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我们现代人并不是十分了解过去的剧团(或者叫做戏班子)原则上是没有剧种的限定的,或者说,它们并不像我们现在的剧院、剧团这样把剧种属性界定得如此严格。清代官方曾经主要从有利于伦理教化等方面的考虑而鼓励昆剧,打压其他地方戏剧种,但是,总体上来说,过去的剧团一般都是民间性质的,官方对于剧团的剧种属性极少干预,更不用说去限定它了。剧团的剧种性质是自然形成的,并且也是自然变化的,剧团的剧种性质是随着演出市场的变化而处于相对稳定而又不断的变动之中的。比如说,近代上海地区的舞台上最先流行的是昆剧,那么,这个时候在上海演戏的当然应当是“昆班”,按照我们今天的说法,这些所谓的“昆班”实际上就是“昆剧团”。然而,过不了多久,徽剧在上海地区就大大地流行了起来,很快就压倒了唱昆剧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些原先唱昆剧的演员当然也就无法维持下去,他们或者跳槽到唱徽剧的班子里与徽剧演员同台演出,或者干脆改唱徽剧。这样,上海的剧团自然而然地就由“昆”变“徽”了。再过一段时间,徽剧又不行了,它又被先前进入北京并在北京起了变化的“新徽剧”即京剧给打败了。那时候,剧种的兴衰沉浮市场说了算,观众是上帝。所以,上海地区的徽剧团很快就要求京剧演员来自己的戏班里“搭班”,或者徽剧演员干脆进入京剧班子改唱京剧,以至于在一段时间里,上海流行起来“京徽同台”或“京夹徽”的“二不像”来,由此促进了“海派京剧”的形成,促进了剧种的革新发展。
过去剧团的民间性质决定了它们必须面对市场,决定了它们必须面对观众。不管你上演什么,首先要让观众喜欢,观众不来看你的戏,演出赚不到钱,那演员真的就得饿肚子,所谓的“戏班子”也就不得不自动解散。
如果说过去的剧团体制是市场决定剧种,那么,我们今天的剧团体制则是剧种决定市场。我们现在的剧团基本上是官方性质的,剧团的剧种性质也是政府给定的,原则上,京剧团只能排演京剧,黄梅戏剧团只能排演黄梅戏,庐剧团只可以演出庐剧,很少有例外。因为有政府财政等方面的扶持,演员总会有饭吃的,剧团一般倒闭不了。(www.daowen.com)
过去的那种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的民间性剧团(戏班子)体制,其有利之处在于始终面对市场。因为事实很清楚,不重视市场,不考虑观众的趣味,经济上就没有出路。所以,它们必须常演常新,这就往往能够促进剧种的发展,促进新的艺术样式的形成;而其不利之处则是在于难以保存剧种,观众喜欢什么就上演什么,“捡了西瓜丢了芝麻”。我们现在都知道,其实,这个“芝麻”也许暂时失去了观众,但是,其文化的价值仍然是客观存在的。就拿昆剧来说,它曾经在演出市场的竞争中输给过徽剧,后来则更不是京剧的对手,但是,它是不是就没有价值了呢?它是否就应当被人们遗忘了呢?不,昆剧的艺术价值是我们众所周知的,它不仅没有被遗忘,相反,在中国现有的数百个传统戏剧剧种当中,它率先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前不久才发生的事情。
我们现在的官方性质的剧团体制恰恰与之相反,其有利之处是在于它便于对现有剧种的保存,因为剧团原则上不再为自己的生存而发愁。我们现在的剧团一般都冠以“某某”剧种的称号,所以,这些剧团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被定性了,它们一般地不会演出与自己既定的剧种不同类型的戏。不难理解,当前的剧院、剧团体制对于保存现有的剧种是有着显而易见的优势的。而现行的剧团体制的不利之处同样是显而易见,它容易造成对于市场的忽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