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鲁平
中国戏曲作为一种完美的舞台表演艺术不但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也是世界文化的精华。当前很多人都在呼吁保护和振兴戏曲表演艺术,还把它列入濒临失传的保护行列之中。事实上我们看到戏曲表演艺术不乏热爱的观众。我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些戏曲片段放给学生看,比如,评剧《花为媒》、河北梆子《钟馗嫁妹》、豫剧《花木兰》、昆曲《十五贯》,以及越剧的表演艺术和京剧各流派的典型作品等等,我在不作任何讲解的情况下播放,他们看得十分开心,对这种舞台表演艺术心领神会,即便是有些念白唱词听不太懂,却并不妨碍他们的欣赏。我还看到一个大学生独自在电视前聚精会神地看完整部京剧《红灯记》。可见戏曲艺术不是缺乏观众,而是缺乏对精品艺术的保护和宣传的力度,缺乏贴近现实生活的好作品。戏曲界要有培养自己的受众群意识,应该不断地拓展表演的题材和演唱艺术,既要推陈出新,又要保护经典,只有这样才是保护中国戏曲的最好办法,而高等院校的人文教育本身就是以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为己任的,传承和教授中国戏曲文化更是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都知道戏曲这类舞台表演艺术兴盛于元代,而作为一种歌舞表演艺术的话,我们可以追溯到“葛天氏”时代。当看到“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的文字时,我们不得不为这种表演艺术源远流长而感叹不已。表演首先是人类用来表达情感需求的手段,当演变为一种自娱娱人的表演形式后,固定化和经常性表演,以及不同区域门类的演艺交杂融通,使得这种自娱娱人的表演逐步艺术化、舞台化、程式化,最终形成各种门类的舞台表演艺术。戏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当我们瞩目戏曲时,我们会发现任何一个剧种剧目之所以得以保留至今,无不经历过长时期的磨砺和沉淀,都有自己的受众群,这是毫无疑义的。即便是在戏曲被大家认为处于濒临边缘时,我们还是几乎天天能够看到小区旁、公园里引吭高唱的戏迷们和他们的乐队及“追戏族”,听到不同音域、音色、曲调的唱腔。(www.daowen.com)
问题的关键不在观众,而在当今可供人们娱乐的形式太多,人们的视野几乎被电脑电视电影所吸引,许多的传媒信息占据着人们太多的空余时间,可供人们娱乐的时间在减少。同时人们还在为了房子、票子、车子而驰骛追逐,疲于奔命,每天被股市的波动而搞得心率加速。这些生活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我国现阶段不可改变的一种状态。既然我们不可能改变人们的现存生活状态,那么如何传承中国的戏曲文化的确成为值得关注和讨论点问题,我们从事大学人文教育的人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