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青春牡丹,白先勇在中国海洋大学讲座的思考

青春牡丹,白先勇在中国海洋大学讲座的思考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燕飞在白先勇先生来到中国海洋大学的礼堂内作有关“青春《牡丹亭》美国之行”的讲座之前,大概很多学生都不知何谓“昆曲”,甚至从没听说过这个词。白先勇先生热烈的情绪感染了每一位听众。白先勇先生早年学习西方文学,他和其他一些同学共同的感受却是,蓦然回视中国传统文学,才发现祖国原来有这样美丽的一个后花园。可以说,这是白先勇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而青春版《牡丹亭》则以昆曲为载体形式。并取得了轰动的效应。

青春牡丹,白先勇在中国海洋大学讲座的思考

王燕飞

白先勇先生来到中国海洋大学的礼堂内作有关“青春《牡丹亭》美国之行”的讲座之前,大概很多学生都不知何谓“昆曲”,甚至从没听说过这个词。在相对离昆曲较远的青岛这一城市,白先勇先生详尽地、充满激情地介绍了青春版《牡丹亭》制作的前前后后,以及昆曲的相关知识,并兴奋地和坐在底下的学生们一起分享了美国之行的成功的喜悦。白先勇先生热烈的情绪感染了每一位听众。尤其是他热爱昆曲、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的一片赤诚之辞,不时引起场内的共鸣,感动之时,场内爆发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白先勇先生早年学习西方文学,他和其他一些同学共同的感受却是,蓦然回视中国传统文学,才发现祖国原来有这样美丽的一个后花园。而昆曲就是其中的一株奇葩。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全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后,白先勇先生感到昆曲的美丽终于得到了世界的发现、认同。其实在此之前,西方国家就注意到包括昆曲、京剧在内的中国传统戏曲的民族特色,对其与西方戏剧的不同之处颇为讶异、欣赏。西方国家在追寻戏剧出路的时候,却在中国戏曲的身上不断发现惊喜。“当年的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的演出后,恍然大悟,觉得自己长期追求的戏剧新观念,在中国京剧中已经解决了。苏联的梅耶荷德认为几十年后,将出现西方向东方学习,东西方戏剧的合流现象。”〔1〕“法国专家班文干教授提交的题为《一个‘洋鬼子’的中国戏剧观》的论文值得注意。论文着重说明了在巴黎一九八六年秋季表演艺术节期间,西方人为什么特别喜欢昆曲和贵州的‘地戏’的道理。因为在这两个剧种里,特有的戏剧语言与隐寓其中的思想达到了互相渗透通融的境界。……”〔2〕但在国内,民国时期和文革时期,昆曲几乎步入绝境,幸存下来的昆曲,今天的处境仍然不容乐观。

有感于昆曲的现状,白先勇先生决定做一名“昆曲义工”,让更多的人走近昆曲,了解昆曲,热爱昆曲。为此,他选择了《牡丹亭》,联合两岸三地的力量共同打造这一出昆曲经典,于是有了“青春版”《牡丹亭》的诞生。可以说,这是白先勇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牡丹亭》何其有幸,在600多年前被汤显祖以生花妙笔写出后,成为昆曲舞台的经典,它的命运和昆曲一起浮浮沉沉,时隔600多年后,再次为世人所注目,焕发出新的光彩。以后它和昆曲的命运将会如何,尚不可知,但今天它被选择作为了唤醒昆曲生机的代表作和契机。(www.daowen.com)

其实在青春版《牡丹亭》被策划制作之前,世纪之交,国内外已经先后有几出引人注意的《牡丹亭》的改编演出,其中包括美籍华人陈士争导演的全本《牡丹亭》。但这几出《牡丹亭》并不以传播昆曲为载归,所以它们和昆曲的结合并不太紧密。而青春版《牡丹亭》则以昆曲为载体形式。并取得了轰动的效应。在现代化、工业化的时代,传统戏曲的演出一直被认为受到现代各种传播媒介的冲击,但青春版《牡丹亭》却有效地利用了现代化的传播媒介为自己服务,达到了传统古典与现代的结合。“主创、编导者从发起、筹备、培训、排练到演出、宣传,整个过程无不具有强烈的传播意识,这种意识甚至是发自灵魂的自觉。”〔3〕对此,值得从传播的角度对这一个例进行分析。

按照美国传播理论家拉斯韦尔于1948年发表的《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文中提出的,传播活动包括五个因素,即“谁传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向谁传播”、“传播效果”〔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