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对“脑力”的定义是:人的记忆、理解、推理、想象等的能力。
“四力”中的脑力,主要是指增强宣传思想工作者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宣传思想工作在本质上属于脑力劳动,需要善于思考、勇于求索。对于图书编辑而言,“脑力”是一项基础能力。[1]方艳认为,“脑力”就是思考力。遇到问题时,需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思考,进而做出正确判断。[2]戴月认为,“脑力”就是编辑的学习能力。在全媒体时代,作为一名编辑,需要学习各方面的知识,除了要成为本领域的专家,还要成为各方面的“杂家”。[3]刘向鸿认为,“脑力”是更加高级且复杂的思维活动,图书是生产思想的精神产品,这意味着图书产品的加工者——图书编辑也要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4]陈裕华认为,“脑力”指编辑必须具备理论思维的能力、商业思维的能力,有主观能动性,有实现文化的创新性、创造性转化的能力。[5]黄孝阳认为,“脑力”,即愿思考、勤思考、能思考、善思考,并做出准确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以及与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相结合,实践创新、理论创新的能力。[6]
作为图书编辑,也许从我们踏上这条路的第一天就开始思考:什么是编辑?编辑就是改错别字吗?……走在这条路上,我们又要思考:选题从哪里来?编辑与作者的关系如何处理?图书的内文版式为什么那么多花样,其中又有什么区别呢?图书出版后,编辑还要开展多项工作,筹划并参与各种图书宣传推广活动,比如新书发布会、研讨会、签售会、分享会等,有时甚至还要华丽变身为“主持人”,这是编辑应该做的吗?后来,思考得越来越深刻: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图书编辑,如何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作为一家出版社的一名图书编辑,我们的出版定位是什么?我们的出版规划是什么?如何做出精品,打响品牌?等等,这些问号无不饱含着一个编辑对“编辑”这个职业的无数想象与期待,更多的是一种不自觉的发自内心的“思考”。(www.daowen.com)
综上,“脑力”离不开思考二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有助于我们进行辨别与判断,为行动提供指南与方向,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的图书编辑工作中,大到国际关系、社会经济发展,小至图书出版中的一个细节,都需要我们进行认真思考,即充分开动“脑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