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编校人才培养:突出精准 实践!

编校人才培养:突出精准 实践!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人才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是编校人才精准培养的客观需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不够精准。出版单位应开阔思路,积极拥抱新技术,以大数据为基础,以员工为“用户”,做好数据挖掘,进行编校人才的精准培养。这些产、学、研方面的成果积累为编校人才精准培养提供了充分的内容保障。

编校人才培养:突出精准 实践!

首先,人才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是编校人才精准培养的客观需要。一般情况下,每个出版单位都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编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每年的继续教育更是必不可少,但培训的效果未必明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不够精准。编校人才的有效、精准培养,要先弄清楚其需要的是什么。因为个体的差异,编校人员的需求大相径庭,这就要注意人才培养的个性化需求。有人文字语言基础扎实,但在量和单位使用方面知识欠缺;有人自然科学知识纯熟,但对法律政治常识非常迟钝;还有人深耕出版行业多年,经验丰富,但却也将“激情”耗尽,产生职业倦怠。这些缺失最终都将在图书质量方面有所体现。因此,编校人才的有效、精准培养,需要结合其诉求点和发展需求开展,因人而异,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其次,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编校人才精准培养提供了技术支撑。大数据技术能够对海量的数据进行科学的、有条理的梳理筛选,从中挖掘出数据背后的特征,帮助实现高效决策与管理,其核心要义是精准和效率。在信息化时代,各行各业都在积极运用大数据,以更加精确、具体地认识和描述需求,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是如此。出版单位应开阔思路,积极拥抱新技术,以大数据为基础,以员工为“用户”,做好数据挖掘,进行编校人才的精准培养。(www.daowen.com)

最后,海量的知识积累为编校人才精准培养提供了内容保障。中国是世界上出版事业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出版实践源远流长,如孔子“删《诗》、定《礼》、赞《易》、修《春秋》”,清代编校《四库全书》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出版工作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深受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得到充分发展。学科教育方面,1993年原国家教委把“编辑学”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中把“编辑”“出版发行”等出版类专业合并为统一的“编辑出版学”,再次入选《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依然如此。理论研究方面,《书籍编辑学概论》(阙道隆等,1995)、《编辑学理论研究》(刘光裕等,1995)、《编辑学原理论》(王振铎等,1997,2004修订)、《编辑学导论》(周国清,2008)、《编辑五体研究》(靳青万,2010)等盈千累万[3];出版产业方面,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2019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摘要)》显示,2019年全国共出版新版图书22.5万种、25.0亿册(张),重印图书28.1万种、62.0亿册(张)[4]。这些产、学、研方面的成果积累为编校人才精准培养提供了充分的内容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