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浪潮下,伴随中国经济的崛起,如何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一宏大背景下,本书以文化产业园区为切入点,对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历程、现状、问题、对策等问题展开研究。本书的主要创新点在于:
第一,采取了新颖的研究视角。通过比较研究,把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纳入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进程之中,重新充分阐述文化产业园区的文化性质和文化功能,使对园区的研究回归到文化属性。目前已有的关于文化产业园区的研究多偏重于经济功能、产业集聚功能等方面,对文化属性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甚少。本书从园区的文化属性入手,建构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第二,深化了已有的研究内容。通过挖掘园区的文化属性,回归文化与人的生活及生活方式的紧密关系,充分论证园区的在地化和本土化功能,指出园区发展及成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与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密切相关。相较于目前已有的园区研究成果,既深化了研究内容,也丰富了研究视野;既关注园区的经济属性,更关注园区的文化属性和文化未来。
第三,产生了创新的研究成果。文化早已浸染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园区的建设更深入而持久地与人的日常生活发生着关系。把文化产业园区的实践置于中华文化复兴的宏大背景下,从理论上寻找和分析中华文化复兴的具体路径和文化解读,在实践上探索文化园区的健康发展之路。通过开展园区的理论研究,加上两岸园区的比较研究,以宽广的视野、现实的情怀为呈现中华文化新活力加油助力。
本书的不足之处在于,尽管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专家、学者和业界的多方支持和帮助,笔者也竭尽全力查阅了中外文献,但由于园区理论本身尚处于发展过程之中,其理论模型的建构和实践经验的推广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推进。笔者只能以有限学识和能力在学习中不断挖掘潜力,虚心学习,以求未来能获得更大的进步和拓展。
[1]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年版,第2页。
[2]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388-389页。
[3]张君劢:《今后文化建设问题——现代化与本位化》,《再生》1937年4卷1期,第24-29页。
[4]新华社:《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发表重要演讲(全文)》,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6年4月22日。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04页。
[6]〔德〕西奥多·阿多诺:《文化工业述要》,赵勇译,《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第42-46页。
[7]同上。
[8]〔法〕阿芒·马特拉:《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陈卫星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7-243页。
[9]〔美〕迈克尔·J.麦哲:《文化与国际关系:基本理论评述(上)》,谭晓梅、潘忠岐译,《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7年第4期,第13-17页。
[10]朱大可:《孤独的大多数》,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27页。
[11]王伟年等:《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区位因素分析》,《人文地理》2006年第1期,第110页。
[12]District:an area of a town or the countryside,especially one with particular features.Quarter:part of a city,usually means an area of a town.Cluster:a group of things of the same kind that are very close together.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Fifth Edition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09.
[13]Keith Bassett,Ron Griffiths,Ian smith.Cultural Industries,Cultural Clusters and the City:the Example of Natural History Film-Making in Bristol.Geoforum,2002,(33):165-177.
[14]杨敏芝:《创意空间: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理论与实践》,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版,第1页。
[15]王缉慈:《关于以房地产开发驱动的创意产业的冷思考》,载莫健伟等主编:《文化创意空间——艺术与商业的集聚与融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3-12页。(www.daowen.com)
[16]江莉莉:《试论文化创意空间的意义》,载莫健伟等主编:《文化创意空间——艺术与商业的集聚与融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13-29页。
[17]朱荣林:《创意产业园区如何走出新路》,《解放日报》2011年7月10日,《新华文摘》2011年第21期转载。
[18]康小明、向勇:《产业集群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17-21页。
[19]刘保昌:《文化产业集群研究三题》,《江汉论坛》2008年第6期,第135-138页。
[20]王伟年等:《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区位因素分析》,《人文地理》2006年第1期,第110-115页。
[21]戴钰:《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研究》,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
[22]蒋慧:《城市创意产业发展及其空间特征研究》,兰州:西北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23]陈少峰:《文化产业读本》,北京:金城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24]赵迎芳:《山东省文化产业基地建设的对策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第86-90页。
[25]张凌云:《文化产业园区有关理论问题重述》,《东岳论丛》2011年第8期,第109-113页。
[26]朱海霞等:《西安曲江文化产业园区的运营效果评价及对策建议》,载《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2011年9月。
[27]矫霞:《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对周边经济的影响研究》,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28]徐文燕等:《文化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与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分析》,《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第104-108页。
[29]张乾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盈利模式》,《新闻前哨》2012年第1期,第88-90页。
[30]占绍文、辛武超:《文化产业园区的界定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天府新论》2013年第1期,125-130页。
[31]赵渊:《文化产业园区:政策供给与治理结构创新》,《经济论坛》2011年第11期,第113-134页。
[32]周礼红:《政府如何引导文化产业原创力的开发——以深圳文化创意产业为例》,《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第37-40页。
[33]方世忠:《政府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以现代戏剧谷为例》,《上海人大》2009年第10期,第15页。
[34]Anthony Y.H.Fung,John Nguyet Erni.Cultural Clusters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in China,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Vol.14,No.4,644-656,2013.http://dx.doi.org/10.1080/14649373.2013.8312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