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创新思维的温床。
“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如是说。什么是想象力?想象力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创造新形象的能力。想象力是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核心,人一旦失去了想象力,创造力也会随之枯竭。牛顿也指出:“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能做出伟大的发现。”阅读感知描写性语言时,要对语言文字有所感受,就必须进行想象,阅读语感训练的想象是再造想象,可读前想、读中想、读后想。带着问题读读想想、想想读读,都是感知语言材料的好办法。
想象力是创造的先导和基础,任何形式的创造都离不开想象。因此,必须重视想象力的培养。想象力的培养也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丰富感性知识,拓宽知识面,储存大量表象。实践证明,谁的知识面广,经验丰富,尤其是感性知识经验丰富,谁的想象力就丰富。常言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丰富的表象积累,又何来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呢?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电化媒体创设情境,达到视听结合,调动多种感官参与,丰富感性知识的目的。例如,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在学生初步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请学生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让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通过音乐,在梁祝和焦刘之间构建起与封建礼教进行斗争的联盟。又如,教学《春江花月夜》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春江花月夜》古筝音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想象一幅夜景,并据此想象作文,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不能只是教师绞尽脑汁地讲授写作技巧,学生搜肠刮肚、搔破头皮地臆想杜撰,无感何以有情?无情又何以感人?
第二,充分利用语文手段,强化表象的储存。叶圣陶老先生指出:“学校里的语文教学应该语言和文字并举。以语言为门径,以文字为重点,达到语言和文字都提高的目的。撇开语言教文字,是一种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多走入了重文字而轻语言的“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的误区。
在阅读教学时,凭眼观文字,凭口读出声,凭耳接受信息,凭脑勾起想象和产生联系,形成表象,从而进行储存。阅读时应抓住语言文字描绘的表象,运用过往知识和情感经验对人物的外貌、活动细节及其变化过程乃至景物的层次、方位、距离,事物的动静、色彩、音响等进行形象的感知。在脑海里形成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立体画面,使之具体、生动、形象。
当然,仅靠课内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延伸到课外,使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来加强表象的积累、贮藏,可利用课前3分钟进行词语妙联、成语接龙、对对联、画脸谱等活动,还可组织开展读书座谈会、评书评报会、辩论会、阅读竞赛、摘抄、办手抄报等或定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编讲故事、文学形象评点、影评、自改互改、自评互评作文等活动。扩大表象储存,也可以走出课堂,开展调查活动、观察活动、角色创造活动、科技小制作活动等。这些都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想象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及动手创造的能力。(www.daowen.com)
第三,发挥课文的示例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指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材料里面蕴含的境界和情调。尤其是在读描写性语言时,教师更要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新的感受,从而体会文章的意境,达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目的。
有的课文以情取胜,情在境中、境中见情,令人遐思。例如,《林黛玉进贾府》里面“赤金盘螭璎珞圈”“豆绿宫绦”“束发嵌宝紫金冠”“二龙抢珠金抹额”等不易理解,影响学生的学习进度。教师可以选择相应的图片和视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出来,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图片,有了真实的视觉体验,更能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学习起来自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在学习《兰集亭序》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王羲之的书法,让学生从他那刚劲有力的书法中去感受他的欢乐和感慨。通过多种感官刺激,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学习效率,塑造生动具体的形象,产生激发学习兴趣的强烈吸引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移情的效果,让学生从字里行间里看出情调,加强再造想象的培养。教学中,学生可在读前想、读后想、读中想,带着问题读读想想,从而达到对语言文字深层次地感知与把握,从而实践了鲁迅先生的“从字里行间里看出字”。
第四,创造想象——想象作文训练。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任务,在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与再造想象在展开想象时活跃着的都是形象的本身,而且都是根据已有的关系建立新的形象。有了前面的再造想象的积累与储存,再运用于作文之中,可谓水到渠成,信手拈来,时时展现创造想象的火花,生创造想象之果。
例如,《项链》戛然而止的结尾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主人公将来的命运如何?为何造成如此结局?让学生展开讨论,或根据自己的理解续写结尾,诉诸笔端,既体现了再造想象,同时文中的想象也无不是创造想象之花在开放。当然,想象作文,更要让学生插上一对想象的翅膀。许多想象看起来是超现实的,他们可以想象出许多自己尚未直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甚至创造出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奇特形象,诚如诗人雪莱所言:“想象是创造力,也就是一种综合的原理,它的对象是宇宙万物和存在本身所共有的形象。”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概括一个故事,甚至一首诗,让学生展开想象,写出具体情景、情节和人物形象,还可以根据所给作文材料,拟订开头,练习结尾,让学生捕捉创造火花,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想象。这样既放马纵横,又束之以规范,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开发,得以发展,让学生思维之花遍地开放。
第五,培养好奇心,鼓励合理虚构(想象)。心理学家米德这样说过:“一个20世纪的儿童发现,在直角三角形里,勾股边的平方之和等于弦边的平方,那么他就完成了跟毕达哥拉斯一样的创造性劳动。尽管这个发现对于文化传统来说等于零。”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更应该改变现实中那种见物不见人、见书不见人、见文不见人、目中无人的教育,要在教育中发扬人文精神和人本意识。正如曾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的中国物理学家杨福家所言:“不要把学生脑袋拿来填进知识,而应把它当作被点燃的火种,教师的自身是点火种的人。”因此,对学生的好奇心的激发就成了一名教师的当务之急。好奇心是发展想象力的先导和驱动力,教师应该随时随地引导学生对任何事物都要十分留神、观察和研究,并善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一般来说,好奇心越强烈,想象的内容就越丰富,想象力自然也就越强。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更要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虚构、想象。例如教学《天狗》时就应该让学生想象一会儿把月来吞了、把日来吞了、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一会儿成为月的光、日的光、一切星球的光,一会儿又燃烧、狂叫、飞跑,而且在神经上飞跑、在脊髓上飞跑、在脑筋上飞跑……用天狗气吞宇宙的非凡之势来抒发内心豪情,激励学生神往。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师;培养学生好奇心的教师,是一个面向未来、创新与未来同在的教师。真正体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