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基于文化资源开发的文化产业园区实践研究

基于文化资源开发的文化产业园区实践研究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园区的文化与经济关系互动通常反映在如下方面:1.文化产业园区的经济政策当前,园区普遍采用的,也是借鉴高科技园区建设成功经验的是各类经济优惠政策。为吸引企业和业主入驻,各地通过和公布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通过土地、税收、人才等各项优惠政策减轻入驻企业的负担和顾虑。

基于文化资源开发的文化产业园区实践研究

迈入21世纪后,当“现代化=西方化”受到强烈批判和抵制、当我国国家经济在改革开放30余年后获得长足发展、当社会和国民整体素质获得了普遍提升后,当文化产业在我国勃然兴起并快速发展时,在文化产业在经历了探索、起步、培育的初级阶段后,文化复兴才有了可操作性。戴维·索罗斯比(David Throsby)认为,从“文化”的角度对文化产业进行研究,意味着探讨这些产业如何代表和塑造当代文化、影响文化的生产和消费以及产业系统如何应对消费者喜好和需求;从“产业”的角度研究文化产业则是挖掘文化产业的经济潜力,通过对创意、技巧和才能的特别关注,利用知识产权聚焦那些具有创造财富潜力和就业机会的产业。[49]文化产业园区同时涵括这两种视角,它所具有的文化和产业的双重特点在于它将文化产品及服务所产生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既结合在一起又相互分离开来。文化产业特性要求整合资源,依照市场运行的机制与态势进一步完善产业链,经由产业规模产生效益和效应,以集群和集聚的方式实现平台化发展;园区则通过各种活动和载体将文化资源及创意转化为声音、文本和图像,经由生产、复制的环节呈现出来,最终体现为产品或体验及由此所产生的反馈和影响。

在物质和精神文明获得极大发展从而孕育和涵养了文化产业的今天,园区作为一个平台提供了文化及相关产业交流、交易、创造的互动平台,成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具体模式。政府通过主导、委托建立或民间自行聚集而成的文化产业发展平台,由园区管委会组建管理机构提供服务,制定和实施各种相关产业发展或优惠政策吸引行业、企业、机构、法人及艺术团体等入驻,从而通过产业集聚方式打造相关上下游或平行产业链,孵化项目,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文化产业园区与其他高科技园区一样,既具有产业园区的一般特征,又具有自身的独特特征。文化产业园区兼具现实和虚拟平台两种性质,通过引导园区、从业者、参观者、运营者等多方主体相链接,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上下游产业的单向流动,文化产业园区转变为平台提供者,集聚和展示各类信息、扩散影响(甚至有些影响是长期而持久的,如富有文化传统的演出等)、增强互动、培育商机,由此成为多向互动,为多类需求而存在。园区从本质上说属于一种公共服务系统,经由文化元素的介入形成与外界的对称或非对称关系,为其服务对象提供硬件体验(如各种景观设置与再现)和软件体验(如参观体验、交流互动及文化震撼等),同时受到服务对象的反作用力影响而进行自身内部调整和修正。园区的文化与经济关系互动通常反映在如下方面:

1.文化产业园区的经济政策

当前,园区普遍采用的,也是借鉴高科技园区建设成功经验的是各类经济优惠政策。为吸引企业和业主入驻,各地通过和公布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通过土地、税收、人才等各项优惠政策减轻入驻企业的负担和顾虑。如杭州市早在2001年就发布了《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杭政〔2001〕12号文件),从财政投入、税收优惠、融资投资政策、社会保证政策及人事制度等方面出台了相关政策;在《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2011年)中,北京市政府明确指出要“认定一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公共设施工程,市政府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专项资金中安排资金予以支持”,以资源配置优化的方式,主要是资金支持的方式,以低价策略推动产业升级。上海市于2012年发布《上海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试行办法(试行)》,明确规定了由市政府批准的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不仅促进文创产业的发展,而且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动各类文创公共服务平台孵化成形,健康发展,实现政府促发展、增税收的目标。

2.文化产业园区内的文化与经济融合(www.daowen.com)

园区作为一个公共服务平台和载体,发挥着优化资源配置、整合相关支持产业和政策的作用。2014年9月,《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管理办法(试行)》出台,对原有各类文化产业园和创意产业园区等进行整合,通过聚集产业门类、明确功能定位的方式,理顺园区发展思路,推动园区发展与科技、金融信贷、旅游等融合,依托成熟产业优势,培育和孵化具有一定规模、确立明确发展主题的园区获得长足发展。与此同时,各级园区管委会也积极探索和推进园区管理和建设经验,力图从早期的“租赁”模式转型为“服务”模式。一方面,园区不断推进与银行业、信贷业、保险业、风投机构等洽谈与合作,为文化企业尤其是小微文化企业提供担保以支持获得各类资金注入;另一方面,通过加强与政府的交流沟通,有组织、有系统地帮助企业申请各类政府资助,从政策中获利,也使企业集中精力进行生产研发。2013年,广东省文化厅发布《关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集聚区)的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园区(集聚区)能够为入驻企业提供产业网络、信息、孵化、研发、技术支持、金融、法律、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翻译服务、展示推广、中介交易、市场开拓、业务培训、事务代理等相关配套的公共服务和创业服务”。[50]各类文化产业以产业横向或产业链纵向集聚的方式整合了相当规模的文化创意企业和人才,通过要素集聚和产业链延伸,将园区内的文化和经济融合为一体。

3.文化产业园区成为文化新生产方式之一

沃尔特·本雅明(Walter Beajamin)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The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一文中,以摄影和电视为例阐述了机械复制理论,成为现代文化产业研究中关于文化生产复制研究的理论源头。他以乐观的态度指出,“复制技术使复制品脱离了传统的领域。通过制作出许许多多的复制品,它以一种摹本的众多性取代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复制品能在持有者或听众的特殊环境中供人欣赏,在此,它复活了被复制出来的对象”[51]。当下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带动了复制技术的更新换代,蔓延和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领域当然不能例外。园区的集聚和平台功能催生了相关领域横向和纵向甚至是跨界的交叉融合,加上其生产、复制的双重特性,不仅使园区成为创意和原创的源头,也成为批量生产、扩大影响的场所。文化产业对文化原创和创意的强调和重视不言而喻,因为“文化”是整个产业及园区的灵魂和核心所在;其对原创和创意的符号及象征的批量和复制同样强调和重视,因为“产业”是其活力和动力所在。从文化意义的生产角度来看,在园区的平台上整合关乎生产的所有要素,基于资源配置优化和成本控制合理化的需求,逐步形成定位明确、导向清晰的空间意义上的产业集聚。如台湾华山1914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脱胎于工业遗产空间再利用,在寸土寸金的台北黄金地段上只占有4.5公顷的土地面积,受制于狭小面积不能成为生产基地,经营方将其设计为文化创意活动的消费体验基地。通过文化艺术人才汇聚、文化热点培育(园区内有周杰伦的餐厅、方文山的茶馆等)及创投基金的运用,将其整合培育成台湾“酷”文化体验基地,成为感受台湾生活形态和生活美学、吸引年轻时尚人群的热点区域,成为现代新文化意义和象征的生产基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