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20世纪60年代台湾文化复兴运动的实践研究

20世纪60年代台湾文化复兴运动的实践研究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台湾近现代史上,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以其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而著称。20世纪60年代,台湾社会逐步稳定,通过国民党人十余年苦心经营,工业发展,经济发展趋于稳定。与此同时,每年11月12日为中华文化复兴节,以仪式的形式赋予了中华文化复兴的外形,直至20世纪80年代无声消亡。这场文化复兴运动前后持续将近20年,客观上对台湾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0世纪60年代台湾文化复兴运动的实践研究

台湾近现代史上,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以其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而著称。尽管这一运动与两岸意识形态之争紧密关联,本书重点研究其在文化领域的影响和成就。20世纪60年代,台湾社会逐步稳定,通过国民党人十余年苦心经营,工业发展,经济发展趋于稳定。美援对台湾的影响是双刃的,一方面促进了台湾经济的振兴,社会日益富裕,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同时输入的美国文化则对本土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震荡,传统价值观念被冲击,人们把社会风气滑坡和道德水准的下降归咎于西方文化的长驱直入,要求复兴中华文化,改良社会风气,振奋人民精神。台湾中华文化复兴的标志为1966年11月12日蒋介石发表《中山楼中华文化堂落成纪念文》(下文简称《纪念文》),时值孙中山先生100周年诞辰纪念日并台北阳明山中山楼中华文化堂落成日;而中华文化堂更被认为是“为发扬中华文化,期使政府在集会、庆典、接待国宾时,有合适之场地,并让国际人士领略中华文化之精粹”。[34]在《纪念文》一文中,蒋将其本人和孙中山共同视为中华文化的继承人,台湾不仅是中华文化汇聚之地,更是发扬中华文化之处;将三民主义改造为“伦理、民主、科学”,并认为这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中华文化的精髓,就是以伦理、民主、科学为内涵的三民主义,因为伦理所以尽己之性,其本在于仁;民主所以尽人之性,其道在于义;而科学所以尽物之性,其效在于智;这种‘成己,仁也;成物,智也’,而‘达人,义也’的文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35]经过这样的论述,中华文化复兴具体表现为“伦理、民主、科学”三民主义的实现,为传统文化复兴找到了理论依据和操作办法。与此同时,每年11月12日为中华文化复兴节,以仪式的形式赋予了中华文化复兴的外形,直至20世纪80年代无声消亡。这场文化复兴运动前后持续将近20年,客观上对台湾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思想认识上,这场复兴运动借力于复兴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但并非文化复古,“不仅能够守经知常,还要能够创新应变。守经知常是发扬原有优良的传统,创新应变是吸取外来的新知”。[36]这场文化复兴运动不仅发力对抗以美国文化为首的西方文化对台湾文化的冲击和蚕食,也进一步消除了日本殖民主义文化的影响和色彩,对台湾当时一代人学习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继承民族文化精神大有裨益,为复兴中华文化、激发民族意识进行了思想和文化上的启动和储备。

文化教育上,以古籍整理为首,出版多种古代经典名著;加大青少年推广和普及力度,印发通俗著作出版;编辑出版了一大批中国文化研究专著,提高了一代人传统文化素养,其影响延续至今,为台湾较好地保存了中华文化传统。“儒家学说的精神,在台湾随处可见,大多数的民众以保有传统中国文化为荣,他们承认自己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因此说两岸文化同源一脉,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是两岸人民共同的愿望。”[37]而两岸复兴中华文化,将中华文化价值观贡献于世界,首先应该“共同发展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通过文化作品来吸引世界的注意,使人民在欣赏中喜爱,在兴趣中更加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文化这个丰富的宝库,有待于深入开掘开放……台湾的设计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都比大陆强,大陆的文化资源丰富,人才众多,也是优势,两者结合,前途无可限量”。[38](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