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最重要的职责是对学术书稿进行高质量的编辑加工,尽最大努力杜绝语言文字差错,确保学术图书符合学术规范。[3]编校队伍是维护学术出版质量的重要保障,所以应努力提高编校队伍的整体业务能力,使编校人员从思想上、行动上都注重提高个人的工作能力,并且出版社要尽力留给编校人员充足的时间对学术图书进行编校和加工,以便于解决学术图书中存在的问题。如果没有充足的时间保障,就没有办法保证学术图书的出版质量。出版社和编校人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以提高学术出版的编校质量。
一是注意思想教育。学术图书编辑要树立爱岗敬业的思想,明确自己的责任和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4]出版社要教育编校人员干一行爱一行。编校人员要想做好本职工作,必须喜欢自己的本职工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喜欢,才能积极进取,激发激情,工作中不知疲倦。喜欢才能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才有成就感和荣誉感,把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累并快乐着。编校人员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质量的重要性,才能始终把质量放在心上,质量这根弦就不会放松。
二是做到“三勤”。“三勤”指勤动脑、勤动手、勤动嘴。勤动脑指编校人员在实际工作和培训学习中要多动脑,多思考,多联想总结。回想以前看过的书稿或这本书稿看过的部分,使相同或相似的问题扎根脑海中,不会再次出错。勤动手是指工作中有疑问时多查工具书和在专业网站搜索、比对,去伪存真。把平时经常容易出错的问题写下来,整理加工成小册子,经常拿出来翻看,时间长了,把它们变成永久记忆,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勤动嘴是指要多问,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或比较专业又不容易查到的问题,要多向同事、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等询问,一定把问题弄清楚、弄明白,不遗留任何疑问和含糊不清的内容。年轻的新编辑尤其要多问,可以少走弯路,加快成长进程。(www.daowen.com)
三是要加大印前质检和成书质检力度。印前质检是图书印刷前的最后一道关,可以未雨绸缪,发现印前清样中存在的编校差错并及时纠正,做到防患于未然,无疑更加经济可行,应作为出版单位提高图书编校质量、有效防范质量风险的常态化措施予以推行。[5]印前质检只是质量管理的一个环节,其最终目标并非只是向上下游单纯地反馈差错率,而是以提升出版物质量为依归。[6]印前质检可以查漏补缺,消灭遗留的差错,提高成书质量,使原本可能不合格的书稿成为合格的图书,达到出版要求。通过印前质检,质检人员可以和编校人员多沟通交流,共同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共同学习提高,提升全社人员的编校水平。遇到存在争议和分歧的问题,大家共同探讨,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达成共识后,大家按照统一标准执行。成书质检也非常重要,是印前质检的重要补充,也是对出版成果的检测。如果成书差错较多,还可以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目的是让大家引以为戒,以后减少类似差错。出版社可以根据成书质检结果,根据社内具体的规章制度,给相关人员以奖惩,以增强质量意识。
质检工作应是出版社的一项常态化工作,为学术图书的出版质量保驾护航,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成书质检,或只提供简单的数字,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和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