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会展服务管理-会展服务管理

中国会展服务管理-会展服务管理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知识中国会展管理机构代表国家行使会展管理职能的机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对外经贸司,其职能是指导境内、出国对外经贸交易会、洽谈会等贸易促进活动,拟定相关管理办法,指导外贸促进体系建设; 管理赴境外非商业性办展活动并监督实施。中国加入WTO以来,会展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的热点。

中国会展服务管理-会展服务管理

案例思考

1. 用“服务经济”的概念描述后工业化社会经济特征的合理性。

2. 联想公司是基于什么理念采取转向策略的?

3. 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型的原因是什么?

4. 对于联想企业的转型你有什么看法?

1. 中国会展服务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对中国会展的意义,首先在于国际化和回归本体。1978年,中国贸促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了“十二国农业机械展览会”。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首次举办国际博览会,拉开了会展国际化的大幕。

1982年8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贸促会、外贸部、外交部《关于出国举办经济贸易展览会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接待外国来华经济贸易与技术展览会若干问题的规定》双双出台,标志着中国会展国际化初步形成了法制规范的平台,为中国会展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之后,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于1984年在京建成,成为北京轰动一时的80年代十大建筑之一,象征着日后中国会展成长壮大的地位和前途。1986年中国成功参与瑞士“巴塞尔样品博览会”,体现了走出国门举办展览的变革进步。中国会展最早从政治宣传为主、展览贸易相分离的模式,逐步转向贸易成交为主、展览贸易合一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与国际接轨和本体回归,展会的目的性和本体性大大增强。

2. 中国会展服务格局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会展业在各城市发展迅速,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中西部”五个会展经济产业带。

环渤海会展经济带——以北京为中心,以天津等城市为重点,其会展业发展早、规模大、数量多,专业化、国际化程度高,门类齐全,知名品牌展会集中,辐射广。

长三角会展经济带——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等城市为依托的会展产业带已经形成。该产业带起点高、政府支持力度大、规划布局合理、贸易色彩浓厚,受区位优势、产业结构影响大,发展潜力巨大。

珠三角会展经济带——以广州为中心,以广交会为助推器,以深圳等会展城市群为依托,形成了国际化和现代化程度高、会展产业结构特色突出、会展地域及产业分布密集的会展经济带。

东北会展经济带——以大连为中心,以沈阳、长春等城市为重点的会展经济带,依托东北工业基地的产业优势及东北亚的区位优势,形成了长春的汽博会、沈阳的制博会、大连的服装展等品牌展会。

中西部会展经济带——以成都为中心,以郑州、重庆等城市为重点的会展经济带,通过不断发展,现已形成了成都的西部国际博览会、重庆的高交会、郑州的全国商品交易会等品牌展会。

小知识

中国会展管理机构

代表国家行使会展管理职能的机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对外经贸司,其职能是指导境内、出国对外经贸交易会、洽谈会等贸易促进活动,拟定相关管理办法,指导外贸促进体系建设; 管理赴境外非商业性办展活动并监督实施。其中由对外贸易司主办的展览会有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商品交易市场和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 (CCPIT) 则代表国家参加国际展览会的活动,主办、参加世纪博览会,赴国外主办中国贸易展览会和参加国际贸易博览会;负责全国赴国外举办经济贸易展览会或参加国际博览会的归口协调及相关的管理、监督工作; 安排和接待国外来华举办的经济贸易或技术展览会,主办国际专业性或综合性展览会,组织并主办国际博览会; 协调国内有关方面接待外国来华经济贸易与技术展览会。

中国加入WTO以来,会展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的热点。作为朝阳产业,会展业在我国正以年均20%的速度发展,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各类展会风潮的席卷,覆盖各行各业的国际和国内展会已数不胜数,参展企业也愈来愈多。会展业不仅成为国内企业展示品牌、寻找商业机会的重要舞台,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人流、客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并带动了旅游、餐饮、酒店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这说明会展业已成为各地展示城市风采、培养旅游者消费偏好、激发投资者热情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www.daowen.com)

二、中国会展服务管理的发展现状

会展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可以从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两方面测算: 直接经济效益是指参展费用 (如广告开支、站位租金、业务接待开支等) 和参展人员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直接消费; 间接经济效益指的是展会期间对酒店、旅游、电信、娱乐、物流、广告、印刷、咨询等相关产业在就业、工资收入、地税等方面的辐射效应和拉动作用。据调查,会展业是成本低廉的营销中介,利润率超过25%。

随着2000年会展业的全面开放,国际展览公司大举进入中国,他们以专业化的国际水准与中国会展公司同台竞技。在经济效益的刺激下,我国许多城市纷纷打出了“国际会展中心”、“中国会展名城”的口号,发展会展经济,各地纷纷举办各种特色会展。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现有会展管理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一些会展企业正积极探索转变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传统观念推行现代管理模式,以适应会展业高速发展的节奏。

直接服务“三驾马车”是会展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先来看看“三驾马车”。我们经常说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即拉动经济增长的三个主要因素: 投资、消费和净出口,这“三驾马车”就是组成衡量GDP的四个基本要素中的三个。可用公式表达和衡量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 Y=C+I+G+NX,其中,Y为国民经济总收入,C为社会消费,I为社会投资,G为政府支出,NX为净出口 (即出口减去进口),国民经济总量都是由这四个方面的数字相加得到的。之所以只说“三驾马车”,是因为政府支出G (主要包括政府采购、转移支付等) 一般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小的一部分,其他三个因素的增长则显得非常重要了。

我国近年经济增长迅速,投资和出口力度很大,社会消费也在稳步提升。从2010年的情况看 (薛志伟,2010),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环境逐渐改善,各级政府和广大企业积极扩大出口,对外贸易进出口迅速增长,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由负转正,对GDP的贡献率和拉动点也都大大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与此同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宏观背景下,2011年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消费能力不断增强。2011年1至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25313亿元,同比增长18.3%。此外, 1至10月,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8755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4%,前10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呈现出高位回稳的趋势。据初步测算,前3个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6866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6%,比上年同期加快2.5个百分点。其中,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为34.4%,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为58.8%,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为6.8%。再来看看会展业是如何服务“三驾马车”的:

(1) 直接消费与拉动消费

举办会展,可在广泛的产业范围内产生消费和拉动消费,对相关产业的经济拉动系数甚至可高达1∶ 9。简要地说,会展对消费的拉动至少表现在六个方面:

第一是举办会展的直接消费,如展会场地、展会期间餐饮、展会设施设备、广告宣传、运输工具、包装用品、办公用品等的消费。

第二是消费类展会对消费需求的刺激和拉动,如糖酒会、房交会、服装博览会、汽车博览会等; 厂家商家通过现场订单、消费者通过现场购买的方式增加消费。

第三是对交通、通讯业的带动,在会展活动举办期间,大量的人流出行,会增加交通运输业的收入,提高了人们之间通讯联系的频率,为城市通信业创造了收入。

第四是对旅游业的带动,会展的举办为旅游业带来更多的客人,延长客人的逗留期,增加旅游业淡季时设施设备的利用率。

第五是对酒店业的带动效应,在展会的举办期间,酒店的入住率和就餐人数会大幅提升,除了为展会参加者提供必要的住宿与餐饮服务外,酒店业也可通过进一步的宣传来带动店内其他辅助设施的利用,促进就餐和入住者对店内其他服务的消费。

第六是对零售业的带动效应,会展活动期间,大量的人流涌入会增加对生活用品和服务的需求,促进举办地零售业的发展。

(2) 促进投资达成

这主要体现在直接促进投资和间接促进投资两个方面。直接促进投资方面,会展业为投资提供产品、技术展示和投洽方面的交流,通过在会展现场的展示、考察和比较,达成投资意向,而现场或随后签订投资协议。间接促进投资方面,会展通过全面展示所在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风貌,扩大对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参与塑造城市形象,传播创新文化,在理念、标准、技术、经营、品牌、资本、渠道、人才等方面,为城市发展积聚实力; 改进政府工作,根据会展活动的需要,政府及其各相关部门从大局出发,积极主动地为展会、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 扩大对外开放,有效地缩短举办地与外界的距离,扩大与国外的交流合作领域; 影响社会风气,举办地民众以主人翁的姿态,迎接并热情服务于国内外的宾客,社会治安井然有序,树立了良好的区域形象。

(3) 促进出口

会展业促进出口的途径也可以划分为直接促进和间接促进两个方面。直接促进出口方面,展会上展示的产品和技术,可能引起国 (境) 外客商的注意,在展会上即下订单,甚至建立起长期的出口合作关系。间接促进出口方面,展会上展示的新产品、先进技术、高端设备、行业标准对国内制造商产生影响,提高国内企业的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生产出更好的产品而带来出口; 通过展会的平台,让国外客商直接、集中了解我国企业的研发水平和生产能力,或某区域的特色产品和产业,建立总体上的良好印象,为今后的出口合作打下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