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戏曲艺术的当代传承与发展:打破框框,求发展!

戏曲艺术的当代传承与发展:打破框框,求发展!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庐剧,它应当成为我们合肥地区传统戏剧发展革新的出发点,而不应是这种革新的目的地。何况,在稳定中求发展,这也正是我国一向所奉行不辍的优良政策传统。在保护中求发展的思路和战略对于整体上逐步下滑的中国传统戏剧事业意义重大,而对于传统戏剧中地方性相对更为强烈的剧种庐剧来说,意义尤为重大。当然,也可以与旅游单位协商解决,因为,这显然有利于合肥旅游事业的发展。

戏曲艺术的当代传承与发展:打破框框,求发展!

实际上,只要我们认清现行剧团体制的优势和不足,要想做到两全其美,要想实现既继承又发展的愿望其实也并不困难。

我们认为,剧种的继承和保护,不应当以保存剧团为本,而应当是以保存剧目为本。就拿合肥庐剧团来说,庐剧的一些具有剧种代表性的传统剧目,如《借罗衣》、《讨学钱》、《打芦花》、《休丁香》、《秦雪梅》等,我们就应当比较完整地按照庐剧传统的、经典的演出形式把它们保护起来,把它们保存下来。像这样的剧目应当成为庐剧团的保留剧目,庐剧团的每个人都应当熟悉这样的剧目,每年都应当集中排练一段时间,每年都应当在公众场合上演20—30场这样的戏。不必去追求上座率,因为我们追求的是文化,我们的演出是要让市民和外来观光者了解合肥传统的地方传统戏剧。保存合肥的历史文化,这就是我们的目的。

本文认为,甚至于庐剧团的这些保留剧目的排练都可以根据情况不同程度地公开化,市民和外来观光者可以而且应当被允许进入排练场所观看,因为观看排练过程往往更加有助于了解这个剧种的特性。本文认为,开放性的戏剧排练不仅可以成为合肥地区的一大文化景观,而且,这种排练其本身也可以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德国导演布莱希特的某些戏剧演出就很像演员在搞排练,那么,我们把排练作为某种意义上的戏剧演出又有什么不可以呢?也许,对于某些戏剧内容的排练来说,观众的在场有可能打断导演的构思,或者因为其他种种原因影响排练的正常进行,但是,至少对于庐剧的一些传统保留剧目而言,观众的在场不仅不会对排练进程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而且还会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既然是经典性的保护性剧目,其舞台表演格局显然早已经定型化了,其排练过程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就是演员们的对于这类剧目的“复习”过程,或者也可能是老演员带新手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之下,观众的在场当然不会妨碍排练,而只能是有助于观众深入地了解庐剧,有助于培养演员的观众意识。在这样的排练进程中,演员们甚至于还可以与观众进行某种形式的直接交流。

庐剧团的这种演出、排练既然是政府的文化保护行为,那就应当属于财政扶持的范围。我们相信,经过日常性的磨练,一定能够培养出一批庐剧传统艺术的保存者,庐剧传统剧目经过不断的日复一日的打造,也一定能够更加炉火纯青,一定能够成为合肥传统文化的代表和象征。如果真的能够这样做的话,我们觉得,虽然我们没有追随观众,观众也许会不请自来,市场也许会在不知不觉之中来寻找我们。我们还可以把这些保留剧目拿出去,拿到全国去交流,甚至于拿到国外去。我们的这种文化之所以拿得出手,不是在于它的“新”,而恰恰是在于它的“旧”。

我们已经说过,我们的这种以保存经典剧目为基准的剧种保护模式绝不是不要发展,我们要的是在剧种保护的前提下的求发展。要保护,那就要原原本本地保护;要发展,那就要放开手脚大刀阔斧地发展。我们希望传统戏剧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获得新的生命力。但是,这种新的生命力的获得不应当是我们打强心针似的“振兴”的结果,而是应当放开手脚,把剧团放在商业市场中运作的结果。剧种的革新发展应当依靠其自身内在的需求,而不是依靠外部力量的强行推动。

本文认为,传统戏剧剧团在完成保留性的、经典性的传统剧目的排练和演出任务之后,我们的剧种保护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些剧团大可以去做其他它们想做的事情。比方说,合肥庐剧团在每年演出20—30场传统保护性代表剧目之后,它还要演出什么样的戏,那我们就没有必要去管它了。只要有可能,只要合乎国家颁布的各项文化管理政策,它可以排演京剧,可以排演徽剧,甚至于排演话剧、音乐剧等等。它也完全可以把庐剧艺术特征糅合在其他剧种甚至于现代比较时尚流行的表演艺术之中,以至于最终形成一个我们现在还难以说出名字的新剧种。由于在完成基本剧种保护任务之后放开了剧种的限制,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所有的剧团都处于同样的起跑线上。所以,我们的庐剧团还可以与其他各个门类的舞台表演单位进行人员上的自由流动,以适应各种形式的演出。庐剧,它应当成为我们合肥地区传统戏剧发展革新的出发点,而不应是这种革新的目的地。

这种做法的好处就在于,它不仅发扬了过去的剧团体制市场决定剧种、市场决定演出的优势,同时,它又发挥了现行的剧团体制有利于剧种保护的长处。我们的这个剧团仍然是庐剧团,因为它牢牢地掌握着随时可以上演的传统庐剧剧目,同时,它又充满了活力,在完成庐剧经典剧目演出任务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其他任何形式的演出。如此一来,其市场效益必然会有所提高,其经济上也不至于过度地依赖政府拨款,政府财政上的巨大压力也可以因此而有所减轻。而且,似乎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得传统戏剧的剧种得到发展。中国历史上许多剧种的产生几乎都是在与其他演出形式的不断交流中出现的,是在文化市场上直接面对观众而出现的。(www.daowen.com)

我们的既要保护又要发展的方针既维持了现行的以剧种划分剧团的做法,又使得剧种的发展变革有了制度上的保证。何况,在稳定中求发展,这也正是我国一向所奉行不辍的优良政策传统。在保护中求发展的思路和战略对于整体上逐步下滑的中国传统戏剧事业意义重大,而对于传统戏剧中地方性相对更为强烈的剧种庐剧来说,意义尤为重大。合肥庐剧院(合肥庐剧团)不妨尝试一下,敢于尝试,敢为天下先,这种努力其本身就将成为我们合肥地区的地方性文化特色,更不用说未来成功的可能性了。

关于合肥庐剧的发展问题,合肥文化界同人已经提出过许多值得我们重视的意见和建议了。例如,有人提出合肥传统文化事业应当与合肥市的旅游部门结合,这确实是很有价值的思路。我们上文中所说的合肥庐剧团的保护性传统剧目,它们就可以在逍遥津公园或者明教寺等合肥名胜古迹之处进行固定时间的循环演出或者排练,而且这种演出与排练可以算在它的额定任务之内。这种演出可以对观众免费,因为它的目的就在于弘扬和保存地方文化,它的经济上的事宜完全应该通过财政解决。当然,也可以与旅游单位协商解决,因为,这显然有利于合肥旅游事业的发展。合肥学院刘跃平老师在审阅我们的这份稿件之后还提出,应当把庐剧的一些代表性剧目的精彩片段拍摄成为介绍性的简短影片在公共汽车的视频上面放映,以宣传和弘扬合肥地域的传统文化。这些建议都十分新颖,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尤其值得提倡的是庐剧与合肥市各大、中、小学的文化艺术教育单位的挂钩,应当积极鼓励和引导庐剧的演出和排练走进学校,哪怕是义务性质地走进学校。合肥市庐剧团在学校礼堂里面进行演出的同时还可以向学生们当场讲解庐剧的有关知识、庐剧演出的艺术特点等等。本文认为,这不仅仅是在传播合肥市的地方文化,同时也是在为庐剧未来的演出市场培养源源不竭的观众群体。

有关中国传统戏剧的继承与发展问题,本文暂时就谈这么多。由于作者们的水平有限,其中的不当之处实所难免。不过,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但愿我们的想法和建议能够对中国传统戏剧的继承与发展有所裨益,对合肥庐剧的保存和发展有所帮助。我们深信,只要我们充满信心,只要我们同心同德地共同努力,我们不仅能够保存住对于美好过去、美好传统的回忆,我们还能够创造出更加美好、更加灿烂的未来!

(注:该文为多人合作研讨的成果,作者名称的顺序依据诸作者参与到该文研讨进程中来的时间先后排列。)

作者单位:合肥学院;合肥学院;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