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依托传统文化资源的园区,还是依托现代科技转化与市场竞争的园区,都以文化传承和意义转化为重点和核心竞争力;前者更注重传统、艺术与人文的表达、传承和创新,后者则以文化传统为资源,借力现代科技和金融表现文化符号的意义,从而创造价值,在市场竞争中获胜,起着间接拉动生产总值和就业率的作用,可被视为一种文化表现或文化市场化。园区作为文化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式之一,其规模化、积聚化和平台化的效应深刻地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走向。文化意义的传承、转化和被接纳,也要与时代相关联;其内在张力将在社会导向与商业导向、大众导向与精英导向、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向社会成员提供均质文化资源和文化认同与文化资产商业化开发之间展开和演化,在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造、资源与创新的转化中产生出新的业态与特质,使得文化不仅仅是文化,也可以转化为产业部门深度融入国家政策和社会生活。根据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发布的《台北市文化创意产业聚落调查成果报告》,台北市已经形成11个创意街区。它们分别是:粉乐町街区(创意竞争力)、民生社区/富锦街街区(创意人的心灵桃花源)、永康青田龙泉街区(波西米亚的人文价值空间、温罗汀街区(知识家的创意)、西门町街区(流行音乐的圣殿)、北投街区(体验手感的温度)等。这些创意聚集区无不与当地区域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传承传统的同时彰显多元化个性,彼此区别而又关联,共同构成台湾的文化创意街区版图。大陆目前还没有发布有关文创聚集区的官方报告,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园区发展模式也已逐渐形成各自的特色和品牌。
文化产业园区具有多重属性。作为一个地理概念,成为商业地产的新兴投资领域;作为一个符号指代,它是文化产业属性中的经济考量在现代社会的载体。对文化产业园区的认识,正在回归理性和现实。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但园区的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仍在探索和总结中,过高地赋予园区以推动经济发展的期望无疑是不切实际的。从其内在含义来讲,文化及其相关产品从来都不是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即使文化产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实现了经济学转向,但关于园区的认知和研究仍在逐步深化的过程中。2018年6—7月,北京、上海两个文化产业发达地区先后制定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认定及规范管理办法》和《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管理办法》,为进一步推进文化创意园区专业化、品牌化、特色化和规范化发展进行了深入探索。当然,以上的展望远远不能描述文化产业园区发展之路上的无限可能,只能概述一二。无论上述趋势是单独出现,还是组合存在,未来的文化产业园区应该是在中华文明的厚重底蕴中焕发全新的生机和活力,在现代文化价值引领下培育和创新文化生产的环境和氛围,传播全新的、有着鲜明时代特征的思想和产品,培育创新企业,以有形的园区传递无形的文化情感和诉求,让商业和产业回归温暖的人文主义。2012年,大陆地区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3年,台湾地区导演李安第三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点”的突破为未来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实现“面”的突破积蓄着力量和能量。如何使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在现实生活中华丽转身,获得当代形态和现代意义,两岸园区如何在相同文化基因中形成各自的特色、品牌和路径,是两岸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谱写“中国梦”的重要途径。未来的园区应具备如下愿景: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现代转换中心;多元创意的生成和培育中心;经济利益的生成中心以及中华文化的集散中心!(www.daowen.com)
[1]〔法〕雷吉斯·德布雷:《图像的生与死:西方观图史》,黄迅余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1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