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第二部分“教育内容与要求”的语言部分明确指出:语言目标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内容与要求4:教师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根据《纲要》精神,我们可以这样来认识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
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是以学前儿童文学作品为基本教育内容而设计组织的系列语言教育活动。它从一个具体的文学作品教学入手,围绕着这个作品展开一系列相关的主题活动,帮助学前儿童走近作品,理解体验作品生动有趣的主题,学习丰富形象的语言,感受艺术性结构语言的美及作品中人物的真善美;通过开展与作品主题一致的迁移经验活动和创造想象运用语言活动,让学前儿童走出作品,与现实生活结合,为学前儿童提供全面的语言学习机会,帮助学前儿童发展完整的语言。
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是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0~6岁儿童为对象,围绕学前儿童文学作品而开展的、适合学龄前儿童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的系列语言教育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种类型和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 对0~3岁婴幼儿文学作品活动的认识
1. 0~3岁婴幼儿文学作品活动的目标
0~1岁半:
(1) 能安静地听成人念儿歌,讲简短的故事,喜欢听唱歌等好听的声音。
(2) 对图书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喜欢听成人讲述图书上的故事或儿歌等。
(3) 对动画片表现出极大的关注。
1~3岁:
(1) 喜欢听故事,欣赏儿歌,看动画片,能简单复述故事或儿歌的部分或一句话。
(2) 能大方朗诵儿歌,学唱儿歌。
(3) 能主动翻阅图书,对故事或儿歌朗诵、动画片等文学作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4) 能用情景表演或角色游戏来表演部分故事内容。
2. 0~3岁婴幼儿文学作品活动的特点
文学作品活动是促进婴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手段,它可以让婴幼儿学习书面语言,感受文学作品,丰富婴幼儿词汇,提高婴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婴幼儿对语言艺术的兴趣和敏感性,是对婴幼儿艺术思维和想象力的早期激发。
由于婴幼儿语言发展水平和语言教育的规律等因素,所以婴幼儿的文学作品活动的开展具有随机性、日常性、反复性等特点,主要是通过多渠道多角度多形式开展文学作品活动,充分调动婴幼儿的视觉、听觉等参与文学作品的感受活动,让婴幼儿重点感知体验文学作品。成人应多提供复述文学作品的机会和一个良好的听说的语言环境。具体可以开展如下活动。
(1) 多开展“平行”的亲子阅读,培养婴幼儿对书面语言的浓厚兴趣。
教师或成人应给婴幼儿提供有各类书籍的环境,如经常带婴幼儿去图书馆,或者给婴幼儿布置一个小书房或图书角,让孩子随时可翻看各种有趣的图书,初步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妈妈或教师等成人可以抱孩子在自己的膝盖上,和孩子进行“平行式”的阅读,让孩子自由接近阅读内容,即父母和孩子共同看着画面,一起阅读。也可以让婴幼儿“点读”,训练婴幼儿手眼协调和注意力。
(2) 初步养成倾听文学作品的良好习惯。
①大声给孩子朗读文学作品。
家长或教师可以在婴幼儿睡觉前给孩子朗读文学作品。家长应养成一个给孩子读书的好习惯,从孩子出生开始就每天抽出一段时间给孩子读书,哪怕一天10分钟都可以,孩子慢慢长大,可以给孩子读各种各样的书。不要认为婴幼儿没有听或听不懂,通过这种潜移默化、日积月累语言教育方式,孩子的语言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②听专家讲经典故事儿歌或童谣。
培养孩子的文学兴趣最好的方法就是孩子和妈妈一起来听故事和儿歌。目前市场上有《宝宝听书》等专门的经典童话、儿歌光碟,很适合婴幼儿与妈妈一起聆听。每天可以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如睡前、上午或下午的空闲时间),让婴幼儿倾听一些优美动听、主题鲜明、短小精干的故事或儿歌,让孩子们仿佛能够通过声音看到故事、儿歌中所描绘的画面。通过语言专家的精彩演绎,使每个作品都成为一个精彩的情节、优美的意境,听起来兴趣盎然,对婴幼儿进行规范语言的启蒙,并能充分调动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培养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③讲述自编故事或儿歌。
家长或老师可抓住婴幼儿的片段时间给孩子讲些故事,哪怕是自己编的都可以,可以以婴幼儿为主角,注重趣味性、艺术性,绘声绘色,抓住孩子的心。一些有语言优势的孩子,家长还可以让他随意编构故事给大人听,大人及时给予鼓励,充分调动儿童大胆表述的积极性。
(3) 利用各种途径让婴幼儿感受文学作品,多观看儿童美术片或动画片。
家长或教师为婴幼儿选择一些轻松活泼、画面优美、生动有趣的儿童美术片或动画片。成人可以陪着孩子一起看。看完片断后,成人可以与幼儿一起回忆、讨论动画片的具体内容、人物或情节,从而培养婴幼儿对动态艺术的观察理解能力。还可以模仿“电视语言”,如对白、旁白、广告语等。
但要注意,婴幼儿每次看电视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5分钟,否则会对孩子的视力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成人千万不要因为忙就让孩子看很长时间的电视或动画片。
(4) 让婴幼儿多种方式重复感受文学作品,多种途径帮助婴幼儿理解作品内容。
由于婴幼儿语言水平处于初级阶段,对作品的记忆和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婴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学习主要是感受和体验,成人可以让孩子多种途径重复感知同一个作品。有经验的老师或妈妈都知道,宝宝总是一段时间迷上一个故事,而且百听不厌,就是这个道理。(www.daowen.com)
还可以让婴幼儿参与复述作品活动,复述是婴幼儿学习、重复和模仿文学作品的表述语言、再现文学作品的一种手段。复述不是完整作品的重复讲述,有时可以是一个优美的词或一个句子的复述,有时可以是婴幼儿感兴趣的一段对话或一些动作的重复讲述,或者一段时间内反复让幼儿听一个故事或一首儿歌,让婴幼儿在反复地听说等形式中理解体验作品。
(二) 对3~6岁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的认识
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制定和颁布,了解3~6岁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是幼儿园老师必须明确的事情。那么,就3~6岁幼儿而言,在文学作品活动中应该确定怎样的目标,才适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呢?结合《指南》在学习与发展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的合理期望,特别是语言部分的(二)“阅读和书写部分的目标1:喜欢听故事,看图书,3~4岁幼儿:①经常主动要求成人讲故事、读图书。②喜欢跟读韵律感强的儿歌、童谣。③爱护图书,不乱撕乱扔。4~5岁幼儿:①经常反复看自己喜欢的图书。②喜欢把听过的故事或看过的图书讲给别人听。③对生活中常见的标识、符号感兴趣,知道它们表示一定的意义。5~6岁幼儿:①经常专注地阅读图书。②喜欢与他人一起谈论图书和故事的有关内容。③在阅读图书和生活情境中对文字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义”。结合《指南》的精神,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的目标可以如下思考。
1. 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的目标
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是通过欣赏文学作品来学习语言的语言教育活动类型。在文学活动中,要求学前儿童积极参加文学活动,乐意欣赏文学作品,知道文学作品有童话、诗歌和散文等体裁,帮助学前儿童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美,培养他们对艺术语言的敏感性;要求学前儿童理解文学作品内容,掌握相关的社会认知,学会用语言或非语言的表现方式表达自己对某个文学作品的理解;结合文学作品提供的语言信息,进行创造性想象,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经验和想象,尝试艺术性结构语言。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文学作品的认知目标。
①丰富作品相关的社会知识,初步学会一些简单的为人处事的道理。
②知道文学作品有童话、诗歌、散文等体裁,了解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对书面语言有初步的认知,懂得文学作品中运用的是规范而成熟的语言。
③理解文学作品内容,学会标准发音,扩展词汇,了解各种语言句式的表达,明白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对应关系。
(2) 文学作品的情感态度目标。
①对书面语言有浓厚的兴趣,喜欢文学作品,积极参加文学作品的学习活动,乐意聆听和阅读文学作品。
②体验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真善美,感受文学作品的情感脉络和语言美,发展学前儿童的艺术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3) 文学作品的技能目标。
①学会倾听和表达,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
②会说、说好普通话。
③感知文学作品艺术性建构语言的表现特点,能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扩展个人经验和想象,尝试艺术性结构语言,能用动作、语言、美术、音乐等不同表现方式,积极主动地表达个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2. 儿童文学作品活动的特点
(1) 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是围绕文学作品开展的一个系列活动。
①围绕文学作品教学开展活动。
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学习必须首先从文学作品教学入手,围绕作品教学开展活动。在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学习活动中,学前儿童学习的内容是具体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语言艺术的结晶体,每一个故事或每一首诗歌都具有丰富而独特的语言信息,它既可以满足学前儿童了解社会生活现象的愿望,又可以得到语言艺术美的熏陶。与其他语言教育活动相比,在文学作品学习活动中学前儿童感受的活动对象具有形象生动、信息量丰富的特点。在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中,学前儿童首先与活动对象的交互作用是学习理解文学作品,通过聆听、诵读、阅读图画、观看表演或观看动画等形式,让学前儿童将书面语言信息转化为口头语言信息,然后通过系列活动,让学前儿童完全理解和掌握文学作品所蕴涵的丰富的信息。
②整合相关内容,开展一个主题、多种形式的系列活动(网络)。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学前儿童教育界逐步认识到“整合”对儿童学习的重要意义,我国新近颁布的《纲要》也提出了学前儿童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启蒙性”和各方面教育内容的“相互渗透”,反映了新的学前儿童教育课程整合观念的趋势。
学前儿童的文学活动从文学作品教学出发,常常整合其相关领域的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系列活动,使得学前儿童在各方面有更多机会认识作品中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有助于学前儿童对作品的感知理解,这是学前儿童文学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
在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教学中,教师应树立通过一个文学作品,开展系列活动,给学前儿童提供各种层面的学习机会,促进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观念。文学作品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包含丰富的语言信息,一个文学作品,对学前儿童而言,则是不同层次的学习。首先,学前儿童聆听和阅读作品,主动感知各种语言符号连接的作品,即学习和欣赏作品,是第一层次的学习;其次,透过语言和概念去认识作品所表现的社会知识,通过开展学前儿童体验作品的主题活动,帮助学前儿童认识周围的世界,这是第二层次的学习;再次,通过开展作品主题相关的学前儿童动手动脑的活动,将作品经验迁移到学前儿童的实际生活中,以检验和加深学前儿童对作品的理解,这是第三层次的学习;最后,文学作品本身是语言艺术的结晶体,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教学活动,不仅要让学前儿童感受艺术性建构语言的美,更要让学前儿童学会创造性想象和表达,大胆尝试作品的艺术性建构语言的方式,学以致用,达到对作品深层次的掌握。
例如,小班故事《小兔找太阳》,在学前儿童熟悉了故事内容之后,可以开展表演游戏活动,师生户外散步观察太阳活动,让学前儿童体验理解作品中人物的心理;然后让学前儿童画一画“我眼中的太阳”,说一说“我心中的太阳”、“太阳的朋友——圆形物体”等活动,通过相关的四层次活动,不仅帮助学前儿童感知理解、学习掌握文学作品,也有利于学前儿童科学知识、绘画等其他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2) 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发展的是学前儿童的完整语言。
完整语言的观念是当前国内外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一种新思潮,是教育专家对儿童语言发展和语言学习的研究结果。所谓完整语言,是指听、说、读、写四种语言能力的协调发展。儿童自出生起就获得了学习人类语言的条件,所以在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间,为帮助学前儿童更好地获得语言发展,我们有必要给他们提供完整语言的学习机会。在文学作品活动中,学前儿童通过倾听理解某一文学作品(听),然后将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对语言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说),并通过视觉阅读文学作品(读)和绘画、折纸、泥工等学前儿童特殊的书写方式(写),将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以各种方式表达出来。教师应提供尽可能丰富的语言环境,不仅要促进学前儿童口头语言的发展,而且要帮助他们做好学习书面语言的准备;不仅要提高学前儿童的口语交往水平,而且要锻炼学前儿童语言的机智性和灵活性,同时培养他们对艺术性结构语言的敏感性。
通过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发展学前儿童完整语言有四个方面的内容:①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发展学前儿童语言倾听和理解能力;②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丰富学前儿童语言词汇,规范学前儿童口头语言的表达,提高学前儿童日常交往语言的水平;③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培养学前儿童对书面语言的浓厚兴趣,提高学前儿童对艺术性结构语言的敏感性,并用自己特有的书写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④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使学前儿童会听会说普通话;学会创造性想象和表达语言。
(3) 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整合、渗透于其他教育活动中。
由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观念的冲击和儿童语言学习系统理论的影响,当代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出现了整合教育的趋向,把儿童语言学习看成一个整合的系统,充分认识到儿童语言发展与其他方面发展是整合一体的关系。在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他们的每一个新词、每一种句式的习得都是整个学习系统的调整、吸收与发展的结果。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应与其他方面的教育密切结合,内容上与社会、健康、艺术、科学四领域整合,渗透在生活和游戏活动中,即与其他领域教学活动整合,与生活环节有机结合,渗透在游戏活动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