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从传者、受者及其关系的角度

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从传者、受者及其关系的角度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擂台赛的形式可以说是《梨园春》节目成功的最大功臣。于是,《梨园春》的戏迷擂台赛就把传统意义上的传者的概念模糊化了,让更多的戏曲爱好者与名家名角同台演出,同台竞技,实现戏迷从单纯的受者向传者的转变。让更多的受众对传者的陌生感逐步消失,拉近传者与受者之间的距离。三个月后,《梨园春》开始设立少儿擂台赛,秦梦瑶以一人分饰三角的精彩演出征服了观众,成为当期擂主。

擂台赛的形式可以说是《梨园春》节目成功的最大功臣。《梨园春》在1999年改版之前并不红火,只是一个普通的毫无特色的戏曲节目,正是这种由戏迷守擂打擂的形式不仅使更多的戏迷亲自参与其中,还引入了激烈的竞争机制和奖励机制,使节目具有挑战性和娱乐性,更调动了戏迷参与的积极性。这样的直接参与,使得戏迷就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受者了,而是转变为传者,以传者的身份通过打擂的形式向更多的受众进行戏曲表演的传播。

于是,《梨园春》的戏迷擂台赛就把传统意义上的传者的概念模糊化了,让更多的戏曲爱好者与名家名角同台演出,同台竞技,实现戏迷从单纯的受者向传者的转变。让更多的受众对传者的陌生感逐步消失,拉近传者与受者之间的距离。当受众发现自己周围的熟悉的或是同龄的同职业的人成为传者,那么他们就会更容易接受传者所传播的内容,使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就少儿擂台赛来说,更是有利于这个优势的发挥。孩子本身就是可爱亲切纯洁无瑕的化身。孩子们天真无邪的样子很惹人怜爱,让人忍不住就要多看几眼。所以,由孩子来充当传者,更容易让人产生亲切感,更容易被观众接受,尤其是可以吸引青少年观众的目光,使更多的青少年逐步接近戏曲、了解戏曲,为戏曲的传承和将来的发展提供可能。(www.daowen.com)

1999年,第一个少儿擂主秦梦瑶第一次参加《梨园春》的时候,并没有专门设置的少儿组的擂台赛,导演临时决定让她参加节目,同大人们一较高下。小梦瑶一出场,就引起了全场的轰动,掌声四起,台下的观众都在为这个唱豫剧的小姑娘喝彩。这个晚上,小梦瑶尽管没能成为擂主,却获得了最高的人气,更多的观众记住了这个小姑娘而遗忘了当期擂主。三个月后,《梨园春》开始设立少儿擂台赛,秦梦瑶以一人分饰三角的精彩演出征服了观众,成为当期擂主。从此,秦梦瑶声名大振,少儿擂台赛也越来越红火,吸引了更多热爱戏曲的家长的注意。于是,越来越多的小选手参与到节目中,开始充当戏曲的传者的角色,把精彩的表演带给观众,也为节目赢得了更多的观众。

参加少儿擂台赛的孩子们与同龄的孩子有所不同,他们不仅有天真无邪,还身怀绝技。“初生牛犊不怕虎”,小演员们勇敢地站在台上投入地演出,对戏曲的表演一板一眼毫不含糊,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让人看出戏曲应有的味道,字正腔圆,基本功扎实,再配合充满热情和童稚的表演,把要表现的人物和情节刻画得生动传神,充满稚气的语言和动作又总是让人忍俊不禁。而且,这些小选手们又往往是多才多艺的,很多不仅会唱戏,还擅长唱歌、跳舞、表演、乐器,他们的演出不仅让观众们折服,更让观众看到了戏曲的希望和未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