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采用直观法培养普通高中薄弱学科建设中的语感

采用直观法培养普通高中薄弱学科建设中的语感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叶圣陶老先生也告诉我们:“吟诵第一求其合于规律,第二求其通体纯熟。”这时,让学生朗读并给予语音、语调、停顿、表情等方面的具体指导,然后学生才有可能按朱熹、叶圣陶老先生的标准进入角色,充满情感、智慧地朗读。目前,我班绝大多数学生能做到站在讲台上,将一篇新文章凭自己对语言的直觉进行朗读,并能调动语言的音乐感、韵律美,使整个朗读过程中自始至终充盈着一种语言美的氛围。这也是采取直观法培养语感的结果。

采用直观法培养普通高中薄弱学科建设中的语感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能力,是在长期的朗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深层的感知与把握。如何以朗读为手段使学生从读中品味,从读中理解,从读中透视文章形象,从而达到既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尤其是开发语感这一非智力因素的目的呢?近年来,我对吟诵法、直观法、想象法、比较法在朗读中培养学生语感的作用作了一些尝试。

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吟诵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永久不忘。”叶圣陶老先生也告诉我们:“吟诵第一求其合于规律,第二求其通体纯熟。”由此不难看出,朗读在吐字清晰的基础上,应把握语调的高低、强弱、缓急和语言的节奏,进而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将全文烂熟于心,自己读来朗郎上口,听者能为之动容。要能做到如此,教者应该在上课之初亲自范读文章,让学生于静听默思中体会语势、节奏、情感,获以规范,用自己的口将无言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来引导学生、提示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想法。这时,让学生朗读并给予语音、语调、停顿、表情等方面的具体指导,然后学生才有可能按朱熹、叶圣陶老先生的标准进入角色,充满情感、智慧地朗读。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语感就能在朗读过程中得到强化、提高。目前,我班绝大多数学生能做到站在讲台上,将一篇新文章凭自己对语言的直觉进行朗读,并能调动语言的音乐感、韵律美,使整个朗读过程中自始至终充盈着一种语言美的氛围。

朗读时所要感知的材料是无声的文字,这是一种间接性的感知,即凭眼观文字,凭口读出声,凭耳接受语言信息,凭脑构想和直接产生联系,形成表象的方法。在进行直观练习时,要抓住语言文字描绘的画面的表象,运用过往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对人物的外貌、活动细节及其变化过程乃至景物的层次、方位、距离,事物的动静、色彩、音响等进行形象的感知,在脑海里形成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立体画面,使其具体、生动、形象。

例如,《荷塘月色》描绘了月下荷塘的宁谧、素雅之美,花叶婀娜,荷香如歌,流水脉脉,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图画,从图画中迅速地感知课文,构建作品情境,易于体会“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境界。“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幅淡雅、朦胧的荷香月色图诉说的情语使人产生“月色本无形,它却能以荷塘为依托,化无形为有形,使我们眼前叶朦胧、花朦胧、香飘水溶溶,月色无处不在”的心声。面对学生的激情,听者无不为之动容。这也是采取直观法培养语感的结果。

能凭直观感知形象还不够,还要指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材料背后蕴含的境界和情调,尤其是在朗读描写性语言时,更要对语言文字深层有新感受,从而想象文章的意境,这也就是“想象法”所应达到的境界。有的课文以情取胜,情在景中,景中见情,令人遐思。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中“赤金盘螭璎珞圈”“豆绿宫绦”“束发嵌宝紫金冠”“二龙抢珠金抹额”等令人费解。当相应的图片和视频出现时,学生有了真实的视觉体验,就能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学习起来自然而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兰集亭序》时帮助学生联想王羲之书法,从他那刚劲有力的书法中去感受他的欢乐和感慨。要让学生能从字里行间里看出情调,就要加强想象的培养。教学中,可在读前想,读后想,带着问题读读想想,从而实现对语言文字深层的感知与把握。

在朗读教学中培养语感还可进行比较法的练习。这项练习有助于学生感知语言材料本身,而且能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特征铺开道路。也就是说,在朗读中,学生能通过语言文字对文字的情致、风味、语体、语调、结构等进行感知,从而把握其特征。例如,当学生朗读完《荷塘月色》第五自然段后,学生纷纷说“(朦胧淡雅)月光是无形的,作者是怎样描绘它的呢?”(叶子和花、薄薄的青雾、淡淡的云、树影、斑驳交织的光影)

“欣赏的是哪一处描写呢?找出来谈谈你的理由,注意这几个词语:泻、浮、洗、画。”(www.daowen.com)

“一个‘泻’字,我们眼前,月光如水,静静流淌。流在荷塘,流在心上。流在荷塘,平添秀色;流入我心,清净无尘。”

“一个‘浮’字,写出荷塘之上,薄雾轻扬而上,又漂浮不定。无色胜似有色,无形更显绰约。朦胧之中,花更柔美,叶更缥缈。”

“一个‘洗’字,却用牛乳,洁白无瑕,细腻如丝。比之水洗,更多些许柔和温润。”

“一个‘画’字,大自然为画师,以月光当清水,以树影当浓墨,把荷塘当画纸,轻点晕染,明暗有致。如此画面,这般美景,功劳非‘画’字莫属啊。”

从学生简洁明晰的答语中不难看出,他们对散文的炼字有着深切的直感。

学校的语文教学应该是语言和文字并举,以语言为门径,以文字为重点,达到语言和文字都提高的目的。要使我们的教学不成为一种“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就应该加强语言教学,努力探索在朗读教学中对学生语感的培养,以求学生对于语言的感知趋向一致,形成情感“共鸣”,为更好地理解文章打下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