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在原作《牡丹亭》中曾经感叹“世间只有情难诉”,作为站在晚明宣扬“情”的浪漫主义思潮的浪尖上的代表人物,他在《牡丹亭》中塑造了一个“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的一往情深的杜丽娘的形象,从而感动了后世无数的女性读者。
这样一个经典的至情故事,在昆曲的舞台上演绎成了一个经典剧目。但现代人大多都遗忘了这个美丽的有关“情”的故事。他们更迷恋于罗密欧与朱丽叶,迷恋于日韩剧场的青春偶像剧。
白先勇先生则认为,我们的国家并非不善言情,“十部传奇九相思”,古代人是很擅长表现男女情感的,尤其《牡丹亭》中表现的男女之间的情,不比罗密欧和朱丽叶逊色。所以他要把时光落在这部古典之作上的灰尘拂去,使它重现光彩。
因此,围绕着“情”的核心,白先勇先生组织人员对《牡丹亭》本着“只删不改”的原则进行改编,经过改编后总共二十七出、分为三晚演出,每晚的核心分别表现的是:“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青春版《牡丹亭》中表现的“情”既然面向当代年轻人,既然名曰“青春”,必然又带有一定的新的色彩、新的处理方法。简单地说,这种新的处理方法体现在对原作“情”的实化、纯化和人情化。
1.实化。原来的剧本和舞台演出都是以杜丽娘的戏为主,柳梦梅是她情感追求折射投影的这样一个人物,有点虚化,真可谓是“梦中情人”。《牡丹亭》的创作正是采用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而青春版《牡丹亭》则为了让今天的年轻观众更真切地感受剧作的“情”,更加真实可感,进行了一定的改编处理。在舞台上加强了柳梦梅的戏份,与杜丽娘的戏相对称。原作更主要突出杜丽娘对情的勇敢追求,而经过改编后的戏则突出表现的是杜丽娘和柳梦梅两个人对爱情的追求、珍惜,似乎更贴近当代年轻人的审美口味。当然,这种实化“爱情”的处理方法一定意味上冲淡了原作虚化手法背后蕴藏的哲理内涵。所以有的研究者会觉得青春版《牡丹亭》给人感觉比较浅。但是,青春版《牡丹亭》之所以名曰青春,传播的主要内容确是和原作有点区别,它定位于年轻的观众尤其是大学生,歌颂的、凸显的是年轻人美好的青春、生命和爱情,传播的内容和意旨上一定程度上和原作有距离。
2.纯化。原作中柳梦梅和杜丽娘的爱情当然不可谓不纯,但是在舞台上演出处理时,如果处理不当,男主人公柳梦梅的形象容易流于油滑、轻浮,比如柳梦梅在杜丽娘的梦里初次和她相会,便大胆请她题诗,要和她“那搭儿讲话去”,传统戏中才子佳人的爱情表现本就和今天观众尤其是看惯了青春偶像剧、喜欢纯真阳光活泼的爱情的年轻人的审美习惯有一定距离,很多年轻人不喜欢看古代戏曲,原因之一就是剧中的书生太酸,说话的腔调、举止等都是经过夸张变形的,所以年轻人一时接受不了。《牡丹亭》中柳梦梅的戏,尤其是和杜丽娘梦中相会的戏,是汤显祖写得比较大胆,在文字上读起来美但在舞台上演出来如果表现不当,会让人尤其是当代年轻人觉得无法接受的,这就会影响到观众对剧中爱情的感觉、看法。所以青春版《牡丹亭》要表现的是两人之间这份纯纯的、浓浓的“情”。笔者2005年在苏州大学采访饰演柳梦梅的小生俞玖林时,他讲到白先勇先生反复强调告诫他演出时要突出柳梦梅的“纯”,不要演“油”了,同时要突出他的“傲骨”,是“一介不畏权势、敢于与礼教抗争的傲骨书生”,要突出他值得杜丽娘爱的优秀品质。从白先勇先生选择两位主角扮演者时年龄、外在容貌、气度乃至眉眼角尖流情的挑剔,到对演出扮演人物形象的要求,都正是体现了对剧中爱情纯化的处理。(www.daowen.com)
3.人情化。原作《牡丹亭》给人的总体感觉,是杜丽娘生活在一个压抑沉重的封建氛围里,所以有研究者指出,杜丽娘的死,似乎并没有受到直接的压迫,但却又让人感到来自她周围环境的无形的压力。但青春版《牡丹亭》却给这沉重的环境增添了几丝温暖的人情味。首先体现在春香和小姐的情谊的处理上。汤显祖在创作《牡丹亭》时,对她们虽是主仆却又是朝夕相处的少年玩伴的深厚感情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刻画,虽然主要表现不在此,所以笔墨简略,但从汤显祖创作到春香回忆小姐生前的种种好处,填词填到“赏春香还是旧罗裙”时不禁化身为剧中人,跑到一个无人的角落痛苦流涕,害得家人四处找找不到的这样一则有趣的轶闻来看,无疑汤显祖没有忽略两位小姑娘之间的感情。但艺人进行改编演出后,却削弱了这一点。而在青春版《牡丹亭》中却通过舞台的表演处理体现加强了两人之间纯真的少女之间的友谊。另外相比较原著,青春版《牡丹亭》还表现了对于柳梦梅和他的老仆人郭驼之间相依为命的情谊。郭驼作为一个老仆人,对一心苦读圣贤书的柳梦梅有老人对儿孙的疼爱怜惜之情,这种人情味也得到了渲染。〔12〕再如对石道姑这样有生理残缺的人物来说,原作似乎缺少尊重,而青春版中则突出表现了她热心助人的心灵美,富有人情味、具有正常健康的人性的一面。
俗话说:“好花还需绿叶扶”,青春版《牡丹亭》不仅着意刻画两位男女主角的爱情,对他们身边的配角人物也同样重视,通过对他们身上所具有的“人情味”的体现,共同营造舞台上“情”的氛围。这种用意在对花神的处理上体现得更为明显。《牡丹亭》中的“花神”是汤显祖的创作,分别出现在《惊梦》和《冥判》两出,在这两出戏中,起着保护杜丽娘的爱情及至不坏肉身留待生还的作用,如《漫说花神》中所指出的,“他不仅年年检点花事,惜花催花,而且最能理解青年男女的悠思情怀,时时勾取情人的幽思,让他们美梦成真”〔13〕但通常后来的舞台演出中,“花神只见于《惊梦》一场”,但“实际上是集中加强《惊梦》里花神的舞台形象和内容。使其形象装扮和歌唱舞蹈都面貌一新”。〔14〕而青春版《牡丹亭》,“先后在《惊梦》、《离魂》、《冥判》、《回生》、《圆驾》等五场戏里都把花神搬上舞台。”“在《惊梦》里表现花神‘勾人悬梦彩云边’的守护,《离魂》里表现对情的坚持的肯定,《冥判》里表现花神维护男欢女爱的权利,《回生》里表现花神引导着情的新生,《圆驾》里表现对青年人美好感情‘但是相思莫相负’的嘱咐,围绕‘从今后把牡丹亭梦影双描画’的唱词,表现对生死至情的赞美。”对花神出场次数的增加及服饰歌舞的优美设计,不仅给观众带来美好的视听感受,同时也体现了围绕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多次突出花神的保护作用,增添了花神身上具有的“人情味”。
总之,剧中对几个配角的适当改编处理,都起着烘云托月的作用,更有助于表现青春版《牡丹亭》所刻画的爱情。如果说原作主要表现在严酷似寒冬的封建环境里的杜丽娘对爱情的追求,那么青春版则为之增添了几丝春的温暖和曙光。
可见,在传播内容上来说,青春版《牡丹亭》传播的是经过一定处理的、更贴近当代年轻人审美心理的既古老又年轻的爱情,所以它又经典又青春现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