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传统继承实践:文化产业园区研究

传统继承实践:文化产业园区研究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应该作为一个具有完整的文明历史、鲜明的文化特色的民族而崛起。离开了中国传统,中国特色也无从谈起。因而,中国的崛起必然要求文化复兴,这是传统文化重塑辉煌的重大契机。中国的经济发展必然带来传统文化的回归和再生,将是继中国在经济上崛起之后,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与时俱进。就如何继承中国传统遗产问题,历来众说纷纭。

传统继承实践:文化产业园区研究

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同时具有文化含义。中国应该作为一个具有完整的文明历史、鲜明的文化特色的民族而崛起。“文化传统的最重要成分,在于它们的传递方式是透过学习,而不是透过生物遗传。文化本身并不是生物性的,但其基础建立在人类的某些生物特征上。历经超过一百万年的演变,人类至少具备了文化发展所需的某些生物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学习、运用象征方式思考、使用语言、运用工具及其他产品,以组织它们的生活并适应环境。”[4]然而,如果仅仅具有习得文化的能力却没有自身的特色,就没有民族的身份。离开了中国传统,中国特色也无从谈起。因而,中国的崛起必然要求文化复兴,这是传统文化重塑辉煌的重大契机。文化与传统不只是物质的、具体的造型语言,也包含着无形的、精神的生活方式、习惯、审美意识、思想等。中国的经济发展必然带来传统文化的回归和再生,将是继中国在经济上崛起之后,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与时俱进。

就如何继承中国传统遗产问题,历来众说纷纭。俞吾金就当代中国人应当担当的历史使命认为要从义理和事功两个层面加以体认;义理层面上,儒道互补的思想格局构建了富有韧性的生存空间,知行合一的实用理性又生生不息,两者共同赋予中国文化以顽强的生命力和生命冲动;继承这样丰富的思想遗产,注入现代生活的创新活力,中国文化内在的道统和学统将会不断发扬光大。事功层面上,当代社会已基本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社会制度,但在价值需求上,仍在追求自“五四”以来的与民主政治和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思想格局,力图将思想性与方法论相结合,超越传统的抽象的继承与批判。以这样的思路反观当下中国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就要探索和总结新的方法论;因为“方法论的根本目的乃是再现思想上的具体性,而不是停留在孤零零的抽象性上”[5]。

1.充分认识文化产业园区历史文化遗产的整体性

文化产业园区均依托特定的文化资源而建,代表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内容、形式及其历史记忆。园区建设首先要尊重历史,尊重当地区域历史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不可替代性,科学、客观对待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的差异,通过考察和关联园区的过往历史和当代现状,尤其是这两者之间的联通、互动、转化,经由文本的生产表达和建构意义,使受众体验文本、感受意义。任何脱离园区历史的文本叙述都是不可取的、片面的、孤立的,因为“每一时代的思想都必须通过它的整体的历史背景才能获得充分的理解”[6]。对园区历史要采取科学、尊重的态度,相关解读应考虑其文化含义、思想价值与所处的特定语境和背景的联系,避免断章取义、机械解读甚至全盘歪曲。当前中国社会整体处于转型时期,整体性的社会变迁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取向;文化产业乃至园区发展能否助力社会核心价值观从传统向现代转化乃至有助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建立十分关键。文化部原副部长欧阳坚、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原副司长吴江波等都曾公开批评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乱象,主要表现为缺乏自身特色和比较优势,园区文化内涵遭到曲解等。在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已经经历过硬件建设的初级阶段后,如何真正回归文化内涵、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剔除投机泡沫,从土地红利转化为文化产品和服务红利,应该从整合园区历史、活化旧有遗产着手,从文化遗产继承人角色转变为文化传统弘扬者,做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创意人;也只有在历史的时空中,才能不短视、不急功近利,遵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维护和保护好人类整体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和宝贵历史文化记忆。(www.daowen.com)

2.尊重各文化产业园区表现形式的差异性

首先,文化多样性是世界各民族得以相互区分、相互吸引的前提条件。人类社会因差异而丰富多彩,文化多样性始终伴随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长期以来,在地理条件、族群变迁、社会变动等演化过程中,各地文化差异得以产生,按自身逻辑发展和演绎着,地区文化多样性既具有历史延展性,又具有现实丰富性。文化发展水平不仅与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更与生产生活方式、文化教育水平、风俗习惯、地区传统密切相关。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要尊重文化差异,尊重因文化内核差异而导致的文化表现形式的差异,也要尊重人们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选择的差异。园区特色要立足本地文化和历史资源,打好“地方特色牌”;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其次,园区的文化差异性是园区创新和发展的基础。文化不是封闭的,文化产业园区也只能在开放和交流中凸显特色,良性发展。文化差异性是园区不断创新和创作的动力所在。在中国古人的智慧中,就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识到差异是事物发展、繁荣、相互借鉴的前提条件;异性、异质事物具有互补性,同性、同质事物相互排斥。在西方人类学家的视野中,差异意味着“他者”,正是在差异中看到了文化的多样性及变动不居。在文化产业园区的实践过程中,文化的差异和独特性从背景转换为主体,将园区设计者的思想世界和受众的思想世界相关联,并在关联中以持续不断的双重反馈来检视文化的真实内涵和对文化的不同解读,这样的文化传承方式无疑是对以往文化偏重于单向度传承的挑战和突破,也对文化生产的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全球化时代,趋同成为最大的特质;文化产业及文化产业园区因其差异化路线承载着彰显特色、文化大众的使命。如果建筑大师所言非虚,连“国际风格的现代建筑的唯一理想形象,是超越所有文化差异的,普及于世界的东西。这种国际风格被抽象化、普遍化了的现代建筑理想形象……是以西方文化的价值标准为根本的”,[7]那么园区的文化内涵、文化主题的差异性就确定无疑是最重要的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