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普通高中薄弱学科建设: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普通高中薄弱学科建设: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语文课上进行研究性学习,必须做到“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其中重要的是确立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可见,研究性学习是与叶圣陶老先生教育思想的交融。在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中,不必也不应该让学生循规蹈矩,而应该率性自然,充分相信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由组合,避免教学时间和空间“集装箱”式的程式化,使师生都缺乏个性化的选择和自由。

普通高中薄弱学科建设: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去研读语文材料,通过已有的知识和新知识的整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来掌握语文规律,获取语文知识,实现自身的提高与发展。在语文课上进行研究性学习,必须做到“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179页),其中重要的是确立学生参与的主体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的行为具有明显的包办性,即教师的讲解、演示代替了学生的表达与练习,整篇文章都被教师拿着一把“手术刀”条分缕析地讲解,学生在课堂上则成了接收支离破碎空洞说教的容器。21世纪的课堂教学,教师应该去组织学生学习,去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去激励学生大胆地探索,去促进学生寻求合理的答案;21世纪的课堂教学,学生应该在学中发问,在疑问中查阅资料,去验证,去研究,去创新。叶圣陶先生早年也曾指出:“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讨论,不再是一味讲解。”可见,研究性学习是与叶圣陶老先生教育思想的交融。现以人教版高一教材《简笔与繁笔》为例谈谈两者的融合。

首先,单元训练重点的落实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叶圣陶老先生说:“看整篇文章,要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走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段路,好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乱走的。看一篇文章,要看怎样开头的,怎样写下去的,跟着它走,并且要理解它为什么这样走。”(《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144页)。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把握文意,理清思路”,从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有二:一是借助标志——上下文照应,衔接的词语;二是各种文体的特点。学生自己去阅读文章,通过揣摩发现:本文与前几篇课文不同,本文的思路应根据议论文的文体特点为提出问题和论证问题的总体结构。“可以具体地谈谈吗?”学生进一步阅读、分析,于是就有学生答道:“第1~3句为第一层,提出观点,第二层为第4~10句,论证观点。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仅仅如此吗?”学生在愕然中深入地阅读、思考、讨论,终得出“4~7句为第一小层,讲道理,8~10句为第二小层,摆事实证明”。这样,层层剥笋,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去研究,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发现,让学生在交流中去修正,让学生在讨论中去补充,让学生在争论中去完善,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和作者之间以“文本”为中介的对话,而不是与教师的对话,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读本成为阅读的客体,教师成为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体现“语文教材无非是些个例子”(《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152页)。

其次,解决问题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自己的反复思考来进行。学生在理清了思路之后,教师用投影仪打出“本课对简笔与繁笔的关系的辩证论述表现在哪些方面?有何意义?在书上找出例证和引证,为什么作者论证观点的过程中,先用例证法,后用引证法?文艺随笔,既要简洁,又须生动,你能以课文中的哪些例子所用修辞手法来证明文章的这一特色?”三个问题,让学生选择对自己有启发的、有感触的问题进行研究。一时间,有的注目书本,有的在书上圈点批注,有的凝神思考,有的查阅相关的学习资料……一会儿,学生争先恐后地站起来侃侃而谈。有的补充,有的针锋相对,各抒己见,滔滔不绝。如此充分地让学生各抒己见,对他人的观点、说法可赞成,亦可反对,还可以修正。这样,既让学生系统地学到了知识,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还让学生在研究中增加了信息量,在讨论中碰撞出新思维的火花。

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提出研究方向,让学生自己来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如“课文中哪些地方以简胜繁?哪些地方以繁胜简?前面所学呢?自己的作文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进入热烈的阅读讨论中,教师此时则仅可在“讨论进行的当儿,有错误给予纠正,有疏漏给予补充,有疑难给予阐明”(《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179页)。这样,学生有了充分的自主权去寻疑求真,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言语品质等都得到积极、主动的锻炼和提升,渐渐地步入“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地去探索”(《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152页)之境。

再次,解决问题过程中,如方法的选择、材料的运用等都由学生自己来确定。不论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解决,教师都不宜直接介入,仅仅只是在“愤”“悱”之时给予一点适可而止的点拨而已。至于学生使用什么方法,是钻研读本,查阅工具书,还是翻阅参考资料……都不要去直接干涉,千万不要使学生的心态犹如林黛玉初进大观园那样“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一步路”。教师应该让学生大胆地研究,即使提出一些诸如“微型小说为什么畅销?”“为什么一句话新闻那么吸引读者,这是不是‘简’的妙处?”等问题,教师也应该见“怪”不怪,因势利导,充分保护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人,对于新奇事物总是主动地进行研究,提出种种怪问题并寻求问题的答案,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好奇心、求知欲不仅是激发科学家、发明家不断进行钻研与创造活动的重要品质,而且也是学生主动探索、反复思考问题的强大内部动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问题,使学生在交流中展示自己的研究所得,在交流中碰撞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体验收获的喜悦,在交流中看到自己的差距与浅薄,在交流中激发进一步阅读研究的兴趣。

最后,研究合作的对象由学生自由组合。在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中,不必也不应该让学生循规蹈矩,而应该率性自然,充分相信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由组合,避免教学时间和空间“集装箱”式的程式化,使师生都缺乏个性化的选择和自由。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前后左右,甚至自由组合座位进行研究,以便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从而锻炼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自学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以及社会交流的能力。

以上四点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旨在通过已有知识和经验并重的主体性研究活动来实现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事物。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更加具有主体性和创造性。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并且持久,对于与研究性学习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有着更深刻的认识,使研究性学习内容相关的旧知识得以充分融会贯通,对于与研究性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能充分地灵活运用——从而容易产生极为正确的、合理的,甚至是全新的观点,得出意想不到的结论,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苏霍姆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语文课堂学习这一主阵地的重要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习的研究性。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以现有的知识为起点,促进学生以问题为中心,组织学生以讨论为交流信息的方式,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的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实践能力为根本目的,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提升综合素质,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附教案

简笔与繁笔

教学目标:

1.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思路,提炼中心;

2.搞清简笔与繁笔的关系,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3.恰当地使用语言;

4.辩证地分析问题;

5.认真对待生活,认真对待写作。

教学重难点:

1.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作者思路;

2.培养辩证分析、总括的能力。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

繁简问题不是单纯的文字多寡的问题,历来都引起文章家的重视。众多文学大师的作品都可以让我们看到简有简的妙用,繁有繁的好处。只有真正做到繁简“各得其宜”才能“各尽其妙”。本文就是从这个角度展开论述,同时又紧紧围绕正确理解的简练,正确提倡简练的辩证观点逐层深入,直到对现今作文的病症作针对性的治疗。

本文的标题是并列式的短语结构,属于论题型,表明论证的范围是简笔与繁笔的辩证关系。这已是一个老话题,但又是一个难题。应繁却简,则内容贫乏枯燥无味,应简却繁则内容烦冗,累赘难堪,如何才能做到繁简各尽其妙呢?文中会有答案。

读书边思考,讨论,归纳。(www.daowen.com)

(1)文章的第一段一共10个句子,哪几句提出观点?哪几句是论证观点?

(2)论证的部分中又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分别论证的是什么问题?

(3)以第一段的层次结构分析为例子,划分文章的整体结构。

第一部分(1~5段),论述简笔与繁笔的辩证关系。

前人主张——

提出观点——

补充观点——

概括文学大师们的简笔、繁笔。

例证:简笔范例——

繁笔范例——

第二部分(6~7段)说明“重议”的原因。

现今创作上的问题——

提出主张——

读第三段

(4)分析第5段。

(5)本文对简笔和繁笔关系的辩证论述表现在哪些方面?有何意义?

(6)通读全文,揣摩思考:在书上找出例证和引证,为什么作者论证观点时,先用例证法,后用引证法呢?

(7)文艺随笔,既要简练,又须生动。你能以课文中的例子、所用修辞手法来说明文章的这个特色吗?

(8)赏析:

①“回头看这月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如何以简胜繁?

②“于是看小旦唱……还没有来”,如何以繁胜简?

(9)回文咀嚼、品评:

①《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多次出现“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一句,是否重复啰唆?为什么?

②《记念刘和珍君》中“我没有亲见……于是死掉了”一段是繁笔还是简笔?是否恰当?为什么?

结语:真感情是好文章,咬文嚼字插翅膀。分清对象与环境,情思文采俱飞扬。

作业:33页第2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