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利用多种形式积累学前儿童相关的知识、生活经验。
2. 教师讲述故事语言要规范、完整、生动形象。
3. 教学形式应丰富多样,围绕故事主题开展相关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尽量充分调动学前儿童各种感官,采用视、听、讲、做结合法,发展学前儿童的完整语言。
4. 学前儿童故事教学教师重在引导儿童理解、体验作品,所以描述性、思考性、假设性的三层次提问引导应准确、恰当。
5. 以发展学前儿童创造性想象和语言表述为主,教师应为学前儿童创设丰富的教学活动形式,多给学前儿童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大胆想象和表述的机会。
活动设计
童话:《会动的房子》
小松鼠在树顶上住腻了,决定在地面上重新建造一座房子。
在大树底下,它发现了一块大石头,由七块小石头拼成,很硬,也很光滑。小松鼠说:“嘿,就在这上面造一座房子!”
房子终于造好了,忙了一天的小松鼠也累了,在新家里睡着了。“呼呼呼!”什么声音?小松鼠被吵醒了。推开窗一看,呀!自己在美丽的山脚下。小风吹奏起了动听的山歌。真奇怪,昨天还在大树下,今天却来到了山脚下。可小松鼠又一想: 没关系,山脚下也挺好的,有动听的山歌作伴。
第二天,又传来“哗哗哗”的声音。小松鼠推开窗一看,呀!又来到了大海边,浪花发出欢乐的歌声。小松鼠这下可乐了,“我的房子会动,我的房子会动”。现在,小松鼠又有浪花做伴了。
第三天,小松鼠想,今天我又到哪儿啦!推开窗一看,呀!眼前是一片大草原,马儿在哒哒哒地奔跑,小松鼠禁不住在房子里手舞足蹈。
突然,传来一个声音:“小松鼠呀,快别乱动。”“咦,是谁呢?是这块硬硬的大石头?”“小松鼠你真粗心,把房子盖在我的背上,我驮着你走过了许多地方。”小松鼠低头一看,原来是乌龟,那硬硬的大石头竟然是乌龟的背。
小松鼠惭愧得脸都红了,赶紧说:“你,你累坏了吧?”乌龟说:“不,这下我们俩可以作伴了。”
作品赏析:
一只粗心的小松鼠,一段美妙的经历。可爱的小松鼠因为粗心,把房子建在了乌龟背上,故事充满艺术的想象,既有诙谐有趣,又合乎情理,开始设置悬念,把读者带进回荡着风声、海浪声、马蹄声的大自然交响曲中,最后让人会心一笑!
作品既展示了博大美妙的大自然,也让学前儿童充分体会到自然与人的和谐美,人与人互助的人情美,同时给学前儿童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适合学前儿童进行故事改编或续编。
活动目标:
1. 引导学前儿童理解作品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特点,学习新词“呼呼呼、哗哗哗、哒哒哒”;学会用语言正确描述出声响。
2. 感受作品的诙谐美,体会大自然的美,培养学前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
3. 开动脑筋续编故事,培养学前儿童大胆想象创造的能力。
活动准备:(www.daowen.com)
1. 教学幻灯片《会动的房子》四幅,或者故事《会动的房子》相关课件。
2. 水彩笔、蜡笔、画纸人手一份。
3. 录有风声、海浪声、马蹄声的磁带。
4. 学前儿童对乌龟尤其是龟背的认知准备。
活动过程:
一、导入:从生活经验入手。
教师提问:“房子会动吗?”引出故事。导入语:“小朋友们,你家的房子会动吗?你见过会动的房子吗?今天呀,老师要说一个会动的房子的故事,小朋友们想不想听听呀?”
二、基本部分。
1. 播放录音磁带,教师生动有感情地讲述故事。
故事第一遍讲完后,教师提出描述性问题,帮助学前儿童掌握故事大意。教师可这样提问:“故事叫什么名字?故事中有哪些小动物?小松鼠把房子盖在了哪里?小松鼠的房子先后到了哪些地方?”等等。
2. 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录音或木偶表演等形式,第二遍讲述故事,引导学前儿童多角度理解故事。
要求学前儿童体验并模仿故事中出现的声音。教师通过提出的思考性问题,帮助学前儿童理解故事主题。如教师可提:“房子为什么会动?故事里的小松鼠是一只什么样的小松鼠?”
3. 围绕故事开展相关的语言活动——学前儿童表演或讲述故事,在假设性提问的引导下迁移作品经验,进行大胆的艺术想象和创造。教师可这样提问引导学前儿童续编故事:“小朋友们想一想,会动的房子还会到哪里去呀?”“小朋友们造房子,你会把房子造在哪里呢?”“你可以用什么办法使你的房子动起来呢?”等等,引导学前儿童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大胆地续编故事或创编故事。
三、小结:教师进行学前儿童表现评议和知识总结。
活动延伸:
1. 可安排区域活动:科学区——观察乌龟;
语言角——续编或创编故事《会动的房子》;
手工区——制作“我会动的房子”;
绘画角——“我心中的会动的房子”。
2. 学前儿童户外散步,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