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应当清楚地知道,改革,这绝不仅仅是剧种内部的量变过程,它还有着更为壮观的质变过程。我们现在的许多剧种,都是在不断的创新中产生的,它们大都是在打破了原有的剧种的框框之后才形成的,影响深远的国戏京剧就是在突破了徽剧的剧种界定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在剧种的疆界之前裹足不前,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么,就不可能指望有新的剧种的产生。

非常值得我们反复寻思的是,我们现在的传统戏剧剧团并不是十分地安心于对自己的剧种的保护,并不是非常满足于剧种的朴素形态,而是殚精竭虑地在寻思“发展”。昆剧团的人很想让昆剧变化一下,在艺术形式和内容上创新一下,比如增加一些西洋乐器等等,使得昆剧更加“适应”时代;京剧团的人也很想搞出一个什么“现代”派之类的京剧;其他剧种剧团的情况估计也与之类似。尤其耐人寻味的是,这种“改革”的努力还总是遇到难以逾越的困难。本文作者曾经和好几个不同剧种的剧团团长交流过,他们都显示出很有发展自己剧团所属的剧种而使之“现代化”的雄心,但同时又表现出无可奈何的困惑,大有抓住自己的头发登月亮的苦处。比较之后共同的问题是:改革的办法倒不是没有,但是一改,就会有人说不是原来的剧种了。因为剧团的剧种性质是既定的,一搞改革就有可能把原先的剧种性质给“改革”掉,这当然使得众多剧团的领导人望而却步了。

实质上,这正是我们在传统戏剧改革中画地为牢的结果,因为预先设定了剧种的框框,改革的范围实际上也就几乎被封死了。我们本来构筑的就是防御性的工事,但是,我们的官兵们却并不安心于呆在工事里死守,这种迫切的进取精神是值得赞赏的。但是,假如我们没有调整好攻守态势而贸然进攻,那就可能要犯一种战略性的错误了,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我们应当清楚地知道,改革,这绝不仅仅是剧种内部的量变过程,它还有着更为壮观的质变过程。我们现在的许多剧种,都是在不断的创新中产生的,它们大都是在打破了原有的剧种的框框之后才形成的,影响深远的国戏京剧就是在突破了徽剧的剧种界定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在剧种的疆界之前裹足不前,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么,就不可能指望有新的剧种的产生。这就仿佛是钻进了圆周率“π”的圈套里似的,似乎永远都在进步,你可以一直计算下去,这个数字永远都在增加,但是,你不应当为之太过惊喜,因为它永远也不可能进步到3.2。要想获得实质性的进步,那就必须打破这个圆周率的“发展”体系。(www.daowen.com)

说句比较直率的话说,我们多年以来的传统戏剧实践显示出,一方面,我们没有认清我们现行的剧团体制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现行剧团体制在剧种保护上的长处;而另一方面,现行剧团体制的不利之处却一直在发挥着作用,剧种的界定牢牢地捆住了艺术发展的手脚。可不是吗?现行的剧团体制实质上是一种保护性的体制,保存剧种是现行剧团体制的制度性优势,但我们却不安心、不满足于保护,我们拼命地寻求革新。革新当然也是一件大好事啊!但我们又被现行剧团体制的不利之处给牵制住了,我们的革新又不敢冲破剧种的限定。看来,这个革新的结果也确实不可能“新”到哪里去。

多年的传统戏剧发展实践告诉我们,假如我们再这样画地为牢似的在剧种体系的“圆周率圈套”里拼命地寻求“发展”,那么,我们不仅不能够得到发展,相反,我们还有可能丢掉原来的传统。邯郸入学步,没有学好新步法,反而自己都不会走路了。这也就是说,假如我们继续维持目前的剧院、剧团格局不肯变更的话,我们不仅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我们也难以做到原汁原味地“守旧”。我们之所以说出这样的话来,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哗众取宠。我们现在几乎所有的剧团都嚷着要改革,但是,效果如何呢?报刊上似乎也经常不断地传来某某剧团正在进行某种某种新尝试的消息,但是,究竟有多少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到底有多少真正地站得住脚?我们搞出来多少真正有价值的新东西?我们真的找回了市场,找回了观众了吗?事实上,我们没有拿出多少实质性的东西,而另一方面,原有的纯朴形态的演出却已经几乎绝响了。近百年来,我们发现过哪个剧团还在进行剧种原初面目的演出?多少年来,我们的传统戏剧演出动不动就喜欢用色彩绚烂的灯光、豪华的舞台布景以及掺杂着西洋乐器的交响乐队等等来眩人耳目,极少看见有反其道而行之的。我们并不是不欢迎或者根本上反对这种“豪华”演出的尝试,不过,我们何必要一拥而上呢?其实,至少是就目前的状况而言,那种使用一桌一椅、一面小鼓和两把二胡所进行的原初形态的传统戏剧演出却更是我们许多人,尤其是我们戏剧研究工作者们迫切地想要观看的。我们很想了解在过去的那种“贫困”状态之下的传统戏剧演出中,演员是如何通过自己的表演把艺术的时空呈现在观众们的眼前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