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提升普通高中薄弱学科建设效果

提升普通高中薄弱学科建设效果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语文教学呼唤目中有“人”的教学,需要重新确立“课堂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应成为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关键,并坚守“学生是主体”的理念,形成一种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课堂教学的对象是一群成长中的孩子,而以学为本的教学思想,实际上就是知识的人本化,是以学生的认知与重建为前提的。课堂,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才不失一堂“以学为本”的有效课堂。

提升普通高中薄弱学科建设效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由此可见,高中语文教学不再是单纯的应试教学,也不再是单纯瞄准高考,而是瞄准人的成长和终身发展,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基础,也是人本教育的基本体现。语文教学呼唤目中有“人”的教学,需要重新确立“课堂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

现代学习化社会需要培养适应现代学习化社会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人才,需要教师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转变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与时俱进,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其核心是充分尊重学生在个性、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使现代课堂教学在为学生今天的学习(或成长)服务的同时,还要为学生明天的可持续发展奠基。“以学生为本”应成为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关键,并坚守“学生是主体”的理念,形成一种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课堂上,学生无须正襟危坐,不必洗耳恭听,无须规规矩矩地举手等待喊到才能发言;可以直抒己见,可以相互争辩,甚至可以哭,可以笑,可以拊掌,可以向课本、向教师质询。在这种氛围中,教师对学生没有强求一律的规则,没有“齐步走”的要求,只有师生相互尊重的平等对话、自由的讨论;在这种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都遵循“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原则,教者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学者学而不厌、孜孜以求,课内外充满和谐与温馨。

现代教学要求教师的教学工作不仅是传授知识,也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组织学生学习,指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课内外的一切学习活动、实践活动和社会活动;指导学生学习,既包括教师在课堂内“教学生学”的传授知识的工作,又包括教师对学生在课内外的一切学习活动、实践活动和社会活动中所进行的传授、点拨、启发、暗示等有意识的指导工作。此外,现代教学还要求教师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的认识与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当然,强调学生本位并不否认教师在现代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是要明确现代课堂教学首先是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的。“以学生为本”的现代课堂教学应首先着眼于学生学习的实际起点,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起点来确定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起点,帮助学生走进课堂、走进文本、走近主人。首先,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力量,变“问题学生”为优秀学生。例如,教学《再别康桥》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变化,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让学生一边听着声情并茂的朗读,一边用心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如,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份小问卷,包括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两部分,由学生自己和组员分别完成,测试的内容是学生“梦想”的情况。通过主、客观两方面的调查,每个学生的梦想都可以得到比较客观的评价。有了这个基础,再开始授课;这篇课文结束之后,还可以组织一个“拥有梦想”的活动,要求学生以如何实现梦想为基础,发表自己的意见。再如,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教师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是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个问题难度较高,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开启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其次,要营造开放的课堂氛围。开放性是创新性的前提,教师要从学习形式的开放性、学习空间的开放性和师生关系的开放性等方面进行努力。课堂是学生生命的组成部分,努力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益,就是尊重学生生命的具体表现,就是提高学生生命的质量。教师讲课应起到答疑解惑和启发诱导以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小说课堂教学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是“不悱不发”而不是生硬的“填鸭式”的灌输。以学生为本,既要着眼于课本知识的落实,更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应把文本的课堂转化为经验的课堂、生活的课堂,启迪智慧,催生思维,启蒙思想。例如,节选自《红楼梦》中第三十三回和第三十四回的《宝玉挨打》,即“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宝玉挨打”是小说上半部的一大高潮,写出了宝玉和整个封建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随着文中导火索的铺设引发了这一场不可避免的冲突。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把握,就得给他们理清思路。教师可以首先设计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导语:“《红楼梦》以惊险情节见长,其艺术成就及思想价值均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极致。我们这两节课就以小说中‘宝玉挨打’的片段为例,体味其情节波澜的设计之妙。”然后先以导读为主,教师让学生对小说赏读的一般规律进行阐释,指导学生遵循规律,理出全文线索。最后以讨论为主,教师提出恰当准确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时可进行点拨式赏析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创设探讨氛围,提高学生的赏析审美能力。这样借助教师的教学激活知识和播种活的知识,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创造性的探索活动,使“学生的知识”获得“生成和生长”。当然,一个班的学生有些问题少一些,有些问题多一些,是正常现象,教师必须认识到这只是暂时的现象。教师可以分层次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思考作答。不论是哪一部分学生,教师都必须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做到一样热爱,一样关心,一样对待,一样表扬,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到老师的感情,在课上有所收获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一群成长中的孩子,而以学为本的教学思想,实际上就是知识的人本化,是以学生的认知与重建为前提的。一堂课的质量,不是看教师讲了多少,讲得多精彩,而是看学生能获取多少,能启迪多少,有多少能帮助学生成长的知识与智慧。“教学相长”应该是一个生动的概括。课堂,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才不失一堂“以学为本”的有效课堂。例如,在学习鲁迅的小说《祝福》一课时,对于祥林嫂之死,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祥林嫂是道貌岸然的鲁四老爷害死的”“是柳妈害死的”“是恶狼的过错”“是在庙里捐门槛不成的巨大打击下而死的”……学生各抒己见,为彼此的观点找论据、提不足。教师根据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实际反馈情况再作出动态的、实时的调整,然后,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中得出“是罪恶的封建制度残害人”的共识,水到渠成地实现了教学目的,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促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可持续性、全面和谐发展。(www.daowen.com)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体,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将合作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融为一体,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教学《赤壁赋》时,教师提供背景资料和进行理性分析诚然重要,但要想真正让学生亲近作品,更重要的还是教师自己要忘我地投入文本,即“入境”袒露自己的心声,与作者真情交流,将作品和人物的美感充分演绎出来,以此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用心与作品对话,而不是告诉学生诸如作品美在哪里之类的理性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先选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和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以深情的语调向学生介绍苏轼少年时即以策论名满天下,成年后却因同情民生疾苦、从实际出发、坚决维护老百姓利益而先后触犯王安石司马光,因而一再遭受贬斥的经历,再读他苦涩中见旷达的日记小品,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名句,或怀念亡妻“不思量,自难忘”的款款深情,乃至带着神往之情模仿苏轼豪迈飘逸的笔迹……从而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有血有肉、可亲可敬的东坡居士形象,而绝不只是硬塞给学生一个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文化偶像,要他们顶礼膜拜。当学生有了这样的认知和情感准备后,投入地吟诵体悟“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才可能是自觉而真挚的。如果学生对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的字号、籍贯之类的知识还有必要强迫他们死记吗?这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感知那些经历千百年时间洗礼依然炽热高贵的灵魂,和他们一起探讨如何秉笔直书自己的历史。

课堂不仅要解决学生的问题,更要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上要解决学生的问题,教师就必须了解学生,学生中的问题是一个人的问题还是多数人的问题,是记忆性知识问题还是理解知识性问题,是基础知识问题还是提高创新问题。例如,在《荷塘月色》教学中,学生对“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不好理解,教师就可以通过文中描绘的那一幅幅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等清新美丽的景象,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淡淡月色下荷花的飘忽,水气、叶色、月光交相杂糅的朦胧。朗读前先让学生听教师范读体会该怎样读,才能让学生正确把握意境,让学生讨论后再明确:语气要舒缓,语调要适中,停顿要合理,这与作者想排遣心中烦恼、月夜独游荷塘、陶醉于美景中的情境相吻合。读重叠词,就要读得轻缓舒徐,音律要更协调。但是语调中不能带有压抑和沉郁,更不能太活泼轻快。感情重音的把握还应落在文中几个富有极强表现力的动词上,读出动作出现的过程美,体会其无可替代之效。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语句,更要让学生细心品读安谧、恬静、柔和、朦胧之美及作者已陶醉其中的那种细腻的情感。学生自然悟出《荷塘月色》中的第一段“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的“带”就值得玩味,既与全文宁静气氛相一致,又道出作者淡淡的忧愁,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文章呈现的这种主客观情境,蕴含“轻柔”“随意”双重意味。爱子即将入睡,妻子正“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容不得发出任何响动。综上所述,只有课堂难度适中,学生才有思考的空间,才能去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解决学生问题,有助于让学生提出带有一定质量的问题。上课形式优劣的标准唯一,即是否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和是否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以学生为本,必然要求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缺少其中任何一条,就不是以学生为本,也不可能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赋予发展丰富的、科学的时代内涵,为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价值基础。所以,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以学生为本”的现代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