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法意文心:法学写作思维六讲-现象与问题

法意文心:法学写作思维六讲-现象与问题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将来不论是写论文还是答辩,至少不要让对方觉得无聊,这是第一步。所以大家是否发现了里面的问题?很多论文,其实都有预设读者不明的问题,如果不避免,容易形成自说自话的局面,从而失去了写作应该具有的功能和作用。我把这个问题总结为“论文写作的说明文化”。

法意文心:法学写作思维六讲-现象与问题

讲完“问题”这个概念的区分之后,现在来谈一下为什么要讲这个事情。这是作为老师经常见到的现象,而这个现象本身就是需要解决方案的“问题”(problem)。所谓的“现象”,正如刚才提到的,每年毕业季的时候都会有大量的答辩。无论参加的是博士、硕士还是本科答辩,都会接到大量打印出来的论文,其中有一些篇幅还相当长,拿到之后很难提起兴趣读下去,答辩的时候也很难有兴致往下听,甚至感觉有些“浪费生命”。因此,将来不论是写论文还是答辩,至少不要让对方觉得无聊,这是第一步。

为什么有些论文让人看不下去?我举个例子,这个例子是虚构的,但却能说明一些真实的情况。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你拿到的论文题目一般的结构都是“论××”,例如,“论互联网金融监管”或者“论大数据语境下的隐私权保护”;或者“××论”,比如,“互联网金融监管论”或者“网络隐私权论”;还有一种题目就是“××问题研究”,譬如,“互联网金融法律问题研究”等。

看完了题目,我们再来看内容。一般来说,很多论文有一个通行的格式,假如你挑出十篇论文,里面有一半以上大概是除了摘要、英文摘要、目录、导言、后记(一般后记是写得最好看的)这些技术性部分之外,主体部分比如你要写“互联网时代隐私权的保护研究”,基本上第一部分是写隐私权的理论基础,包括隐私权的概念、隐私权与人格权的区别、隐私权与言论自由的关系、隐私权的特征等,以及隐私权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一般从一八九几年路易斯·布兰代斯、厄尔·沃伦等开始。第二部分一般要说隐私权的比较研究,比如美国的隐私权是怎么样的,德国日本英国等国家是什么样的,对于我们有什么借鉴价值。第三部分一般是我国关于隐私权保护的现状,很多同学会先说一下目前有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隐私权保护是什么时候开始的,非常晚近,里面有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第四部分就顺理成章地提出解决方案,一般的“套路”都是这样的:第一要加强立法;第二要加强行政监督;第三要加强司法保护;第四要加强行业自律;第五要提高公民的隐私权意识。第五部分讲一下我国隐私权保护要走的路还很长。

以上仅仅是随便举了个例子,现实当中的论文当然千差万别,但万变不离其宗。这种“格式化”的论文看下来都是千篇一律的,换上任何主题都可以套上去,什么都有,面面俱到,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核心的、锐利的观点(point),不知道作者集中想要表达什么核心主张。当然,你也可以说“我就是要推动某个领域的立法”。但是这样的话,就不是一篇硕士论文或者博士论文能够涵盖的,而应该是要提交给有权机构作为立法建议的政策报告。(www.daowen.com)

这样,问题就来了。任何非虚构类的文章,其实都是写给特定范围的读者看的。比如,学术专著一般是写给学界同行看的;普法类的作品当然就是写给外行看的。两者的读者预设不一样,写作的内容和写作的方式也不一样。所以大家是否发现了里面的问题?写论文的时候,你一定要首先问自己,你的读者是谁?很多论文,其实都有预设读者不明的问题,如果不避免,容易形成自说自话的局面,从而失去了写作应该具有的功能和作用。写作虽然是一个人跟自己“较劲”的过程,但实际上也是一种人际沟通的形式,只不过写作的时候,你是在同时扮演两个角色,也就是自己和对话对象。当我们在按照之前提到的“通行格式”,首先陈述概念,然后罗列比较法经验,指出问题,最后提出解决方案的时候,我们预设的读者是谁呢?其实想必大家也能看出来,实际上就是决策者。因此,你会作为一个专家,像写说明文一样,把你的“论文”写出来,交给心中的读者来看。由于在这个预设中,你是专家,决策者是法律外行,因此更多的是在高阶“普法”,所以必然呈现出说明文的特征。

我把这个问题总结为“论文写作的说明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