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出版者的根本任务是创造出更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俱佳的图书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就要求出版者既要发现和培养不同领域的优秀作者,又要开拓和服务于不同层面的读者,把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8]
其中,作者处于主导地位。作者是出版社非常宝贵的资源,需要用心维护与经营。一个优秀的图书编辑,通过开动“脑力”,要懂得如何与作者建立深入的合作关系,用一颗真诚的心和判断力、鉴赏力打造出一部佳作、畅销作品。一部好的作品,不仅汇聚着作者的才华,更是处处闪烁着编辑的辛勤“脑力”与智慧,是二者的共同成果。比如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龙世辉,20世纪50年代,他在来稿中发现了《林海雪原》,当即敏锐地感觉到作品很好。可是,稿子存在的问题远远大于稿子的优点,譬如语言粗糙、架构混乱,等等,严格来说,根本算不上一部完整的书稿。经过认真考虑,龙世辉决定邀请作者曲波到出版社,二人要共同开动“脑力”,一起商量如何修改书稿。[9]事实证明,编辑的“脑力”用对了地方,并且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这类例子不胜枚举,图书出版史上更是出现了不少编辑与作者之间发生的动人故事或文学佳话,这些都是藏在图书背后、为图书出版作嫁衣的编辑开动“脑力”的体现。
另一方面,一个合适的作者不仅仅只是“作者”,也有可能为相应的出版活动所用。这就要求编辑充分开动“脑力”,于作者的众多特质中挖掘其不同于他人的特色。著名出版家聂震宁先生曾在文中回忆说,记得工作时编撰出版过一套“中华名医谈百病”,洪昭光是作者之一,与丛书其他作者相比,他有一个过人之处,即很高的演讲才能,但是聂震宁先生认为自己作为编辑,只要把洪昭光的书编好就行,不曾想过让洪昭光做更多的事情。后来,洪昭光又在他社出书,同时进行了多场健康咨询演讲活动,帮助图书实现畅销。这让聂震宁先生感慨不已,由于个人的局限以及思虑不周,导致当年“中华名医谈百病”的市场反应相当平淡。[10](www.daowen.com)
在对待作者方面,图书编辑能做的,不仅仅是帮助作者打造出高质量的书稿,同时也要去思考这位作者还有哪方面的能力,能够助推图书宣传。充分挖掘作者的潜力,很多时候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