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语文教学的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室为空间,主要靠教者向学生灌输。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如此,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也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开发与应用学以致用的教育技术,促进教育手段现代化,关键在于构建学以致用的教学结构,为实施新课标提供技术支撑。
张志公先生曾大声疾呼:“学习语文,要非常快,非常明确地学以致用,学了就用。要在两个方面有点突破性的方法:一是在效率上有所突破,二是在致用上有所突破。”因此,学以致用的教学的理念就是开发现代教学技术,构建学以致用的“三段四步”教学结构,借助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技术广泛地应用于课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1994年,美国就将教育技术定义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料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理论实践。学以致用的现代教学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②学生地位的转变。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发现者。③媒体作用的转变。媒体将由辅助教师演示、讲析的工具最终转变为学生手中的认知工具。④教学过程的转变。教学过程由传统的“教者传授学生听讲、记笔记、复习笔记、考试检查”转变为“创设学习情境,学生主动探索、协商、讨论、意义建构”。
教育技术经历了传统教育技术的口语、文字、黑板、粉笔、挂图、模型和实物等发展过程,媒体教育技术(摄影、幻灯、投影、无线电广播、电影、电视和语言实验室等)现在进入了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技术阶段,这必将给教学技术领域乃至整个教学领域带来一场巨大的变革。与时俱进的学以致用的教学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是运用现代教育理念设计并借助多媒体实现多媒化,以其多重感官刺激、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信息传输质量高、应用范围广、交互性强而步入课堂、走进教学、激活课堂教学的活力。
学以致用的教学技术是开发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学以致用的教学结构,遵循“渐进分化,综合贯通”的育人原则,具体化为“三段四步”。“三段”中“教”为基础,给学生以规范。“四步”以传授性学习为主,帮助学生认识特点,懂得学习方法,给学生一个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的规律、方法、途径,以求诲人必以规矩,让学生可以操作。“学”为强化,是“教”的延伸与提高,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的探究性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特点,模仿“教”,尝试运用“教”的方法组织学生通过自学,训练阅读技能,让学生去探究新知。对于“教”的“四步”也应该灵活处理,应通过从“教”中走出来,以形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用”在学生基本掌握技能后,独立运用所学阅读技能,大批量地阅读。灵活的层递性教学程序以研究性学习为主,教师只作适可而止的点拨,重点为促进学生研究,此时应走出“教”的程序。针对不同的文章灵活处理,不必也不应该“心为形役”。
依据“教”“学”“用”三段,可以按文体分成单元,以单元阅读为重点,可以分年级进行,如高一以“教”为主,高二以“学”为主,高三以“用”为主。还可以据此自编以学以致用为目的的培养核心能力的校本教材,进行系统的课程、教材改革,完全可以根据教学对象因材施教,这些无不具有广泛性、灵活性和实用性。
“四步”指具体的课堂教学结构,为预习审题、略读感知、精读理解、总结升华。“三段四步”是一个整体,它们是相互渗透、互为依托、循环往复的。具体的教学时,教师不能死板,心为形役,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针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例如,教学《沁园春·雪》时,针对诗歌的文体特点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在精读理解中,可以充分运用阅读教学技术,在读上下功夫,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中让学生去读、思、悟、品、读、诵,让学生于反复玩味中进入诗作的洞天福地,领悟诗歌语言的奇妙之处,自然地咂出诗歌的“个中三昧”,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赏析的能力,让学生进入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至情至真的境界,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又如,教学《简笔与繁笔》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程度,教师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让课堂教学充分表现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再如,教学《荷塘月色》时,学生从总体升华中归纳出写景抒情散文的特征和写景抒情散文的学法,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和促进下,自己去查阅资料、处理信息、归纳总结,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学以致用教学技术构建的“三段四步”有利于夯实双基,固本强基。预习审题。对于生字新词,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大意,而且还要探本求源,从字根抓起,以扎实双基,不让其流于形式,搞花架子,形成空中楼阁,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略读感知对落实单元教学重点和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教学《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课文按什么顺序来组织写作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作者赏荷的目的何在?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的疑问略读就落实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整体感知。至于第三步精读理解,对佳词丽句的赏析和巧用修辞的教学设计,则更是落实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揣摩语言。如此学生自然地辨析了词句的深层含义,品味出了语言的感情色彩,更好地理解了语言的表达作用,加深了对课文思想内涵的理解,逐步提高了阅读能力。假如没有这些扎实的双基教学,教学活动就成了海市蜃楼。(www.daowen.com)
学以致用教学技术构建的“三段四步”有利于培养学生读书的能力,杜绝高分低能。学以致用的教学机制是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学以致用的教学机制,从而保证“三段四步”这一形式。
首先,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预习审题,学生通过对生字新词探本求源的训练,养成查阅工具书、资料甚至网上查询的习惯和能力,特别是对义项等所需资料的甄别筛选,无不对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有所裨益。精读理解,总结联系生活实际为什么选这而不择那,日积月累,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荷塘月色》中对各种荷姿的择取等。
其次,它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具体化为课内向课外延伸的迁移能力。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叶圣陶老先生说:“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读同类的书。”今天的课文,是明天的例子。例如,教学《简笔与繁笔》时,教师设置“课文中哪些地方以简胜繁,哪些地方以繁胜简,前面所学呢,自己的作文呢?”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立足于课堂,既看到课本,又顾及它文,还联系自己的生活。又如,学完《荷塘月色》再读《野荷》岂不是一种迁移。
再次,它锻炼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协调能力。根据心理学研究,多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要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例如,视觉与听觉同时感知的信息要比单用视觉或听觉更全面,更深刻,也更有利于保持。学以致用的教学技术正是以多媒体技术为载体,在有限的时空内,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协调参与,眼看、耳听、手写,“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最后,它培养了学生联系生活、调动积累、理清思路的能力。学生并非只生存在四角的天空下,尤其是信息化的今天,如何将学生的生活储存与课堂联系起来,这正是学以致用的教学技术借助多媒体的优势。例如,对《荷塘月色》中的几个传神的动词,均用不同语调加以强调,使学生体会文章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月色、水气交融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了解该文章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的意境,学生则豁然开朗。
朱熹曰:“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探究,某只是做得个引路的人,做得个证明的人,有难处,同商量而已。”作为引路的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教师唯有构建学以致用的教学结构,才能实践新课标,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效率,培养出21世纪需要的合格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