会全身心地投入,使他们的主动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发挥。语文综合学习,看重的主要不是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不是结果,而是学生学习、发现、探究、实践的过程,是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责任感等。这些既是十分重要的语文素养,又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大视野,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所谓大视野,即语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育要有时代气息、世界胸怀、超前意识,无论从观念、内容到方法都要符合时代的需要,成为名副其实的21世纪的语文课程。

所谓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要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实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根本变革,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不仅语文教科书增加选读、选学、选做的内容,给地方学校留有补充乡土教材的空间,而且鼓励教师开发、利用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在课程实施上,既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其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探索形式多样化。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已成为深化语文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近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我们认识到,语文这门学科不仅仅靠语文课、局限的语文课本教材来完成语言任务,而是要与社会、家庭、学生生活等相沟通。大语文教学中语文学习的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现有的教材只是这些学习材料中的一部分。因此,应专门为学生推荐、选择、提供一些适当的学习材料。如报纸、杂志、说明书、地图、网络知识等,学习这些材料时,学生会感到自己既是在学习语文,也是在参与生活,语文的学习和真实的生活就贴近了。大语文的学习是一种整体性、渗透性的学习,其学习方法应不拘一格。师生间应该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双向交流和对话。师生对话的结果是共同生发出全新的东西,其受益者不仅仅是学生,也是教师。在大语文的构想中,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交流、合作与相互影响也非常重要,他们或以小组形式共同学习讨论;或相互介绍自己的学习材料,分享学经验与成果;也可以轮流担任小老师,主持语文学习任务。总之,大语文教学的学习要求我们不仅是课堂上的学习,而且应与学校、社会、家庭、大自然这个大环境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激励学生与教师的创新精神,为培养面向未来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深深感悟到:要想顺利贯彻实施语文新课程、新标准,必须重新审视旧的、狭隘的小学语文教学观念,真正领会新精神,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课程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