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牡丹亭:戏曲艺术的当代传承与发展

牡丹亭:戏曲艺术的当代传承与发展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白先勇这样把握与阐释《牡丹亭》及其青春版的精髓。《牡丹亭》,完成于1598年,有“曲仙”之称,是明代传奇中罕有的长剧,一共五十五出。“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是汤显祖对《牡丹亭》一戏的自我概括。《牡丹亭》在现实社会中发生了非比寻常的影响,它的教化作用赢得后世许多青年男女的同情之泪,留下了许多富有诗意的遗闻轶事。柳梦梅随即掘墓开棺,杜丽娘得以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妇,同往都城临安。

牡丹亭:戏曲艺术的当代传承与发展

焦垣生 吴小侠

“我想汤显祖他写《牡丹亭》,也是在冲破这种礼教的束缚。他回归自然,解放人的真情,所以他主张情真、情深、情至,最后一个境界,到了情至的时候,就是说最高的时候,他可以说‘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就是说情到了最高的时候,人为了情可以死,这还不够,为了情你还要活过来,这才到最高。所以我说这是一出爱得死去活来的悲喜剧,也是我们中国,我们民族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白先勇这样把握与阐释《牡丹亭》及其青春版的精髓。

《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生于1550年9月24日,即明嘉靖二十九年夏历八月十四日。

汤显祖自谓:“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牡丹亭》(即《牡丹亭还魂记》的简称),完成于1598年,有“曲仙”之称,是明代传奇中罕有的长剧,一共五十五出。它是作者的思想和艺术同时达到成熟并处在巅峰时期的代表作。这个传奇剧一问世,就轰动了当时的文坛。正像沈德符在《顾曲杂言》中所记载:“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是汤显祖对《牡丹亭》一戏的自我概括。四百多年前,当汤显祖以淋漓的才华和遒劲的笔墨塑造出杜丽娘、柳梦梅这些生动丰满的艺术形象时,恐怕他也没想到这些形象至今还活跃在舞台上,活跃在人们的心中,且会影响到后世无数的青年男女。

《牡丹亭》在现实社会中发生了非比寻常的影响,它的教化作用赢得后世许多青年男女的同情之泪,留下了许多富有诗意的遗闻轶事。扬州女子冯小青在其绝句中写道:“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到,林黛玉偶然在悠扬的笛韵中听出了几句昆曲,惹得她一阵伤心,那正是《牡丹亭》中的名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一直到今天,这出戏的不少片断甚至全剧,还在祖国各地的不同剧种中盛演不衰,可见其影响。

《牡丹亭》的故事讲杜甫后裔杜宝,南宋时为南安府太守,夫人甄氏为魏甄后之后,生一女名丽娘,年方二八,聘一老儒陈最良为师。受《诗经·关雎》启发,丽娘于百花盛开季节与丫环春香游后花园,起怀春之念,回房入睡梦见一少年折一柳枝以诱丽娘,二人相爱于牡丹亭下,醒后丽娘即抑郁成病,一病不起,伤怀而死。葬于后园梅树下,并建梅花庵祀之,此时丽娘之父杜宝升官离任而走,留陈最良看管梅花庵。有柳宗元二十八代孙柳春卿,因曾梦见一美女立梅树下,改名柳梦梅。柳梦梅赴京赶考,病于南安,为陈最良所救,宿于梅花庵,深夜丽娘至,柳见正是以前梦中所遇美女,两人相爱幽欢。柳梦梅随即掘墓开棺,杜丽娘得以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妇,同往都城临安。陈最良看到杜丽娘墓被发掘,柳梦梅又不辞而别,就往淮安杜宝处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恰逢金兵南犯,朝廷延迟放榜。安抚使杜宝在淮安被围。柳梦梅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的喜讯,遂被杜宝囚禁。敌兵退去后,朝廷发榜,柳梦梅正好得中状元。虽然柳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杜宝升任同平章军国大事,但仍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甚至还要重新打死女儿。纠纷最后闹到皇帝面前,圣旨敕赐团圆。此剧终于有了一个“光明”的尾巴,得到圆满的结局。(www.daowen.com)

《牡丹亭》看起来是浪漫主义甚至是子虚乌有的鬼魂故事,但虚幻的外套中却包裹着真真实实的社会生活。杜丽娘作为太守女儿,封建阶级的大家闺秀,在那个社会,根本就不可能在现实中获得爱情,向往爱情、实现爱情只能是白日做梦!她痴心妄想得到爱情,但只能怀春而死。得到爱情的代价便是付出生命。为爱而死——死对于杜丽娘来说,并不是什么痛苦的选择,而是她理想的最高升华,是她在现实之外另辟一条实现理想的新路的起点。杜丽娘没有真正的死去,她化成了游魂,继续寻找自己的爱情和幸福。因爱而生——当杜丽娘终于和意中人柳梦梅会面私合以后,她就获得了新生。但是,荒诞的现实世界却并不承认这以生命为代价换得的爱情。为了捍卫封建专制,亲生父亲可以不要自己唯一的女儿,在皇帝面前还一口咬定“此必花妖狐媚,假托而成”。可是基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情”,是任何力量也无法抑制的,更是无法扼杀的。爱情之火已经燃烧起来,现存的秩序终于对这种具有异常生命力的爱情予以首肯,个性自由胜利了。

作者为了实现自己的构思,超常规地设置了梦境、人间现实和幽冥地府三种不同的典型环境。设置了杜丽娘、春香、陈最良三个不同的典型人物,充分展示人物个性化的心灵历程,揭示人物感情世界的隐秘。生、梦、死都是女主人公内心冲突的结果,梦而不至于死,不足以表现杜丽娘精神期盼的热切和强烈;死而不至于复生,也不足以表现杜丽娘实际追求的果敢和坚决。理可致人死,情能令人生,而梦看似迷幻却又实实在在存在于人间。

和汤显祖同时代的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写了没有情生不如死,男女主人公均以悲剧作结;而汤显祖则更深刻地进一步写出:有了情死可复生。这样,这出传奇就在中国文化史上第一次在审美领域把“至情”激扬到超逸传统意识的高度,高举自由和人道主义的火炬,像欧洲人冲破中世纪的黑暗一样,冲破程朱理学和朱明封建专制,从而体现出一种人本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是一种世界精神。

《牡丹亭》作为一部明代杰出剧作,在汤显祖生前就有过全本演出,当时正是明代万历年间,无论是传奇的演出还是创作,均呈现出诸腔竞作的局面。而产生于昆山地区、本来就“流丽悠远”的昆腔(又叫昆曲、昆剧),经魏良辅、梁辰鱼等戏曲音乐家、剧作家的革新后,“清柔而婉转”,愈来愈得到上流社会的喜爱。吴门曲师声价日高。改革后的昆曲兼容南北曲特长,这样一来,大大促进了传奇剧本的创作。昆曲柔婉曲折的艺术格调契合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有利于风流才子们抒发细腻蕴藉的艺术情感,表达其婉丽幽邃的内心世界。昆曲表演的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昆曲的念白也很有特点,由于昆曲是从吴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它的语音带有吴侬软语的特点。以如此典雅唯美的昆曲来演绎《牡丹亭》这个瑰丽的爱情传奇,那真是相得益彰,彼此为对方的发展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好的剧本能够成就一个剧种,好的剧种也能够唱红一个剧本。昆曲和《牡丹亭》的关系就是如此。《牡丹亭》自产生四百多年来,美丽的爱情故事仍在舞台上演绎;昆曲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末年,至今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仍然是一门青春的艺术。尤其是青春版《牡丹亭》的诞生,更为这门古老又年轻的艺术带来了无限的活力和闪亮的色彩。

2004年4月,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开始在世界各地巡演。从台北到北京,从国内到国外,上百场的演出,几乎场场爆满,青春版《牡丹亭》征服了老、中、青三代观众。许多人通过《牡丹亭》认识了昆曲,并从此死心塌地地爱上了昆曲。人们高度评价它:一洗世俗之气,以惊人的艺术让世人瞩目。是啊,青春版美得如此纯粹,如此令人震惊!如同王蒙所说:“在《牡丹亭》中,在昆曲中,通过身段,通过水袖,通过千姿百态的动作、亮相与呼应,通过身体语言的对话,通过优美的唱腔与文学性极强的唱词,不但表达了男女之间的吸引爱慕的生理的方面,而且更多地表现了的是美的方面,欣赏与喜悦的方面,多彩多姿、温柔体贴、缱绻缠绵、情深意长、如醉如仙的那一方面。也就是更加人性,更加文化,更加迷人,乃至更加通向神性的那一面。”还有人说,青春版《牡丹亭》让西方人发现了中国,让中国人发现了自己。这是怎样的一部剧作,以至于让人对它作出了如同赞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般的感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