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戏曲发展中的陌生化:当代传承与发展

戏曲发展中的陌生化:当代传承与发展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因为表演程式、舞台结构及唱腔等陌生化手法的运用,使得戏曲艺术形式与现实生活的自然形态之间拉开了距离,也使得观众与戏曲之间形成了大的距离,既有空间的,更多的是心理的。戏曲形式的陌生化提出了两种可能:第一,由于距离使民众难于感知,而陌生化手段是造成距离的最大因素,故而要使戏曲得到发展,则须改善它的陌生化程度,尽量多地消除形式距离,使它拥有电影、电视等形式的亲切感。

戏曲发展中的陌生化:当代传承与发展

戏曲对演员技法的重视与生活对细节的突出不同,这使其更趋向于形式化而非情景化,更容易产生布莱希特所追求的“间离效果”,而难以做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的“使观众忘记他们是在剧场里”。正因为表演程式、舞台结构及唱腔等陌生化手法的运用,使得戏曲艺术形式与现实生活的自然形态之间拉开了距离,也使得观众与戏曲之间形成了大的距离,既有空间的,更多的是心理的。

这种陌生化带来的距离很明显地发挥着两个方面的功能:一方面它有效地完善着戏曲的形式,提高了艺术的形式内涵,为戏曲增添了形式意味,进而也增强了本身的艺术性;而另一方面它也客观地增加了观众的感知难度和理解难度,尤其是对于现代多元化文化环境下无戏曲审美基础的观众而言,则更为陌生以致无从欣赏。

戏曲从宋金时期的民间歌舞、滑稽戏和说唱艺术等民族艺术化合而来时,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从内容上说,它严格地区分于西方悲剧的英雄式叙事和喜剧的丑角式叙事,多反映普通民众的命运生活,是相当平民化的一类艺术,勾栏瓦肆的繁荣足见其兴盛。民众是在听戏与看戏文化活动中休养生息,基于文化氛围的浸染,即使一字不识之人亦能津津有味地欣赏戏曲的艺术形式。而今戏曲虽还未到达束之高阁的地步,但其观众已明显地缩聚于高年龄层,缩聚于留有旧有文化习俗欣赏习惯和记忆的传统的人们。在争夺新的观众层的过程中,戏曲以其舞台、成本等等的限制大大地滞列于网络、电视电影之后。

如何使戏曲重新走向群众?如何发展传统戏曲文化。戏曲形式的陌生化提出了两种可能:第一,由于距离使民众难于感知,而陌生化手段是造成距离的最大因素,故而要使戏曲得到发展,则须改善它的陌生化程度,尽量多地消除形式距离,使它拥有电影、电视等形式的亲切感。第二,由于民众是基于陌生而无法感受戏曲的魅力,那就须普及戏曲知识,提高民众的陌生化欣赏能力,从而拉近戏曲与观众的距离。

从目前来看,已经有很多戏曲艺术家开始从内容的贴近生活,形式的更新化、现代化等等方面来消除陌生化所带来的形式距离。比如舞台的布局采用具体景物和电子屏幕摹拟性建构,增加灯光、音响等等艺术设备,或者采用戏曲电影方式予以传播和放送,以达到和现代的传媒嫁接生发。这种努力是有一定成效的。比如越剧《五女拜寿》采用电影拍摄与戏曲演唱的方式相结合,深受民众喜爱。但在笔者看来戏曲的振兴并不在于改变它的陌生化表现方式,因为陌生化手法是形成戏曲形式本质的手段,甚至已经构成了其形式的一部分,改变它即是消除戏曲的本质。振兴戏曲真正的力量来源应该是民众。从接受的角度来普及戏曲知识,提高民众欣赏水平,构建民众的精神需求,从而扩大观众群,进而获得发展的生机,这才是当下各国振兴、宣扬本民族文化的环境背景下的当务之急。虽然在消费方式多元化的今天,戏曲难以重温元代的兴盛,但由于扎根于民众精神需求和审美趣味,戏曲将作为人们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追求而生发久远。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文学院

【注释】
(www.daowen.com)

〔1〕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128页。

〔2〕〔俄〕什克洛夫斯基:《关于散文理论》,转引自马新国《西方文论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84页。

〔3〕〔俄〕什克洛夫斯基:《作为程序的艺术》,见伍蠡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84页。

〔4〕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5〕〔英〕威廉·阿契尔:《剧作法》,中国戏剧出版社1964年版,第31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