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可以从语言形式、语言内容和语用技能三方面综合考察。
语言形式包括对语音和语法的获得。其中,儿童的句法结构从单词句、电报句向完整句、复合句过渡。
语言内容包括对词义和句义的获得。
语用技能是语言运用过程中生理和心理的准备能力,包括对语言的操作能力、对环境的感知能力和心理预备能力[1]。
(一) 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
1. 社会性
社会发展是儿童语言发展变化的首要原因。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必然要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语言作为儿童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的工具,必须适应因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交际需要,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因此必然要发生变化,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社会的分化、统一、接触直接影响语言。儿童是社会中的个体,只要社会生活还在对其产生影响,儿童的语言发展就会继续下去。
2. 连续性和阶段性
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过程即语言发展的连续性。量变到一定阶段,引起质的变化,标志着语言发展的阶段性。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和准备,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延续和升华。以儿童掌握词汇为例:从出生开始婴儿就表现出对语音的浓厚兴趣,在2个月的时候,婴儿就可以比较清楚地感知语音、分辨语音;6个月以后,婴儿能够发出重叠性的双音节“妈妈”;10个月以后,婴儿的语言显现出语言交际的主要功能;一岁半以后,儿童的语言开始从语言形式、语言内容和语言运用三个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3~4岁时,他们已经能基本掌握本民族、本地区语言的全部语音。6岁儿童的词汇量增长了3~4倍,达到3000~4000个词汇。由此可见,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又不断突破的过程。所以,语言教育应遵循儿童语言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既要考虑儿童现有的语言发展水平,又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学前儿童语言不断获得质的飞跃。
3. 实践性
对于学前儿童,语言既是交际的工具,也是学习的对象。在不断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儿童学会了在不同的场合使用相应的语言表达;面对不同的人,运用不同的语音、语调和表情。通过对语言长期的、反复的使用,增强学前儿童的语言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将语言能力的培养作为学习的任务,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围绕具体的语言内容,随时随地训练儿童倾听、表述、阅读、书写的能力,以及在不同的情境下灵活运用语言进行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可见,学前儿童是在学习中增强交际能力,在交际中获得语言知识。所以,儿童语言获得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语言作为社会通用的交流手段,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因此,语言只有放在社会环境中不断运用才能具有普遍适用性,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www.daowen.com)
4. 不平衡性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有两层含义:第一,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发展不平衡,发展速度不一样,有的快,有的慢,其中词汇变化最快,语音和语法发展比较慢,例如儿童会说“电邮”、“网友”这样的词都源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源于人们交际的需要;第二,语言在不同的地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也不一样,同一种语言现象,在有的地区变化,在有的地区不发生变化,有的地区是另一种变化,其结果是形成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例如南方儿童和北方儿童由于生活地域的差别,在语音、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上都有显著的变化。
(二) 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方向
1. 产生对语言学习的浓厚兴趣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婴儿从出生起,虽然还不会说话,但他们已经开始对声音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望。他们会长时间地聆听成人有意无意所制造的各种声音;他们开始尝试分辨各种语音以及语音所代表的含意;他们能够用不同的哭声表达他们的需要,唤起家长对他们的关注,用手脚动作及面部表情表达各种情绪。婴儿正是在生理需求的基础之上逐渐产生了交际倾向。
儿童一旦掌握了语言,就会使他们的发展产生一种飞跃,也就产生了对语言学习的浓厚兴趣。婴儿在不会说话以前,一直在用非语言的方式与周围的人交往,但是,这些非语言方式的表达,有很大的局限性,常常不被他人正确理解,使得自己的需要得不到及时满足。因此,只有准确表达各种意思的有声语言,才是人们最简便、准确、迅速的交际工具。儿童学会了说话,可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愿望时,他们和周围人的交往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彼此之间的沟通就变成极为容易的事。语言可以使婴幼儿清楚地讲出自己的感觉、感受或需要,让成人及时了解自己,或引起别人对自己的注意。语言可以提高婴幼儿在交际中的地位,因为能用清楚的语言表达自己情感的孩子,总是受周围人的喜爱,使其情感得到极大的满足。在与周围人的社会生活中,儿童会自觉地产生语言学习的意识。语言既是儿童进行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成为他们探索的对象,由于语言的多元化和多变性,充分调动了儿童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陶醉其中,乐此不疲。
2. 能够自然流畅地运用语言
儿童能够自然流畅地运用语言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必然阶段,同时也是家长和教师努力达到的目标之一。儿童语言的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儿童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在多方面因素(如遗传、环境、教育等)的影响下不断地增强语用技能。所谓语用能力是指交际双方根据交际目的和语言情境有效地使用语言工具的一系列技能。学前儿童的语用能力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随着儿童认知、思维、想象力的发展,儿童逐渐掌握了一定的语用知识和技能。儿童有了“有话要说”、“有话想说”、“有话会说”的表现。逐渐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语言知识使得儿童能够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能够及时感知外部环境的变化,随时调整语言内容,真正使语言成为儿童与外界环境交流的有利工具。
3. 为书面语言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前期儿童语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儿童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而书面语言的学习早在儿童对商店的招牌、广告牌和街上各种招贴的关注下已经悄然开始了。我们经常会看到他们拿着书摇头晃脑,口中念念有词,好像读书的样子,拿着纸和笔模仿成人描描画画,这一切反映出儿童很早就已开始了书面语言学习的萌芽。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同时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在学前阶段,儿童已经基本掌握了95%的口头语言。不断发展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儿童逐渐具备了感知认识书面语言、理解书面语言的条件。儿童对图书的兴趣、对文字的好奇感以及对涂鸦的热爱都源于扎实的口头语言。可以说,口头语言丰富了儿童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同时提供了一个熟悉书面语言、学习书面语言的平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