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写作过程:法学思维的突破方法

写作过程:法学思维的突破方法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写作不是与思考相分离的。在阅读过程中,可以积累一些文字材料。我告诉大家,这是非常有效的自我欺骗,我从来都是这么“欺骗”自己的。写作的时候,最难克服的是恐惧和拖延。你总会觉得自己做的是一件很严肃的工作,一定要很有仪式感地读书和写作。为了克服写作的摩擦力,在写作过程当中,不妨做一件事情:寻找研究共同体,与同伴交流。写作不一定从导言开始。

写作过程:法学思维的突破方法

写作不是与思考相分离的。并不是要读完所有需要读的东西,把细节都思考清楚了,才开始写作。从你产生“惊奇”的那一刻起,写作就可能已经开始了。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积累一些文字材料。比如,读了一本书,就做一张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伟大的发明,可以帮助你把一本书读成自己的。我上课经常用思维导图,重要的书“一书一图”,很直观地显示这本书核心解决什么问题、最后到底怎么回答的问题。人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会比较喜欢图像式记忆,而思维导图就是把文字材料图像化,所以帮助特别大。现在还有各种各样记笔记的App,有的还有语音输入或照片OCR识别的功能,这样你看到书里有意思的片段,就可以随时转化成文字。许多老先生记笔记用卡片,但卡片不容易保存和整理;App就方便多了,文字还可以直接复制粘贴。

在写论文的时候,一开始不一定会有完整的架构,不知道最终要形成什么样的理论结构。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可以先写绝对重要的部分——你大致有个方向感,知道有一些部分是绝对必要的,那就先写。就好比先做好一块块积木,再把积木搭成你需要的建筑。手头有了一些小部件,论文开笔就方便了。你可以坐到电脑前,写下文章的标题和你的名字,写几段话交代论文的问题意识和基本架构,然后把已经写好的部件粘贴到文档里面,这些部件之间相互不需要有逻辑关系。点一下“字数统计”,再自我鼓励:“哎呀,已经有五千字了,不错!我能写出来这篇文章,已经有五千字了!”

这像不像自我欺骗?我告诉大家,这是非常有效的自我欺骗,我从来都是这么“欺骗”自己的。写作的时候,最难克服的是恐惧和拖延。你总会觉得自己做的是一件很严肃的工作,一定要很有仪式感地读书和写作。问题就出在这个“仪式感”:一旦觉得事关重大,就有畏难情绪,就不断往后拖。我推荐的方法是“日拱一卒”,每天写一点,不管这些文字之间多么缺乏逻辑关联。等你把这些文字粘贴在一起的时候,会觉得:“哎呀,现在有五千字了!这个文章需要写一万五千字,现在有三分之一了!”一下子就有了完成这篇论文的信心。这就是克服写作的摩擦力。接下来干什么?粘贴了那么多相互缺乏逻辑关系的文字,你得琢磨如何在它们之间建立有机联系,能够顺下来。就这样把一篇论文的大任务拆成小任务,每天都完成一两个小任务。好比手里有了一堆积木,把它搭成一个房子也就不那么困难了。

为了克服写作的摩擦力,在写作过程当中,不妨做一件事情:寻找研究共同体,与同伴交流。你脑子里可能有一些思路,但形成清晰的表述有些困难。许多人的方法是找同一个圈子的朋友,把思路说一说,接受反馈。其实别人不一定会给你什么实质性的反馈,但是你在说的过程中整理了自己的思路。思绪变成语言,就有条理了;讲过之后再写,下笔就容易了。例如,我要讲课,没有准备稿子,就是做了一个简单的PPT,但是讲完之后马上写一个稿子,估计也能写出来。更不用说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研究伙伴,经常交流,相互激发了。你能够从他们那里获得学界最新的研究信息,获得一些重要的文献资料,更重要的是相互帮助,将没有整理清楚的思绪整理清楚,把没有想透的问题想透,甚至将对方从一条没有任何成功希望的路上拉回来,免得他浪费时间和生命。我从本科就开始组织读书小组,组员不仅在一起读书,而且相互阅读对方写的东西并提意见,效果非常好。

写作不一定从导言开始。导言其实是最难写的,许多人是最后才写导言。导言要提出问题,说明这个问题是真问题、别人回答得不如人意,所以要在他们的基础之上继续作答。导言是“门脸”,文章的第一页能够吸引读者,让他们有兴趣读下去,就有了一个成功的开端。如果读者对第一页都不感兴趣,你就可能会失去他们了。所以把问题意识表述清楚、抓住读者,非常重要。(www.daowen.com)

这里再分享一点我的体会,训练问题意识表述的重要方式,就是写书评。我做学术研究十几年,其间给十几位学者写过书评,加起来有十六七万字。国内学界比较复杂,很多人写书评就是说些套话,把作者夸一通。但我写书评不想这么做,通常我会把这本书放在一个领域的学术发展脉络中,和其他人比,探讨它对既有研究的推进;会把这本书和作者自己以前的作品去比,探讨作者取得了哪些进步。我写得最长的书评是在《新左派评论》(New Left Review)上给汪晖老师写的一篇,相当于对汪晖老师个人做了一个思想史研究,[9]到现在还被西方学者引用。通过总结过别人的贡献和不足,使自己做研究的时候,也会思考:什么是自己的贡献?那么就会努力向读者展现自己相对于之前文献的突破。

论文的主体部分要围绕着核心观点展开。这就需要几个步骤来证明核心观点,再将文章分成几个部分,步步为营,向前推进。怎么督促自己呢?可以从遵守一些形式规定开始。每个部分的开头和结尾都要有概括性的文字,提醒读者文章论证走到了哪一步,已经完成了什么论证,下面又要作什么论证。这样强迫自己始终固定在一条论证的主线上,不发生游移。对于读者来说,这样也比较友好。这和看连续剧一样,观众若是从中间看起,上来就有前情提要,还给之后的情节设置悬念,观众就有兴趣了。

结语也很重要。结语可以回顾文中提出了什么问题、核心观点是什么、是怎么论证的、贡献在什么地方。投稿时,结语和导言写得好会特别有意义,因为编辑不一定是这个领域的行家里手,许多编辑只是对你的研究领域有泛泛了解,甚至可能毫无了解;他在一开始只能依赖你自己的总结,去了解研究贡献是什么。你把自己的贡献讲得比较准确,就会节省编辑写审稿意见的精力,编辑会感谢这样的作者。你们写硕士论文也是一样的:老师很忙,有些答辩委员可能答辩前一天才阅读你的论文,怎么让他在短时间里,对你的文章产生好印象?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老师会重点看你的导言和结论,再看看中间的证明环节结构是否完整,是否有重大的论据缺失。也就是说,他的第一印象是来自导言和结论。所以要写好头和尾,让读者感觉到文章结构很清晰。

最后是文字表述。刚开始做研究的同学会有一种焦虑,觉得要多用术语,多引用名家、大家,才显得自己有学术素养,结果一不小心搞成学术堆砌,让别人看得晕晕乎乎,抓不到你的主线。你有这种焦虑,说明你还缺乏自己的原创性思想,还需要靠一些形式的东西来撑撑场面。等你有了自己的原创性思想,关心的就是怎么样让别人尽可能了解自己。我的想法是,一般学术文章可以追求让受过高等教育的读者看得懂。法学的学术语言复杂一些,很多“法言法语”,对受过普通高等教育的人而言不一定能看懂,那就退一步,可以追求让其他相近专业的人看懂。比如,写刑法文章要让行政法老师看懂,写行政法文章要让国际法老师看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