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儿童社会化是儿童在一定的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征表现为:他们大都不甘寂寞,喜欢与同伴一起玩,而且游戏的关系由比较疏松的撮合到比较协调的、有规则约束的结合,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影响儿童社会化的条件有社会环境系统、生物因素和心理工具,其中,心理工具指儿童的符号系统,主要是语言。语言的发展帮助儿童逐步发展对外部世界、对他人和对自己的认识,使儿童社会性发展得以正常进行。
2. 促进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幼儿语言发展与认知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方面,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决定语言发展水平。当幼儿处在前运算阶段,幼儿只能掌握情境性很强的语言,处在具体运算阶段时,才有可能掌握连贯性语言。抽象的词和语法的掌握有赖于认知的发展。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心理表征符号,语言一旦被个体所理解和掌握,就能够对认知的发展起推动和加速作用,主要表现为增加认知的速度、广度和强度,使认知过程具有极大的机动性和普遍性。没有这种工具,个体的认知始终会停留在个人心理层面。正如皮亚杰所说,“语言具有双重意义:它既是一种凝缩的符号,又是一种社会的调节。语言在这种双重意义中便成为思维精密发展不可缺乏的因素。”
此外,儿童对文学作品有一种天生的热爱。他们可以从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作品中获得满足感,在对作品的不断理解中获得最初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促进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
学前儿童正处于语言发展初期,他们对于语言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模仿的冲动。在语言学习中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这种主动性正好为我们良性引导、科学教育创造了先决条件。(www.daowen.com)
家庭中,父母也承担了儿童语言教育的任务。以父母为榜样,儿童积极模仿,主动学习,掌握了基本的日常用语,具备了和人简单交流的条件,也为进入幼儿园接受系统的教育奠定了基础。但是,这时的学习多数是在无目的的情况下随机进行的,教育方式常常表现为多对一的模式,这与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速度发展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因此,3岁以后儿童在幼儿园的学习成为大家关注的重心。
在我国,幼儿园主要采用的是集体教学模式,由专门从事幼教工作的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儿童进行系统的语言训练;针对儿童的不同特点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在集体环境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儿童语言表达的热情;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培养儿童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儿童顺利完成由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过渡。所以,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是儿童语言成熟的重要时期,选择正确的教学方式成为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总而言之,无目的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只有按照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对儿童进行语言教育,才能使儿童语言得到飞速的发展。
4. 有利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和成熟
儿童心理发展是指从出生到成熟时期(0~18岁)的心理发展。学前阶段是人生的初期阶段,各种心理活动都在这个阶段开始发生。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包括知觉、注意、记忆、表象、想象、思维、语言、情感和意志等,语言作为其中一个心理活动特征,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儿童初涉社会,面对这个陌生的而又充满诱惑的世界,他们表现出来的是前所未有的热情。他们会尝试用各种力所能及的方式与周围人们进行交流,表达情感。通过交流,获得情感的需要、社会的认同,获得尊重与被尊重等等。在这中间,最最有效的当然要数语言交流了。通过言语的交流,使儿童增长见闻、扩大视野;通过交流,使儿童体验到和同伴一起学习、一起游戏的无限乐趣;通过言语交流,使儿童增强战胜困难的决心和面对挫折的勇气,从而保证真正健康地成长。
此外,现在独生子女居多,儿童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小,儿童游戏的对象也越来越少,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都越来越高,面对日趋增长的压力,儿童也需要恰当的方式进行心理疏导,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语言就成为儿童宣泄情绪、调节心情的有效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