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立园之本:文化资源开发实践

立园之本:文化资源开发实践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才集聚促进园区产业规模扩大、质量提高,形成良性的人才环境。园区的所有一切都为主题和故事服务。因此,园区市场地位必须要充分发挥园区上述各优势,为产业集聚、成本节约和效益提高提供便利条件。文化产业在中国蓬勃发展的历史不到二十年,目前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依托现代服务业、旅游业和高科技产业

立园之本:文化资源开发实践

在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热潮中,两岸文化产业园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追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现实情况千差万别,必须树立科学的、客观的建设理念,深刻把握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规律,用于探索园区发展运营模式。关于园区的批评意见之一便是集中在“文化圈地运动”上,即投资商借园区之名行地产之实,炮制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泡沫。[4]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要立足文化建设,围绕选定主题,以园区为平台聚集产业,反哺文化;在建设和发展园区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谁来讲故事:人才问题

毋庸置疑,文化产业发展关键因素在于人。创意大师理查德·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a)10年前就提出了创意阶层的概念,认为在21世纪的新经济条件下,源于经济发展对创意的渴求必然会催生一个新的阶层——创意阶层。创意阶层注重工作的独创性、个人意愿的表达以及对创新的竭力渴求,这些特质都使它特立独行,与众不同。文化产业领域的人才聚集,是大量文化产业相关领域人才的集中,人才规模总量、人才集中系数、人才结构和人才分布状态等都有鲜明的特点。当前普遍存在的人才短缺问题制约了文化产业领域的发展,“文化人才存在总量偏少、精英不多、结构失衡、分布不均等问题,优秀人才稀缺已经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5]园区建设必须考虑到相关人才的引进与集聚,在聚集产业的同时聚集人才。园区作为集聚产业的平台之一,首先应成为行业人才的资源市场,为人才提供更好的成长和发展空间,依托和发挥文化产业聚集的地缘优势,创造更自由、广阔的流动空间,建设良性的流动环境。其次,人才的集聚对园区具有反哺作用。人才集聚促进园区产业规模扩大、质量提高,形成良性的人才环境。大批行业人才的集聚不仅促进区域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而且吸引更多各种形式的投资与关注,通过相关产业讯息与网络的集聚,提升园区集聚质量和竞争力。

2.故事是什么:定位问题

文化产业园区是一个资源、信息、网络、人才集聚型平台,蕴含着文化产业的商业资源、品牌资源、创意资源等,在公共平台和载体的基础上相互激发、碰撞,在新的商机中实现文化的物质化和可视化。园区必须有明确的故事,即文化主题,故事之于园区一如主题之于文学作品,起着提纲挈领和统领全局的作用。园区的所有一切都为主题和故事服务。文化主题和故事并不是空洞无物的,它来源于生活中纯粹的知识实践,带有个人化的情感体验色彩,对园区主题脉络及景观设置的把握也是园区成熟度和洞察力的测试方式之一。园区要获得目标群体的关注,就要以敏锐的感知力设计和创造主题的独创性,经由内容与形式的融合,独特的主题设定加上独运匠心的表现形态,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才能创造出具有吸引力的故事,才有可能成就一个园区。在此意义上,文化主题/故事是园区建设和发展的动力系统,主题不鲜明、无特色正是大量园区的症结所在;简单抄袭、雷同复制、低级趣味不仅使园区丧失了存在的意义和必要性,更让园区建设蒙羞。齐鲁文化产业园原总顾问齐国就认为:“中国的文化产业园一开始建设大多数是缺乏规划的,为什么需要规划,实际上要解决它的战略定位问题。一个产业园如何来做,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一定要经过战略分析来制定它的目标,这样有一个很好的定位,文化产业园的建设才能顺畅,才可能事半功倍。但是如果做不到定位,那可能是事倍功半,这样的结果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各地兴建文化产业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找准定位。”[6]而成功的园区,如杭州宋城文化产业园区、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上海8号桥创意园区等,这些园区主题明确、定位清晰,围绕主题功能完善和拓展相关建设,园区及主营业务都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www.daowen.com)

3.故事给谁听:市场问题

没有市场的产业不能称为产业,文化产业也不例外。文化产业园区是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程度的产物,是对文化资源、知识含量和人才资源的集聚和再分配。园区的功能通过文化资源挖掘、文化主题确立、文化体验深化和文化人才优化等方面,提供文化生产、销售、交易、服务等环节,达到降低文化生产成本、交易成本和人力成本,提高文化企业和园区竞争力的目的。因此,园区市场地位必须要充分发挥园区上述各优势,为产业集聚、成本节约和效益提高提供便利条件。园区功能各不相同,应谨慎分析园区市场需求以有针对性地建设和发展。园区选址和发展既要考虑该园区的产业链特色,还要考虑园区所在城市、区域的文化资源和科技条件,因为“自主创新活力是区域发展最根本的内在动力,这种创新活力来源于地方文化中蕴涵的精神”;[7]地方文化的吸引力来源于“使人能区别地方与地方的差异,能唤起对一个地方的记忆”。[8]园区要获得发展,必须结合所在区域特色,以区域历史文化传统为出发点,以市场配置为参考指标,通过文化产品的创新与开发,在现代产业链中延续传统,在传承中弘扬历史精神。此外,就园区自身发展来说,准确的市场定位对外有利于树立文化品牌和口碑,对内有利于整合资源;前者使园区及其文化产品在市场选择序列中确立位置,维护品牌核心价值,后者则可通过差异化战略剔除和减少非核心价值,集中于核心价值的附加值和增值创造。大致说来,大陆园区普遍占地面积和规模较大,功能全面却容易流于分散,台湾受限于土地资源而追求“小而精”。

4.故事怎么讲:管理问题

在关于文化产业园区的诸多研究中,园区管理是个热点问题。从建设的视角来看,通过园区的“名”“实”之辩,园区应把握既有禀赋资源以传承历史文脉,借助空间集中形成产业集聚,园区主导产业与多业态融合,进而实现多元管理形态与政府市场互动。[9]从批评的视角看,当前园区各种管理模式均有弊端,主要表现在多头管理导致的准入门槛较低、园区特色定位不明确、产业链整合力度弱等问题,从园区管理角度,应明确角色定位、发展定位,完善准入和评估机制。[10]上述代表性观点都对园区研究提出了具有建设意义的对策和建议,却忽略了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建设园区?相对于微观的园区管理研究,这是一个宏观的园区管理命题。文化产业在中国蓬勃发展的历史不到二十年,目前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依托现代服务业、旅游业和高科技产业及相关产业等。文化产业园区的选址和定位必须遵循文化产业自身发展规律和园区产业聚集的特殊规律,并不是单纯有一个历史故事或人物、有一个想法或创意或仅仅是为完成地方政府业绩就可以的。文化产业园区管理必须考虑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程度、文化消费习惯以及交通便利情况等;园区的孵化和培育需要极为严格甚至苛刻的时间、空间和资源条件,脱离这些具体的要素,园区建设往往沦为“文化圈地”行为,只能在园区建设的最初级阶段——土地转让和房屋租赁阶段——徘徊,难以实现园区规模化向功能化的转变和升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