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学前儿童早期阅读活动特点及心理基础

学前儿童早期阅读活动特点及心理基础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幼儿早期阅读活动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早期阅读活动中的符号是指丰富多彩的阅读素材。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中,感知各种信息符号并在头脑中系统组织各种信息符号所代表的意义的过程。弄清这个本质特性,便能认识到早期阅读活动事实上是有丰富的阅读环境的。因此,通过幼儿阅读活动可以培养幼儿以理解为核心的良好思维品质。幼儿阅读活动实际上是幼儿与人、物、事之间的交际活动,这种交际的过程具有很强的活动性。

幼儿早期阅读活动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符号性与多维感知

所谓符号是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记号或标记。早期阅读活动中的符号是指丰富多彩的阅读素材。比如,图书、报纸之类运用的文字符号;学科学习必需的数学符号、音乐符号;画报图片之类的静止图像;商标招贴警示之类的通用或常见标记;电影电视、VCD之类的动态多媒体影像;甚至“树的年轮”、叶脉的纹路、指纹迷宫等等。幼儿对生活中这些含有一定具体意思的符号均会表现出极大的好奇感,这些在生活中丰富的阅读对象促进了幼儿对符号的认识、理解、运用,可以帮助幼儿建立乐意学习文字的态度,成长为自觉学习掌握文字书面语的人。

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中,感知各种信息符号并在头脑中系统组织各种信息符号所代表的意义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幼儿符号系统的参与,幼儿要将阅读内容与口头语言连接起来,对符号作出理解和解释,并产生对表征意义的联想

多维感知是指利用感官对多种因素影响下的物体获得的有意义的印象,即通过视、听、触、嗅、味、第六感官等对不同因素影响下的符号获得有意义的印象。

众所周知,对于符号,首先在于视觉的感知。离开了视觉的感知,符号即不能发挥其固有的作用。通过对幼儿阅读行为中视觉感知的心理学分析表明,它包含着四个层次的心理活动:发现、辨别、认同和再认。幼儿阅读行为中的感知是一种特殊的“看”,特别是他的“发现”与“辨别”层次的心理活动需要动用多种感官的加入。幼儿阅读的方式是以视知觉为主的阅读,同时动用多种感官及动手动脑的阅读相结合,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多维感知。它强调对幼儿观察能力、搜索和选择信息等能力的培养。

案例一

建构活动中幼儿对“结构图的阅读”。当幼儿理解了组成某个事物的其中各部分的代表符号(数字或文字等)时,便能根据此规律去完成组合成某个完整结构的任务,甚至自己设计结构图(如搭积木),既自己使用,也提供给别的伙伴使用。

案例二

美术活动中“美工着色图的阅读”。教师给出一个涂色要求范例,图案中用色块或编号说明每一处该图什么颜色。这时,教师不需要告诉每个幼儿如何填色,只需让幼儿“阅读”理解某一符号(数字或图示)所代表的色块后,幼儿就能自己根据规律去完成填色的游戏。

案例三

角色游戏中的阅读。大班的医院游戏,幼儿可根据自己对治病程序的理解,用自己的符号绘制出“诊病流程图”,制定出医院游戏规则,再将此图运用于游戏活动中,既体现了自己的认知过程及创意,也使这种阅读成果成为了与其他伙伴沟通的桥梁

案例四

数学游戏中的阅读。在数学游戏中,幼儿常常会通过看一些老师预先设计的模板完成相应的数学游戏活动。例如,从高到矮的排序、从大到小的排序等。

案例五

幼儿将衣服上的各种标志、标签等小卡片收集在一起,并能从中“读出”哪些符号表示“干洗”,哪些符号表示“水洗”,哪些符号是“不能使用熨斗”,以及“读出”产品生产日期、保质期。“计算出”有效使用期等。

案例六

幼儿把收集的各种商品广告单中的各种产品剪下来,然后分别按“食品”、“厨房用品”、“洗涤用品”等标准分类。这也是一种阅读。

弄清这个本质特性,便能认识到早期阅读活动事实上是有丰富的阅读环境的。幼儿的阅读对象,即“阅读材料”必然具有具体、形象、生动的特点,而阅读主体“幼儿”的阅读方式存在独特性,即不同的幼儿会用不同的方式去感知“阅读对象”。

2. 理解性和情感体验(www.daowen.com)

幼儿阅读活动是一种伴随着特有的情感体验的理解活动。首先,幼儿阅读是一种凭借思维来理解各种信息符号的心理过程。如果说感知各种信息符号只是阅读的手段,那么理解才是幼儿阅读的本质。幼儿阅读时,需要凭借已有经验,通过直觉、联想、想象、逻辑分析和综合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把符号还原为具有特定个人特征和社会情境特征的“意思”。幼儿阅读活动中的理解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其思维基础包括逆向思维、顺向思维、聚敛思维、发散思维、纵向思维、横向思维、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等。因此,通过幼儿阅读活动可以培养幼儿以理解为核心的良好思维品质。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阅读过程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阅读过程中伴有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活动。幼儿可以借助具有客观意义的阅读材料来了解别人的思想感情,理解别人的思想感情,分享别人的思想感情;同时,幼儿也可以借助自己创作的阅读材料表达自己的兴趣与情感。

案例一

一些幼儿园开辟了“新闻栏”、“周刊”,幼儿通过阅读各类身边的新闻,经过自己的分析理解后,将自己的感受、看法在“新闻栏”中表达出来。曾有一个幼儿在“美国轰炸我驻南使馆”新闻图片旁画了一个愤怒的人,表达自己抗议,这就是幼儿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

案例二

在结构游戏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幼儿在游戏结束以后都舍不得拆散自己的作品,可窄小的活动室空间又不允许长时间地保存。于是,教师引导幼儿将自己的创作画下来,这样既可以发展他的兴趣,同时这种由幼儿自绘的“结构图纸”又成了可与他人交流的作品,其他幼儿可以通过“阅读”这种结构图来结构作品,使幼儿将个人的成功与他人分享。

案例三

在关于家的主题活动中,儿童们围绕什么是家的问题展开讨论并画出自己的家的基本结构,有的住在电梯高楼,有的家有花园,有的认为有房子、有家具、有玩具就是家,幼儿们把自己的观点请成人帮助写下来或自己用图夹文的方式表达出来,与同伴进行交流,家长也参与讨论,最后他们体会到“房子、玩具都不重要,有亲人才有家”。这一阅读过程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也是幼儿关于自己“家”的画,通过具有特殊意义的阅读材料了解自己和别人的思想情感,进行自我表达的过程。

3. 活动性和创造实践

经由阅读获取人类已有的知识,了解最新发展信息,乃是人类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必需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幼儿阅读活动实际上是幼儿与人、物、事之间的交际活动,这种交际的过程具有很强的活动性。同时,这种活动性还体现在通过阅读活动帮助和促使幼儿感知、感受其周围世界,当各种感知感受被理解并被赋予自己的情感后,再通过阅读活动向他人及周围世界表达出来。表面看来,幼儿阅读的是符号材料,实际上得到的是社会信息,这是幼儿交流的一类素材。幼儿的阅读活动有多种多样的类型,幼儿阅读活动可选择不同的环境,包括家庭、幼儿园、社会、大自然等。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人—人”,“人—物”,“人一事”多维互动,使幼儿在其中获得有益的经验。实践空间的拓展,使幼儿可能获得更多的信息与创造的天地。

我国学者朱作仁认为:“阅读活动是从看到的言语向说出的言语的过渡。”因此,可以理解为幼儿阅读行为的特性之一就是不能停留于表面单纯的“看”,要强调活动形式的多样以及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创造与实践。

案例一

幼儿以自己的方式“涂鸦”成一封信,然后“读”给其他幼儿听(我们常常会看到幼儿拿着这种“信”,大段大段地、煞有介事地“读”。)

案例二

幼儿可以将他所看到的有关蔬菜的文字和图片材料收集装订成册,成为自己编的“书”。

案例三

角色游戏中,幼儿想开“超市”。他们中的几个人首先用图夹文的方式画好“超市计划书”,然后在后面的游戏中参与游戏的每个人一步一步按照计划的步骤完成超市的创建。

案例四

在进行主题活动“各行各业的人”时,幼儿把他们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如建筑工人、服装店老板、卖菜的农民、街边的小贩、环卫工人、警察等,用图片、照片、图画等形式收集起来,注上文字说明,制做成图书“可爱的人”,或将有关自己父母的工作制作成读物“了不起的爸爸妈妈们”,并标上作者姓名、价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