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发散思维的培养:教学《荷塘月色》中的作业差异化

发散思维的培养:教学《荷塘月色》中的作业差异化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例如,教学《荷塘月色》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应用求异思维后,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布置不同的作业内容,即部分语言表达能力强并拥有较强逻辑思维的学生可以尝试创作一篇散文,散文的题目、内容都可以自拟,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学生对求异思维的重视;而对部分写作能力和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可以引导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内容围绕散文写作手法和特点展开,加深学生的体会,使其对知识点有更加深入的掌握。

发散思维也叫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是在思维过程中对所得到若干概念的重新组合,发散(辐射)出两个或更多个可能的答案、设想或解决方案。简而言之,发散思维就是多角度的、多侧面的、具有能动性和变通性的思维方式。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是填鸭式的,抑制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发散思维。“题海泛滥,日胜一日;答题技巧精而又精,批判思维,创新思维,日亏月损。”而那种过分依赖演绎的教学使学生跳不出教材和教师的手心,模式化的教学压抑了学生。

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任务是给学生创造一个“海阔天空”的环境和“异想天开”的氛围。根据发散思维的特点,以一个问题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和思维定式,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或侧面进行思考,让思维多向流动,以便获得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进行培养:

第一,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尝试带领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突破教材和教参的一些条条框框,突破思维定式,实现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对完璧归赵的叙述,历来为人称道,而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却对此产生了质疑,作《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全盘否定。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一些有争议的问题的意识。《读孟尝君传》,作者王安石就是这方面的成功代表,使人耳目一新,得以重新认识孟尝君其人。教学《俭以养德》时,教师可以从诸葛亮的原文《戒子篇》入手来进行教学,以本求源,从而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这是那种拿着“手术刀”条分缕析,让学生接受支离破碎的空洞说教所不能比拟的,真正实现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第二,根据同一作文材料多角度立意。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介绍《雷雨》这篇文学经典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话剧的形式进行演出,让学生自主揣摩每个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体会曹禺的写作意图。或者教师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人物角色,提升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例如,教学《荷塘月色》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应用求异思维后,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布置不同的作业内容,即部分语言表达能力强并拥有较强逻辑思维的学生可以尝试创作一篇散文,散文的题目、内容都可以自拟,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学生对求异思维的重视;而对部分写作能力和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可以引导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内容围绕散文写作手法和特点展开,加深学生的体会,使其对知识点有更加深入的掌握。(www.daowen.com)

第三,对阅读材料进行仔细推敲,查看有无疏漏之处,对课文相关之处进行分析、比较、鉴赏、评价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教授《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可以结合文章特色,紧紧围绕贾府中各个人物的性格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根据自身对人物的理解进行角色扮演,进而让学生感受、分析人物性格。在完成情境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适当向学生讲解历史研究中对于贾府人物性格的定位,然后结合学生的性格分析,探究不同思考角度下思维结果的差异性,使学生对内容有更为深刻的理解,锻炼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四,从文章的情节、层次结构、表达手法等入手来进行补充。例如,教授《项链》时,在赏析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根据人物性格特点在原有的基础上展开充分的想象,如当路瓦栽夫人在得知事情真相后,她的命运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又如,在教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教师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该词所抒发的游子羁旅天涯的惆怅情绪之后,把它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将作者的感悟诉诸笔端。

第五,对课文进行再思考,再创造。例如,教学《雨巷》时,学生对作者戴望舒的背景以及他的写作目的不了解,就会对这个诗歌有直线性的思维逻辑,虽然能从诗歌中读出作者似乎在江南水乡雨巷中等待着一个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即使雨巷是那样凄清和寂寥,但作者依旧那样彷徨地追求着。学生大都停留在表象的理解上。可是,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上来看,这撑着油纸伞的姑娘象征着作者的理想,她的一切在作者看来都是那么可望而不可即,甚至还带有一点悲剧的色彩。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歌主旨,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对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引导他们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也是对学生一次进行思想教育的机会,真正达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