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汉调二黄的起源与发展

汉调二黄的起源与发展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代中叶流行区域由关中转移到陕南汉水流域一带,一般又多称其为汉调二黄、山二黄、土二黄等,而“汉调二黄”一称,基本成为正规名称流传下来。建国后,安康汉调二黄同心社戏班与西关农工商自乐社合并成立安康人民剧院。这是建国后在官方文件中正式出现的汉调二黄称谓。自此,汉调二黄被称作汉剧之风便在安康各县和陕西省境内流传开来。汉调二黄改称汉剧,与湖北主要地方剧种同名,此后多有湖北汉剧传陕西而形成之误解。

汉调二黄(亦作簧),是流行陕西的一个大型古老的戏曲剧种,从建国前后的规模看,属于全省第二大剧种。流行区域除关中和陕南汉水流域外,旁及甘肃东南部、四川北部、河南西部、湖北西北部和山西晋城一带。关于剧种名称,因为它由陕西发源并传播出去,所以,明末乃至清代,外省人多习惯称其为“秦腔”(现在的秦腔剧种是民国十年西安易俗社到武汉演出时才有此定名,按范紫东《乐学通论》观点,二黄、秦腔两个剧种都属秦腔范畴,所谓“大秦之腔,百戏之母”是也)。在陕西及毗邻流行区域内,一般都直呼其为二黄,少数呼为乱弹、大戏等。有两首流传于清末的民间顺口溜:一个是陕豫鄂交邻地区有“一清二黄三越调,桄桄跟着胡啾闹”的俗语;还有一首是陕南一带编有一段带“二”字的儿歌:“二月二龙头会,唱的二黄戏,拉的二弦子,演的是《二进宫》,戏唱到二八阑干,二弦子扑通儿一下断了。”

人们为什么称这个剧种为二黄呢?是因唐开元、天宝年间,唐玄宗李隆基兴办梨园,演歌舞戏曲,坐部弟子中有黄幡绰者善演唱“黄管体调”,此调流传民间,遂有二黄之称。故陕西人书写“二黄”剧种名称,多不用带竹头之“簧”。

随着清代二黄戏流传外省和清末京剧京二黄回流入陕,在陕西,二黄又有陕二黄、西安二黄、秦二黄和本地二黄等称谓。清代中叶流行区域由关中转移到陕南汉水流域一带,一般又多称其为汉调二黄、山二黄、土二黄等,而“汉调二黄”一称,基本成为正规名称流传下来。根据所见到的资料,文字记载“汉调二黄”较早的,是1936年出版的《西京指南》一书中的一个条目。建国后,安康汉调二黄同心社戏班与西关农工商自乐社合并成立安康人民剧院。1956年3月,陕西省文化局收编民营安康人民剧院为省属国营剧团的375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该团以继承汉调二黄艺术为其主要业务方针”。这是建国后在官方文件中正式出现的汉调二黄称谓。(www.daowen.com)

1956年8月,人民剧院又交由安康县管理,时任剧院业务负责人的杨明灿先生,依照当时各省多以地域简称冠于地方剧种名称(如河南梆子称豫剧、山西梆子称晋剧等)的作法,提出把“汉调二黄剧种”缩称为“汉剧”,人民剧院遂称作“安康县汉剧团”。自此,汉调二黄被称作汉剧之风便在安康各县和陕西省境内流传开来。

汉调二黄改称汉剧,与湖北主要地方剧种同名,此后多有湖北汉剧传陕西而形成之误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