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传统剧目的艺术特点-戏曲艺术的当代传承与发展

传统剧目的艺术特点-戏曲艺术的当代传承与发展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统剧目汉调二黄传统剧目号称“唐三千宋八百,野史外传数不得”,实际流行剧目也在1500本以上。艺术特点十大角色行当由于戏曲的高度程式化,决定了剧中人物(角色)的类型化。同时,传统上还存在以剧中人物的乡籍说方言的独特风格。脸谱别具风貌汉调二黄的脸谱艺术,品种繁多,造型独特,色彩考究,画法规范。在传统上,艺人们并不称西皮调、二黄调,习称“下把”、“上把”或“下调”、“上调”。

传统剧目的艺术特点-戏曲艺术的当代传承与发展

传统剧目

汉调二黄传统剧目号称“唐三千宋八百,野史外传数不得”,实际流行剧目也在1500本以上。演出方式主要有人演大戏、座唱(又叫唱玩子、打围鼓子)和皮影戏演唱三种,特别在人烟稀少山大林密的山区,大戏班流动不便,皮影戏盛行,常常演“天明戏”。这不仅是剧目多的原因,也是本戏多(还有不少连台本戏)和本头大、唱词多的原因。与京剧、湖北汉剧等剧种相比,汉调二黄剧本生活气息浓郁,唱词通俗易懂,如《大登殿》一剧中魏虎的一段唱词:“魏老子不把法来犯\犯在你手比屁淡\鸡蛋碰鸭蛋\蛋打一个蛋\你把魏老子\干瞪两眼半”。

汉调二黄剧目题材主要是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艺人们习称“三本半戏”,即封神、列国为一本;秦、汉、三国为一本;唐、宋、元、明、清为一本;无朝代的外传戏为半本。形式与风格上,有本戏、折戏,悲剧、喜剧(有时叫耍戏子),有文戏、武戏,还有像《张古董借妻》无一句唱词的传统白话剧

有一种剧目形式叫做“提纲戏”,没有剧本,根据一段故事情节,按不同的角色行当,临时进行程式化套编,随即演出。1959年前后,安康艺人冯成秀在戏曲发掘组口述抄录一部《通百本》,共计约300万字,已抄录70多万字。内容包括“天地”、“朝廷”、“官府”、“寺庙”、“闺阁”、“贫富”、“善恶”、“文武”、“仙佛”等九个大类,记录从盘古开天地以来,相关各朝各代专用于戏曲演出的诗、词、引、白、唱等。可以想见,戏班如果有这部所谓“天书宝卷”的工具书,运用一段有情节的故事,随时都可以套编演出剧目。这种《通百本》只有像汉调二黄这样历史悠久的大剧种才可能拥有。这确实能算得上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由于汉调二黄剧种历史悠久,剧目丰富,一大批稀有剧目保留在皮影戏班和大戏班中,还有像《子圉观鱼》、《曹刿论战》、《西乡擂》、《胡笳十八拍》、《女界牌》、《天才吃馍》《孙叔敖埋蛇》等约近二百个稀有剧目。长期以来,现在的秦腔,京剧、湖北汉剧及本地的一些小剧种,都从汉调二黄中保留、吸收和移植了大量剧目。本剧种在建国以后也整理、改编、移植和新创了不少的剧目,为演出剧目的繁荣丰富,起到很大补充作用。

艺术特点

(1)十大角色行当

由于戏曲的高度程式化,决定了剧中人物(角色)的类型化。汉调二黄的角色(指剧中的人物和演员从事的行业分工)共分十大行当:一末,带白满胡须的男性老年人;二净,大花脸,像包公等以唱功为主的角色;三生,也称须生,黑胡子中年男子;四旦,中年妇人,又称青衣、正旦;五丑,丑角,也叫小花脸;六外,指净行包括不了的另外加一行,也叫二花脸、武净;七小,小生,各类青年男子;八贴,旦行不足再补贴一行,包括武旦、丫环旦等;九老,老旦;十杂,包括各类杂角,有时专指靠把须生(京剧在十大行当的基础上简化为生、末、净、旦、丑五行)。

由于过去时代人们主要的观赏娱乐方式是看戏,所以戏班里的专业术语大量流传于民间。在陕南和汉水流域现在还能听到,人们由于格外繁忙,人手不够,常常会有“一末到十杂、就我一个人”的说法。诸如此类术语,民间还保存不少。

(2)多样道白语音(www.daowen.com)

现在的陕西秦腔,唱念道白只有一种语音,就是陕西关中语音,且以泾阳、三原话为标准。汉调二黄则不然,传统上以中州音韵(即明清以来,舞台演出惯用的所谓“戏棚官话”,类似今天要求普及的普通话)和陕西地方话(又叫陕白,属关中话及商洛话、安康话加工上韵)两种为主。同时,传统上还存在以剧中人物的乡籍说方言的独特风格。按传统戏的演出习惯,十大行当中,一末、三生、四旦、九老等多以中州韵为主,二净、五丑、六外、七小、八贴等以陕白为主。《打龙棚》一剧的郑子明要说山西话;《献地图》的张松要说四川话;《渔舟配》的周渔婆要说湖北话。《宋士杰告状》一剧,宋士杰、毛朋、杨素珍等说中州韵白,顾读(花脸)说陕白、姚庭春及送信公差是信阳州当地人,说河南地方话、顾读的老师是湖北人要说黄州话。而凡属域外异族番邦和宫廷内待,一概都说北京话,如《法门寺》的刘瑾、贾桂、《四郎探母》中的番邦公主等,要说一口流利的京腔。

多种语音道白的艺术特点是汉调二黄独有的特色,其价值与作用在于:一、有益于塑造独特的人物形象;二、为舞台艺术表现增加了色彩;三、正因为釆用多样语音,为汉调二黄剧种得以南北各地流传创造了条件,因为流传各地不但能听懂,当地人还对自己的方音表现在舞台上倍感亲切。

(3)脸谱别具风貌

汉调二黄的脸谱艺术,品种繁多,造型独特,色彩考究,画法规范。据统计,从上古时期的神农、蚩尤清代的多尔衮,以及天神、鬼怪等共有450余种,已彩绘322具。汉江派的特点是“笔调细致大方,颜色配合匀净鲜明”;洛镇派讲究“直线须直,圆线得圆,白的一大片,黑的一条线”。脸谱分类有:三块瓦、十字架、红花、黑花、五花、吊膛、麦子(白脸)、起旋(左右不对称)、豹儿脸(不挂须)、老脸和红脸(一般指生角戏,如关羽赵匡胤等)。有的一个人物因年龄环境、遭遇不同,脸谱也随之变化。《断双钉》、《断太后》、《铡美案》等戏的包公,额部月亮有正有偏,有圆有缺,且月涂红色,脸膛用蓝灰色,各不相同。关羽脸谱通常只用红黑二色,可是在《困曹营》表现出郁闷,《过五关》、《华容道》表现出愤怒,《走麦城》表现出颓丧,都有不同的画法。

(4)声腔音乐唱调

汉调二黄主调声腔音乐为板腔体,少数昆曲、吹腔为曲牌体。属于“皮黄”腔系剧种,即由西皮调、二黄调两种主要声腔组成。在传统上,艺人们并不称西皮调、二黄调,习称“下把”、“上把”或“下调”、“上调”。下调(西皮)定弦6—3,唱法上讲“眼起板落”即“过牙子板开口”。板式有导板、一字、二六、三流(快二六、流水)、摇板、散板、飞嘹子、快板、滚板、数板(扑灯蛾)等,腔类有流里表、二凡、九眼半、洒头、硬三板、背弓腔、度百草等。上调(二黄调)定弦5—2,唱法上讲究“板起板落”即“顶牙板开口”,板式有导板、慢三眼、原板、摇板、散板、飞嘹子、滚板、平板等,腔类有回龙、四柱、流里表、板头、麻鞋底、十八板等。上调变弦法称反调,也叫阴板,有数种板式与腔调。杂腔中有四平、昆腔、徽调、梆儿腔(吹腔)、七句半、唢呐调等。把下调(西皮)一字板和二六板的过门(间奏)重复一遍叫“双环环”,是关中派、商洛派区别于汉江派唱腔的特色之一。

弦乐伴奏乐器如清乾隆年魏长生以秦腔(陕西二黄)在京演出记载“以胡琴为之,月琴副之”,至今保留,后增加了高音二胡,俗称“三大件”。武场面乐器早年使用大道锣、大钹、马锣等,建国后以汉江派为首改为苏锣、京钹等,民间自乐社仍沿用传统乐器。另有一种长约六尺的铜管号,俗特“二马驹子”,“长喇叭”,既作战马嘶鸣效果,又在悲剧唱段中吹响,增加壮烈气氛。散场时站在台口面朝观众吹起,故前排人有“挨了喇叭头子”之谓。

汉调二黄唢呐和丝弦曲牌共有四百余种,较流行的一百余种。1980年前后西安出版一部《秦腔曲牌三百首》,曲牌提供者系西安鸣盛学社二黄乐师周坛先生。这些曲牌至今大都保存在汉调二黄剧种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