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什么是议论文?法意文心:法学写作思维六讲

什么是议论文?法意文心:法学写作思维六讲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说明完了之后,要提出主张或者自己的一个意见,这时候最“高端”的文体就出现了,叫议论文。“论文”这个词本身就是要“论”,其实是属于议论文的一种,只不过是高等教育版本的议论文。[1]因此,议论文的根本目的,是表示作者自身的独特见解。所谓“见解”是什么意思?什么是“主张”?什么是“评论”?这也是一种典型的议论文。那么要达到议论文的这些标准,究竟应该怎么做?

什么是议论文?法意文心:法学写作思维六讲

我们都知道,中小学课本把文章分为记叙文、说明文散文和议论文。对于初学者而言,最开始学习的文体是记叙文,其实从历史角度而言,人类从结绳记事开始都是在记今天或者昨天的事情,也是在写记叙文。之后人们发现,光记客观的事情是不够的,有时候还要加上一点个人的感慨,这就变成了抒情散文。再后来,因为要记的事情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涉及的道理和原理越来越多,而且需要传递给别人,特别是后代,于是就变成了说明文。说明完了之后,要提出主张或者自己的一个意见,这时候最“高端”的文体就出现了,叫议论文。“论文”这个词本身就是要“论”,其实是属于议论文的一种,只不过是高等教育版本的议论文。

什么是议论文?我从最简单的语文写作手册给大家说起,就是叶圣陶先生的《怎样写作》。叶圣陶先生在书中指出:

议论的总旨在于表示作者的见解。所谓见解,包括对于事物的主张或评论,以及驳斥别人的主张而申述自己的主张。凡欲达到这些标的,必须自己有一个判断,或说“这是这样的”,或说“这不是那样的”。既有一个判断,它就充当了中心,种种的企图才得有所着力。所以如其没有判断,也就无所谓见解,也就没有议论这回事了。[1]

因此,议论文的根本目的,是表示作者自身的独特见解。换句话说,大家看你的论文,是想听你的见解是什么,听你有什么特殊的理解和意见,而不是要你面面俱到地讲清楚一个事情到底怎么回事。

所谓“见解”是什么意思?见解包括对事物的“主张”或者“评论”。什么是“主张”?比如,北京大学应该提高博士就读期间的核心期刊发表要求,这就是一个主张。在提出这个主张之后,就要阐明自己的理由,为什么要提高发表要求,是因为这样有利于博士毕业之后找工作,还是有利于提高学院的整体科研成果产出以及国内和国际排名,抑或是为了给博士生更加深入的学术训练等。

什么是“评论”?比如,现在北京大学对于博士期间核心期刊的发表要求较低,则是一个评论。在说出这样的观点之后,就要进行论证,说明白为什么你认为“较低”。你可以说:第一,不利于博士生找工作;第二,不利于学院的排名;第三,不利于对于博士的学术训练;等等。

当然,按照叶圣陶先生的说法,见解可以来自自己的主张和评论,也可以来自驳斥别人的主张而申诉自己的主张,这点对于理解学术论文写作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要知道,学术论文不是一上来就要提出一个主张,而一定是别人或者前人对于某个问题有了很多的主张,特别是有一个通行的主张、常识或者共识,作为作者的你要去反驳它。

再回到刚刚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的例子。论文的基本“姿势”就可以是:现在很多论者认为,应该提高北京大学博士生就读期间的发表要求,理由都是为了提升博士毕业找工作的概率。这是大家一般的理解。但我要提出一个很少有人提到的理由,那就是,提高发表要求,可不仅仅是为了找工作,而恰恰是能够用发表来促进研究,能够实质提升博士生的学术水平。这就是我说的反驳一个主张,模式就是,同意你的主张,但不同意你的理由。实际上,大家如果去看美国最高法院的判词的话,一般附议意见(concurring opinion)经常就是这个写法,比如,一个大法官同意法院的判决,但不同意判决的理由。

当然,更多的时候,你也可以直接针对观点本身提出反驳。比如,我认为不应该提高北京大学博士生的发表要求,因为这样会使得学生具有功利心,只看发表,而不会真正去做学问等。这也是一种典型的议论文。

那么要达到议论文的这些标准,究竟应该怎么做?叶圣陶先生说得特别好:“凡欲达到这些标的,必须自己有一个判断……”无论是主张还是评论,说白了都是一种判断,是要在模模糊糊的地方,给一个斩钉截铁的判断。没有这个判断,就没有议论文这回事情,也更没有论文这回事情。我们刚刚看到一些学术论文或者学位论文看起来有些无聊,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判断却又面面俱到。

什么是判断?还原到最简单的形式就是:你要确定,一个命题是或否,一个说法是对或错,一个行为或者做法应该或不应该。我在讲课的时候,特别是讨论法律案例或者回答问题的时候,经常发现学生的想法很多,特别喜欢各种各样的平衡,但就是没有斩钉截铁地判断。虽然真实的世界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但是你要下一个判断,必然是非黑即白的,不能什么都照顾到,这样才有自己的主张和评论,也才有信息量。(www.daowen.com)

这其实是学法律的人最应该能理解的。一个事情提交到法官那儿无非就是合法与不合法,不可能有中间道路。如果有中间道路,有三种情况,那就是立法。大家一定要记住,一个案件可以驳回起诉或者不予受理,但一旦受理了,如某互联网企业侵犯了我的隐私权,在结合事实和法律判断之后,要么是它侵犯了我,要么就是它没有侵犯,不可能有中间状态。在刑事诉讼中,被告人的行为要么有罪,要么无罪,不可能有中间状态。如果有模糊的地带,法官实在无法下定论,那就“疑罪从无”。这个原则实际上就是让法官或者陪审团做一个非黑即白的判断,哪怕事实上仍然觉得真相是迷雾重重。

一旦有了一个判断,剩下的工作就容易多了,你可以围绕自己的核心判断组织材料,展开论述,找论据,再写论文。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既有一个判断,它就充当了中心,种种的企图才得有所着力”。有了中心,你才有地方发力,有一个点在那儿,你才能够把所有火力加上去。“如其没有判断,也就无所谓见解,也就没有议论这回事了。”我认为叶圣陶先生说得非常好。

夏丏尊先生讲得更简单,他对于议论文的界定是:“发挥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的意见,以使人承认为目的的文字。”换句话说,你的见解或者你驳斥其他人的观点,最后要说服别人接受你的观点。说明文不用说服别人,因为说明文的“姿态”是,我掌握真理,你一定要听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一下,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

我们可以拿实证研究的问题做一个例子。比如,吸烟有没有危害性?管理烟草的人会说,吸烟有害健康;医学家会说,在医学里没有数据能够证明两者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这其实也是在“argue”,所有实证调研也是回答这个问题。

但是要特别注意一点,实证研究不能直接写成调查报告。你在设计这个问题的时候,预设的结论最好是反常识的、反直觉的。不要搞了半天,花了那么多钱,找了那么多人,设计了那么多问卷,分析完后,最后得出一个与常识没有任何区别的结论。你一定要注意反常识,即类似于常识认为什么样的,经过实证调研予以反驳。比如,常识认为男性会比女性在法律职业场上有更多的优势,那么我从实证调研数据的角度,向你证明,这都是刻板印象或者都是偏见。这其实还是在做论证,要是没有一个问题,仅仅是用各种数据,其实就写成了说明文。

当然,说明文有时候里面也会出现观点。我小时候课本里有一篇说明文叫《赵州桥》,写的是石家庄市的一个石桥。文中说到,赵州桥是一件建筑艺术的珍品。注意,这句话其实也是一个判断,但他的口气是“这就是对的”“这就是客观的”“这就是共识”。但大家要注意的是,议论文不是这样,议论文恰恰是要挑战共识。而作为高级版本的议论文也就是论文,更是要求要把通行说法写成文献综述,再予以回应或者反驳。总结一下,说明文是权威,不接受反驳,只接受挑错;议论文是两个人或者多个人的“面对面辩论”。大家可以看到,很多辩论赛的题目,就特别适合议论文。比如,算法究竟能不能寻找到真爱?在大数据时代究竟应该更重视隐私还是便利?等等。

实际上,大家比较熟悉的古文很多是议论文。我们以柳宗元的《封建论》为例,来看他是怎么开始一篇议论文。

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近。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不初,无以有封建。封建,非圣人意也。

其实,这一段文字前面的内容都是引子。柳宗元真正的观点是什么?是最后一句话:“封建,非圣人之意也。”用我们今天宪法学的话来说,封建制并不是中华文明初始制宪者的原始意图。因为在尧、舜、禹、汤之前,已经有封建制了;而这些圣人没有改变它,说明封建制不是他们的原意,只不过由于当时形势所迫,只能接受。这里,柳宗元就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而且反驳了别人的观点,甚至是通行的观点。是什么观点呢?就是认为“封建就是尧、舜、禹、汤、文、武这些人的初始设计”这种观点。柳宗元提出见解之后,再往下论述就变得非常简单。从人类社会最早期开始讲封建是怎么形成的,通过这个例子证明他的观点——“封建,非圣人之意也。”当然,这个主观点还有很多子观点,比如,我们不能够迷信封建制,郡县制可能是好的。虽然柳宗元的文章只有这么一小段,但其实完全可以扩展成一篇现代的博士论文。

再如,西汉贾谊的名篇《过秦论》,相信大家高中的时候都背过,也被贾谊那连篇的排比修辞所震撼。但是,你可以回头想想,《过秦论》通篇要论证什么?它要解决的问题(question)是什么?这篇文字虽然辞藻很丰富,但其实就是要回答一个问题:汉朝为什么能够取代秦朝,秦朝为什么那么强大,但两代之后就没了。要知道,这可是整个汉初所有政治家和读书人都关心的问题。贾谊实际上就是要回答后者,他的论点是,秦朝之所以覆灭,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典型的议论文。他实际上也在反驳别人的观点,只不过那个时候的议论文,并没有今天文献综述的要求,所以我们只看到贾谊自己的观点,而没有看到他如何总结别人的观点,回应别人的观点。有了核心观点之后,《过秦论》就好像一个大数据研究,历数当时打了多少仗,有什么人,加上一大堆排比和修辞,整个文章显得非常“富丽堂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