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指导:日常交谈技巧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指导:日常交谈技巧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日常交谈具有自发性、随机性和较强的针对性的特点,要想发挥这种交谈在学前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的独特优势,成人教师应该运用以下指导策略。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些发生在每日生活中的自然的交往情境,对儿童进行语言指导。交谈中,教师要关注孩子的语言表现,适时地给予积极的回应与适应的指导。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指导:日常交谈技巧

日常交谈具有自发性、随机性和较强的针对性的特点,要想发挥这种交谈在学前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的独特优势,成人教师应该运用以下指导策略。

(一) 把握随机性谈话的契机

1. 日常交往中的语言指导

在各类生活活动中,孩子总会自然地同教师、同伴进行语言交往。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些发生在每日生活中的自然的交往情境,对儿童进行语言指导。

如在晨间活动时,引导孩子相互说说路上看到的事情,讲讲前一天晚上看过的电视节目或图画书,或观察班上喂养的小动物,启发孩子讲述观察到的现象;洗手时,老师让孩子边洗边念:“挽起袖子来洗手,轻轻拧开水龙头,淋湿小手抹肥皂,两手对在一起搓,搓手心,搓手背,手上肥皂清水冲⋯⋯”的儿歌;进餐时,向孩子介绍食物的名称,吃完后,让孩子说说菜的味道;游戏中让孩子说出玩具和游戏动作的名称,有礼貌地征询玩伴的意见,并鼓励孩子用孩子语言调节角色间的关系等。

教师还要随时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并善于挖掘儿童感兴趣的热门话题:如请外出归来的孩子讲讲自己的见闻;请大家说一说今天谁缺席,并猜测原因;还可议一议周日的趣事;若遇天气异常,就让孩子描述天气的变化或说说雨景、雪景等。

正是这些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活动和有意挖掘的机会,给孩子提供了活生生的语言情境,久而久之,孩子的语言能力便在这些情境中不断地得到训练和提高。

2. 创造执行语言指令的机会,提高理解能力

日常生活的组织离不开生活常规的建立。教师应在帮助孩子建立生活常规的过程中,提高孩子理解语言并按言语指令行动的能力。如孩子入园后要求孩子自己将小椅子抬到餐桌前,并先如厕、洗手,再进餐;进餐时要求孩子不讲话、不撒饭、不挑食;游戏之后,要求孩子收拾整理玩具和材料等。常规建立的开始阶段,孩子不一定能理解这些指令,这时,教师就应该把这些指令与相应的行为训练结合起来,比如教师发出“请小朋友们依次把手中的皮球放到筐子里”的指令后,就让孩子排成队一个跟着一个往筐子里放球,以帮助孩子明白“依次”的含义。

(二) 创造多向互动的情境,营造语言交谈的氛围

人际交往必然伴随着一定的情境和交际双方的互动。教师要因时、因人制宜,努力创设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儿童与群体之间互动的情境,以激发儿童交谈的欲望。

1. 师幼互动

教师与学前儿童之间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日常生活中教师与孩子之间各种形式的活动如游戏、学习、劳动等,为孩子语言的学习提供了具体、生动的情境及交际的机会。然而,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教师与儿童之间的言语交流质量并不高。教师常习惯于自己讲孩子听,很少顾及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很少理会孩子表达的见闻及体验,缺乏与孩子沟通和交流的技能。因此,要促进教师与儿童之间的有效言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儿童进行交谈。教师与儿童一定要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之上,让儿童感到是在随意、自然地与老师聊天,不能形成“教师总是说,孩子总是听”的局面。语言交际是相互的,听和说、理解和表达构成了交际的两个方面,彼此密不可分。谈话双方,不能只是担任其中的一方,而要时时变换角色,有听有说。只有这样,孩子的思维方式才不会是教师思维方式的迁移,孩子才能真正地自主思维,有了自主思维才能有自主的言语活动。这种交谈可以是一种随机性交谈,也可以是由教师发起的有意识的交谈。

第二,为学前儿童提供有效的语言示范。教师是一日活动的组织者,教师言谈中的用语、语言习惯以至体态语都是孩子模仿学习的对象。因而,教师应充分利用师生间的交谈,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语言样板。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提高自身语言表达的质量,做到语音正确、语法规范、用词恰当,表达清楚、连贯、完整,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从而诱发孩子主动学习语言,并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孩子的说话技巧。另一方面,要结合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各种物品如餐具、玩具、家具、食物和床上用品等,及时介绍其颜色、形状、大小、结构和用途等相关知识,并向孩子展示相关的词汇和句式。此外,教师还要通过交谈来调整孩子的语言表达方式,帮助孩子在交往中积累表达的经验,培养口语表达的良好习惯。要注意把握示范的时机和力度,对于新的和孩子不易掌握的学习内容,教师要反复地重点示范,让孩子有意识地进行模仿学习。

第三,耐心倾听儿童谈话,及时给予鼓励和纠正。教师与孩子的交谈应是一种温馨的、亲子式交谈。教师要以母亲般的爱心、耐心和细心倾听孩子说话,尤其是当孩子主动发起谈话时,教师更应倾注极大的热情倾听孩子的谈话,切不可以冷漠的态度对待孩子,破坏孩子的说话愿望。交谈中,教师要关注孩子的语言表现,适时地给予积极的回应与适应的指导。如随时鼓励孩子积极的说话态度、正确的语言行为和习惯,而在孩子表达中出现了词不达意或语句欠准确的情况时,又不要急于或刻意加以纠正,而是巧妙地加以引导,从而使孩子的口语日趋成熟,说出更完整、更动听的话语来。

第四,努力提高与孩子言语沟通的技能。教师要掌握关注孩子的兴趣并巧妙引入谈话、形成交谈热点的技能;掌握运用提供信息、提问、评议等方式引导孩子持续谈话热情的技能;掌握适时地结束或转移话题,给孩子留下谈话余兴或引出新的谈话热点的技能。

例:教师和孩子在户外

佳佳(指着三叶草):老师你看,这个草的叶子真好看!

教师:为什么觉得它好看呢?

(其他孩子都围上了来)

乐乐(仔细看了看叶子,还数了数):因为它有三瓣叶子!

佳佳:它的叶子平平的,小小的,所以我觉得好看!

波波:好像一把小伞呢!

阳阳:嘻嘻……那就拿给小蚂蚁打吧!

教师:哟,孩子们想得真好,那我们看看这儿还有什么样的叶子,可以给哪些小动物当伞,好不好?(www.daowen.com)

接下来,孩子们和老师发现了很多种有趣的树叶,并热烈讨论可以给谁当伞。

在这个情景中,老师很自然地用提问的方式引发孩子谈话的热情,同时保护了孩子们对周围事物关注的兴趣。

2. 生生互动

这是儿童与儿童之间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由于孩子之间年龄相仿,认知水平相近,他们交往起来特别投入。事实表明,孩子邻座之间、玩伴之间、组内同伴之间用说、问、评、议等方法进行相互作用与交流,有利于学前儿童主动地创造和调整自己的语言,促进语言的共同提高。而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要促进孩子之间的有效语言交流,教师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给儿童尝试用语言解决问题的机会。

孩子在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矛盾和争执是很正常的,这时,教师不必因担心或紧张而一语定案,应该给孩子尝试运用一定的语言技巧来协调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帮助孩子在主动的协调中成为语言的建构者。如两个孩子在游戏中为争同一块积木发生了矛盾,一方想从对方手中要回属于自己的积木,另一方则千方百计地要保住积木不被拿走。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他俩使用威胁、警告、协商、诱惑、说明原因、提出条件、转移注意等多种语言表达方式,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语言,并利用这种调整去调节对方的行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二,不要随意打断儿童之间的谈话。

要使儿童说话文明、有礼貌,教师就要力求使自己说话规范、内容健康;在对待儿童说话的态度上要善于及时反馈,不随意打断儿童的说话,特别是在个别儿童说话不清楚,东一句西一句,断断续续不连贯时,不要表现出不耐烦和不想听的态度,甚至打断他的说话,这种消极、生硬的态度很有可能被儿童所模仿而形成一种不礼貌的交际行为。因此,教师不仅不能随意打断儿童之间的谈话,而且要善于引导儿童养成不打断他人说话和不插嘴的良好习惯。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儿童的同伴交往来发展儿童语言,让儿童在讨论中学会听和说;在争执中学习围绕话题使用辩论性语言;在聊天中学会使用问候性语言、叙述性语言和描述性语言;在交往中学习表示请求、感谢和歉意等礼貌用语,使儿童在与同伴的不断相互作用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语言。

第三,不要一味强调活动室的安静来阻挠儿童交谈。如早晨陆续来园或午睡起床以后,儿童常常会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有的招呼同伴,有的小声交谈,有的在唱儿歌、讲故事,有的在请求老师帮助,教师应提倡儿童积极说话的态度,以促进同伴间的自发模仿和相互交谈而不是给儿童过多的限制。同时还要充分利用一日活动的过渡环节,鼓励儿童三五成群,自由结伴,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地“聊”,或引导儿童就某一话题展开争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提出质疑,充分感受交谈的乐趣。

3. 促进群体之间互动

群体之间互动是指两个或多个儿童之间积极、主动地交流与沟通。这是一种层次更高的互动,因而对儿童的要求也更高,因为每个人都是群体中的一分子,在群体中可以增强儿童的集体观念,培养儿童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态度,提高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交往能力。

布鲁纳等人经过研究发现:“当儿童在3人或4人的小组中,无论有或没有成人的情况下,谈话最容易出现,在周围情景中出现某些有趣的事的时候,儿童可加入到谈话中。”教师应积极利用小群体的形式,为儿童提供交谈的机会。

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采取小组与小组互动的方式,组织儿童进行讨论、打擂台或辩论等。如教师可组织儿童欣赏大学生唇枪舌剑、针锋相对的辩论场面,感受辩论场的激烈气氛,懂得辩论不仅要善辩、巧辩,更要以理服人。在此基础上,寻找一些诸如“男孩好还是女孩好”、“胆大好还是胆小好”、“喜欢冬天还是夏天”、“小孩子和老年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等儿童喜欢并能发挥的题目,让儿童辩论。这时,为了小组这个群体的荣誉,儿童就会集中注意力地倾听对方发言,快速讨论和组织反驳材料,及时应答,并依靠大家的智慧和行动去赢得胜利。

这种儿童群体之间的互动会对儿童提出更多的挑战,也会使儿童在交往语言建构中更多地受益。

(三) 观察分析,顺应和推动儿童语言发展

儿童语言学习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极具个性特征的过程。不同的儿童在语言学习的速度、效果以及动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积极性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为此,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必须在顾及同龄群体需要的同时,还要照顾个别儿童独特发展的特征。

日常交往的自然情景中,儿童往往能真实地表现自己的言语交际水平以及言语表达的态度和行为习惯。有的儿童善于与人交谈,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有的不爱说话或说不清自己的意思;有的儿童在集体活动中表现得少言寡语,但在自由交谈时却侃侃而谈;有的儿童在朗诵或表演中能说出非常准确的普通话,但在个别交谈中却常常发音不准,方言土语甚多⋯⋯如果教师能留心观察,就能动态地了解每个儿童的言语交往能力和交往态度,并根据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做好个别指导。

对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儿童,教师要向他们提出略高于他们现有水平的要求,使之能在语言发展上“更上一层楼”。如请他们给大家讲述故事和见闻,朗诵或表演儿歌;委托他们转达老师的意见和要求。对于他们用词不当或说话不符合语法规范时,应纠正,以便不断提高他们的口语水平。

对于不爱说话、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儿童,教师要主动亲近他们,有意识地与他们交谈,解除他们说话的顾虑,鼓励他们大胆说话,以增长他们谈话的兴趣和信心。

对那些语言发展中出现各种问题甚至产生语言障碍的儿童,教师既不可操之过急也不能听之任之,而是要更加细心地去观察和了解他们语言发展中的实际情况,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并为他们制订合适的语言辅导计划和方案,从而耐心地、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以免错过关键期后造成儿童语言发展的终身问题。

资料

0~3岁儿童语言发展特点及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活动

续表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