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诗主题鲜明、直抒胸臆,比较好懂;有的诗很含蓄,把真意藏匿起来,以曲折或折射的方式加以暗示,需得费力揣摩。读后一类诗,要注意领悟,少作一些无谓的解释,也许会更接近或切合诗的真意。
三分诗,七分读。诗,读是重点,理解感悟是关键。刘勰曰:“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例如,读《登高》时,可以采用情读的方式。学生全身心投入,弄清重点,联系自己的生活阅历,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可品评其中一个约他的远亲吴郎没有来,诗人感慨万端、独自登高的意味。通过朗读,学生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境界,才能更准确地体会诗中的表现手法对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重要作用,从而受到感染。其教学模式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去读、思、悟、品、读、诵,以求诗歌的有效性教学。
读。范读,教师在音画图像的变换中范读,以帮助学生在“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孟子语)的音像情境中设身处地感受,促使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让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给学生一个整体感知。
思。帮助学生在默读、释读中抓住重点词、重点句子、重点修辞,认真思考和体味,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揣摩诗歌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例如,教授“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时,可以在多媒体的帮助下播放杜甫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让学生品味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让学生理解“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如此落实到语文教学的“根”,在字词积累中也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悟。别林斯基说:“诗人用形象和图画说话,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独特的意境、风格。”教师要帮助学生在朗读、精读中进入情境去感悟,从诗的意象创造的总体氛围中,把握它所要暗示或启迪东西,避免理解上的实指性,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例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秋季山中的黄昏美景。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如此清秋佳境,风雅情趣,自是流连陶醉,忘怀世事。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体现了王维自己的高尚情操与无忧无虑,表达了王维崇尚恬淡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彰显了王维亦官亦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佛形象。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其人生大志也隐藏在字里行间。同时,运用了多媒体呈现以上的画面,帮助学生变抽象为具象,促进学生的感悟。如此紧扣住诗中描绘的画面形象和诗人在画中营造的氛围,分析诗中所绘之景,领悟景中蕴含之情,分析情中表达的诗人之志,学生也就悟出了此诗的意境,理解了此诗的主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一种“猜测”的穿透力,通过意象的表面悟出它背后的深层意蕴,从而实现对重难点的突破与升华。
品。于研读、品读中品佳词丽句,反复琢磨,深入思考,结合实际,知其好在哪里,妙在何处。仔细品味,越品味越浓,越品越爱读,真正沉醉于其乐无穷的艺术享受之中,产生一种“沉醉不知归路”之感。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穷无尽的树叶纷纷落,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在无形中传达出作者对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沉郁悲凉的诗句,显示诗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从而使学生理解被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的境界,与作者产生一种情感上的共鸣。
读。教师可以借助课件帮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促进学生“以己意己志推作者之志”,以进入“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至情至真的境界;组织学生反复地读,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直读得有滋有味、如饮醇酒、如啜芬芳,体会诗情,拓展想象,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从而触摸到诗人的心灵,同诗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共振共鸣;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揣摩,推知体会诗人的心路历程,于自由读、抽读、齐读、分小组读、分角色读等口诵心惟中去品味诗人对理想境界的执着追求。
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是早有定见的。教师要指导、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作,明确课文的内容,理清课文结构与作者思路。在领悟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心体会诗作的精妙之处,多读多背,多想多记,于口诵心惟中积累词汇,形成语感,促进学生进入诗作的洞天福地,领略诗歌语言的奇妙之处,自然地咂出诗歌的“个中三昧”,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赏析能力。
鉴赏一首诗词,还少不了“三看一品”。
1.看题目——认识对象
借助诗歌的标题可以来推断诗歌的思想情感。例如,《春夜喜雨》表达欢愉喜爱之情(喜),《枫桥夜泊》表达羁旅愁思(愁),《悯农》表达对农民艰辛的同情(怜)。
2.看作者——了解背景
了解了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例如,杜甫,生于晚唐,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当时的社会,民不聊生,诗人的一生更是颠沛流离,因此杜甫的诗歌有忧国忧民的,也有对自己命运的感慨。
3.看注释——破解难点
注释一般交代创作的年代、缘由、背景,多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例如,姜夔在《扬州慢》序中说:“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小序对词作表达的昔盛今衰的感伤之情作了明确的概括。
品——意象。诗歌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只有领悟“意象”中的寓意,才能把握好诗歌的思想感情。常见的意象如下:
(1)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例如,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一句,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追求淡泊——君子隐士。
(3)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
(4)菊花(黄花、东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不畏权贵;淡泊名利,不求闻达——志士、君子。
(5)草:随思绪而流转(碧草连天)——触动忧思,思念绵绵——表现离别羁旅之情。(www.daowen.com)
(6)落花:花落春归——伤春悲秋,青春易逝。例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的“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一句,写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遇和悲凉心境。
(7)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归、好友相别,如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的“细看来,不是杨柳花,点点是离人泪”一句。
(8)长城,如《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主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也用“万里长城”代指守边的将领。
(9)楼兰:诗人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例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0)化碧: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11)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12)柳岸: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例如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3)黍离:《诗经·黍离》中有“彼黍离离”的句,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14)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
(15)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
(16)松柏:岁寒后凋,高大挺拔——正气凛然,坚贞高洁——高洁之士。李白多次称誉松的物性,如“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17)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18)莲:因为莲出淤泥而不染,诗人借莲比喻不同流合污的节操。
(19)大雁(雁、飞鸿):雁姿雄伟,春秋迁徙,鸿雁传书——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往——壮士、游子、怀人。
(20)蝉:栖高饮露——志行高洁——高洁之士。
(21)猿: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如杜甫的《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22)杜鹃(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
(23)鹧鸪鸟:离愁别绪。
……
日积月累终成博学之士。多一些积累,才不至于“书到用时方恨少”,自然会“腹有诗书气自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