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学前语言教育活动设计指南,图示教学方法

学前语言教育活动设计指南,图示教学方法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在儿童集体、小组或个别讲述中,以不同的方式组织儿童进行讲述。看图讲述时,可先引导儿童看一部分讲一部分,逐步把句子扩充完整,再让儿童思考教师设计的一组有系统的问题,要求儿童按问题的顺序,把一个个问题的答案用语言表达出来,逐步做到连贯地讲述。

学前语言教育活动设计指南,图示教学方法

(一) 感知理解讲述对象

观察是儿童看图讲述的前提和依据,只有充分地、仔细地观察,感知理解了讲述对象,他们才能讲清图片的主要意思。

看图讲述开始时,教师要出示图片(事前可用东西遮盖图片),以引起儿童看图的兴趣,引导观察,并告诉儿童今天看什么图,应该怎样看,有什么要求等。观察图片时,教师可用简短的语句集中儿童的注意力,用自己对图片的兴趣去感染儿童,调动儿童对看图讲述的积极性。

1. 以不同的方式,引出图片,激发儿童观察图片的兴趣

(1) 直接出示图片。教师根据图片的内容和要求提出问题,将儿童的注意力集中到图片上。直接出示图片的方式有以下三种。

①一次性出示,让儿童观察图片中的地点、角色、在做什么,让儿童对整体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再逐幅仔细观察。

②逐幅出示,按图片的顺序,依次出示,逐步引导儿童观察、思考,理解每幅图的意思及图与图之间的联系。

③非顺序出示,让儿童先观察一组打乱了顺序的图片,再让儿童动手按自己的意愿排列图序,并说明排序的理由(因排列的顺序不一样,讲述的内容也不一样),进行排图讲述。

(2) 间接出示图片。教师们习惯使用现成的图片作为看图讲述的凭借物,这种方式固然方便,但是会限制幼儿学习和创造的积极性。所以,增加凭借物的可变性,间接地为幼儿提供图片,同样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间接出示图片的方式有以下四种。

①不完整图画:对图片进行部分的遮盖或留白,形成不完整的图画。比如,传统讲述活动“大象兔子”,画面上只有背景图和三只兔子、一只老虎,隐去了大象的形象,幼儿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可以是“大象救兔子”,也可以是“乌龟救兔子”,或“小鸭子救兔子”等等。

②添画:教师给幼儿提供的只是一个基本图形,由幼儿进行添画,进一步对画出的图画展开添画讲述。比如,教师在纸上画了一个圆,引导幼儿发挥想象这是什么?再添画,把它变成各种各样的东西,不断丰富画面,最后再对图画进行讲述。

③摆图:教师提供给幼儿有主题的一套拼图,让幼儿自由摆弄形成图画,进行讲述活动。比如,为幼儿提供一块绒纸,一套几何图形,请幼儿拼摆各种形象,讲述各种角色之间发生的故事,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积极性很高。

④幼儿绘画作品讲述:幼儿自己的绘画作品更能激发幼儿讲述的兴趣,幼儿通过动手、动脑,获得了讲述的图画,为更好地展开看图讲述作好了铺垫。

2. 启发提问

通过启发提问引导儿童观察图片。首先,应引导儿童带着目的去观察、发现图片的内容;其次,应引导儿童用一定的观察方法从整体到局部完整地观察;最后,引导儿童从看到图片的表层内容到发现图片所揭示的深层含义。

当儿童将注意力集中到图片上后,接下来教师就应根据图片的大意,设计几个启发性的问题,让儿童带着问题去感知图片,寻求答案,进行独立构思,用连贯的语言完整表述出来。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图意,常问的问题是:图上有什么?在什么地方?他们在干什么?做得怎么样?

当儿童语言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时,教师也可选择内容较复杂的图片在课前挂出让儿童充分观察,然后在集体教学活动时提出一组问题,让儿童连续观察、思考,进行讲述。

总之,怎样出示图片应根据教活动目标、儿童实际水平和图片本身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引导他们观察、分析、想象,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 儿童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讲述

在儿童感知理解图片之后,在指导讲述的教学中,教师应尽量放开让儿童自由讲述,给他们充分的机会,引导儿童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讲述。同时,在儿童集体、小组或个别讲述中,以不同的方式组织儿童进行讲述。

儿童在教师的启发提问下,凭借对图片的感知理解,既可以进行集体讲述,也可以分组结伴讲述,还可以个别儿童在集体中大胆地讲述,这几种方式交替进行。儿童在讲述时,教师要仔细倾听,注意指导儿童讲清楚主要情节的发展过程,也可用提问的方式帮助儿童有序地讲述,还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深入到儿童之间,以插话的方式加以提示,帮助儿童讲述。教师观察指导讲述中可以进行提示。

提示是指儿童在观察和讲述时,有时难免看不清或表达不出图意,这时教师应提一些具体的、较接近答案的辅助性问题进行提醒和暗示,给儿童提供线索,起到搭桥引路的作用。

提示的方式一般有以下三种。(www.daowen.com)

指图提示:教师指出图上的某一部分,引起儿童的注意,指引思考的方向。

讲述前的提示:这种提示往往是根据儿童容易遗漏或讲错的地方,事先提示儿童注意,帮助他们把话说完整。

递词提示:儿童在回答时,因为想不出恰当的词句而停顿时,教师可直接递一两个词,帮助儿童继续说下去。

(三) 教师引进新的讲述经验

引进新的讲述经验可以是教师在儿童讲述图片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讲述思路;可以运用提问、插问的方法引导儿童的讲述思路;还可以与儿童一起讨论新的讲述思路。指导儿童开展丰富的想象,完整讲述图片内容。

引进新的讲述经验, 指导讲述应注意以下四点。

1. 教师要面向全班,具体指导

为了使多数儿童得到讲述的机会,教师应面向全班加强指导,根据不同对象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对语言发展好的儿童提问要有适当的难度,使他们经过一番积极思考后才能讲述,或请他们作总结性讲述。对于胆小的、语言发展较差的儿童可提简单的问题,或让他们重复回答同一问题,以鼓励他们讲述。这样使不同水平的儿童通过讲述实践,语言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2. 指导儿童说话要有根据

通过看图讲述来训练儿童思维的逻辑性和语言的准确性,教师应指导儿童依据图片所提供的条件或线索进行思考、讲述。比如,画面背景是公园,引导儿童描述“这是在公园里”,教师启发儿童看图,并思考“公园里有什么?怎么讲才能和图片画的一样呢”。经常这样训练儿童,能使他们在运用语言时,注意表达的准确性,不仅能说,而且还能说得正确。

3. 帮助儿童用词组句,训练儿童连贯地说话

看图讲述除让儿童掌握更多的新词外,还应帮助他们用词组句。看图讲述时,可先引导儿童看一部分讲一部分,逐步把句子扩充完整,再让儿童思考教师设计的一组有系统的问题,要求儿童按问题的顺序,把一个个问题的答案用语言表达出来,逐步做到连贯地讲述。

4. 根据表达的需要,教师帮助儿童理解和运用新词

在教学中新词的出现要自然。一般是当儿童看到图片中具体的形象、表情、动态时,让他们用自己掌握的词语表达。如果儿童不能用确切的词表达,教师就应当出现相应的新词。比如,中班教材《看图书》出现“争”这个词的,当儿童说到了“两个人都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两个人都抢一本书、两个人都想看这本书,不肯让”等词句后,才提出“争”这个词。这样,既自然地出现了新词,又用较确切、概括的语言归纳了新词的含义,较易为儿童接受。

儿童掌握新词,还要引导儿童及时运用。在儿童理解词意的同时,教师要创设条件,如设计游戏、情境表演等,让儿童有多次练习的机会。在儿童学用新词表达思想时,并不是单纯地重复,教师还应鼓励儿童使用同义词或相近的词,使他们能在不同的场合中灵活运用所教的词,将消极词汇转化为积极词汇。

(四) 巩固和迁移新的讲述经验

新《纲要》明确指出:“发展儿童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教育⋯⋯”当儿童在运用新的经验对图片的大意进行讲述后,教师还应拓展儿童的思维,如更换图片中的角色,或改变场景,增添情节等。让他们展开联想,进行创造性讲述,并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加深印象,扩展儿童的讲述经验,并获得表达的快乐。

教师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让儿童迁移新的讲述经验。

第一,示范与小结。教师示范要求:一般在儿童用错词句、发音不清楚或经过教师启发而他们还难以改正的情况下,可示范让儿童模仿。为了让儿童全面、正确地理解内容,加深印象,有时由教师或能力较强的儿童作完整的示范讲述。一般小班或讲述水平较差的中班,可由教师示范小结为主。从中班起,应培养儿童自己小结讲述,从一张图的小结逐步过渡到几幅图的连贯小结讲述。在大班,则要求儿童能独立而连贯地表达图意,又要求儿童学习概括图意,用简单明了的句子讲清图的大意,还可组织他们互相补充、评议同伴的讲述。看图讲述结束时,有时还可启发中、大班的儿童给图片取名,以培养儿童语言的概括能力。儿童为图片取的名字,不能要求太高,只要点题就可以;对取得不确切的,应启发儿童知道为什么不合适。最后还可以在儿童取的许多名字中,挑选一个最好的。

儿童在讲述中掌握六要素,即要求儿童掌握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并能结合六要素完整讲述,引导儿童把所学的新词汇、新句式和已有经验迁移到新的讲述活动中,在反复运用中养成规范使用语言的习惯。

第二,看图讲述与多种教学形式和游戏相结合,以巩固迁移新的讲述经验,进一步调动儿童讲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总之,看图讲述活动的指导要求,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递进,不断给儿童提出新的要求,使儿童在原有的水平上,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并在看图讲述活动中帮助儿童扩展语言经验,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健康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